上海、湖北、云南“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科技监管、支农支小、助力脱贫有何亮点?

2022-09-16 09:25:09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愿

  9月15日,第292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举行,此次发布会是“银行保险业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的第六场。上海银保监局局长王俊寿、湖北银保监局局长刘学生、云南银保监局局长倪金乾出席,结合辖内银行业保险业十年的发展情况和监管工作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上海:不良率0.85%,资产质量处于全国最优行列

  数据显示,十年来,上海银行(601229)业资产和银行贷款增长均超过140%,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保险姓保”,保险深度从4.08%上升到4.56%,保险密度从3421元每人上升到7917元每人。

  十年来,制造业贷款余额将近翻了一番,增长了96%;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年均增速超30%,融资成本大幅下降。

  “截至8月末,上海银行业不良率0.85%,资产质量处于全国最优行列。积极稳妥地推进部分非银类高风险机构的风险化解和处置。建立异地城商行‘三方会商机制’,督导加强总分两级联动,探索良性退出机制。稳步推进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在全国网贷机构集聚度较高的重点地区中,率先实现在营平台清零。”王俊寿介绍称。

  监管工作方面,王俊寿表示,上海银保监局是最早提出向科技要监管的派出机构之一,在银保监会的指导下,不断强化科技赋能推动监管数字化,构建完善EAST与大数据研究中心、智能PLUS工作中心和智能检查实验室为主体的智能监管体系,在实战中已经取得实效。严格问责方面,持续保持高压态势,通过查处一个,达到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效果。十年来共处罚银行保险机构556家次,处罚责任人员279人次,罚没总金额超过4.2亿元。

  “特别是今年,我们结合上海银保监局提出的‘内修生态,外塑形象’的主题年活动,已作出行政处罚62例,双罚率大幅提高到80%以上。”王俊寿介绍称。

  上海是外资金融机构聚集地,目前在上海共有外资银行保险法人机构超过50家,外资省级分支机构超过100家,外资银行保险办事处77家。

  聚焦科创金融方面,截至目前,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6500亿元,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助力72家上海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实现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成功对接。指导在沪保险机构持续扎实推进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科技贷”“微贷通”等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累计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500家次,支持贷款金额超过了130亿元。

  聚焦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方面,上海银保监局量身定制了金融支持临港新片区“大礼包”。推动扩大对外开放标志性项目落地,全国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在临港新片区设立;持续完善不同类型机构集聚,批准九家银行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分行,支持三家银行离岸或跨境金融服务中心和一家大型保险资管公司设立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入驻临港。开展金融租赁等创新个案试点,精准对接产业和企业需求。与临港新片区共建金融风险监测系统,科技赋能,通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助力临港新片区健全金融风险监测体系。

  湖北:县域贷款增长3.9倍,涉农贷款增长3.5倍

  数据显示,湖北辖内银行业资产规模是十年前的2.8倍,跨过10万亿元大关;银行业的存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了11%和15%;保险业资产规模是十年前的4.2倍,保险保障、保险赔付支出年均增长60%、16%;保险深度由2.4%上升至3.8%,保险密度由923元每人上升至3252元每人。

  十年间湖北辖内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900亿元,累计处罚机构702家次,责任人982人次,处罚金额2.94亿元。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法人银行机构流动性比例居中部六省第一。绿色信贷规模较十年前翻了6倍。

  “湖北外资银行数量居中部首位,非银机构数量中部第二,保险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刘学生介绍称。

  十年来,湖北省县域贷款增长3.9倍,涉农贷款增长3.5倍,小微企业贷款增长4.7倍,“支农支小”成效显著。

  刘学生表示,湖北银保监局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探索“支农支小”新模式。十年来,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形成了“双基双赢合作贷款”“金融服务网格化”“新型政银担合作”等湖北品牌,完成了普惠金融模式的三次创新升级。建设了“鄂融通”、“汉融通”等信用信息平台,推广了扫码授信等“不见面”服务,贡献了数字普惠金融湖北经验。凝聚政策之力、银保之力、乡村之力,坚持“四步走”规划,明确“四大”示范愿景,开拓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的湖北路径。

  二是着力构建金融供给新机制。探索差异化监管措施,构建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676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5%以上增速。构建县域金融回流反哺机制,对县域的机构管理、信贷额度、资金定价、风控措施加以倾斜,县域存贷比达到65%,真正把资金留在当地、用于当地。

  三是精准对接普惠金融新需求。聚焦农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对10大农业产业链实施“金融链长制”,保障产业振兴金融需求。聚焦55个产粮大县,发放涉农贷款超过1万亿元,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险,保障“米袋子”和“菜篮子”金融需求。坚持将支持创业就业摆在突出地位,今年出台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方案和优化续贷服务等专项政策,推广纳税信用贷、创业担保贷、青创贷等产品,开展“首贷拓展行动”,保障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金融需求。

  四是全面注入脱贫致富新动力(310328)。引导辖内机构聚焦38个脱贫县接续发力,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320余亿元,支持75万脱贫户发展生产。推动“防贫保”“乡村振兴保”等保险保障覆盖80个县市区,救助金额达到3.4亿元,帮助困难群众14.6万户。

  此外,刘学生还介绍称,十年来,湖北银行业保险业不断加大科技金融推动力度,先后获批多个国家级试验区、示范区,全力打造科技金融“东湖模式”。到今年6月末,湖北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850亿元,其中对光谷高新区科技型企业的贷款占比近三分之一。十年间,湖北省科技保险累计为近4000家科技企业提供约3000亿元的风险保障。

  云南:脱贫地区贷款余额居全国第二位

  数据显示,十年来,云南省银行业资产规模从1.9万亿增长至5.4万亿、贷款突破4万亿大关,保险业资产规模从381亿元增长至1529亿元,累计赔付支出2058亿元。

  截至6月末,云南省绿色信贷余额5043亿元,绿色能源产业成为云南省的第一大产业;6月末,云南省银行业不良率较最高峰下降1.9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2.5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处于合理水平。累计对银行保险机构罚没金额超过2亿元。

  云南曾是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云南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占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目前全省仍有88个脱贫县、27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倪金乾表示,云南银保监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银保监会工作安排,助力云岭各族儿女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阔步前行。

  一是强化监管引领,助力各族人民摘掉贫困的“穷帽子”。用好金融政策的“金钥匙”,出台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一系列的制度办法。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逐年完善配套措施,为打造金融服务“云南样板”提供行动指南和工作抓手。6月末,云南省涉农贷款余额1.38万亿元,同比增速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增速3.68个百分点;脱贫地区贷款余额9449亿元,农业保险保额788亿元,均居全国第二位。

  “十年来,通过一系列务实、管用的监管举措,助力全省88个贫困县整体摘帽,8502个贫困村整体出列,933万农村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倪金乾介绍称。

  二是丰富金融供给,助力各族人民走上致富的“新路子”。组织开展“县域金融服务提质增效”“乡村振兴金融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优化提升”三大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等战略部署,引导银行业保险业持续加大对茶叶、花卉、中药材等高原特色重点产业金融支持,开发80余个“云字号”等信贷产品,开办600余个商业性特色农产品(000061)保险,助力“云花”“云叶”香飘世界、“云草”“云品”誉满全球。

  三是完善基础金融服务,助力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发挥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优势,完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已经为986余万农户建立信用信息档案,建档评级覆盖面达97%。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建档评级工作,完成11.82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建档评级。对云南省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行政村实行挂图作战,提前一年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目标。

  倪金乾还介绍称,十年来,云南银保监局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努力开创跨越式发展新格局。坚持引进外部机构和推动内部机构改革并重,云南省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由163家增加到214家、保险省级分公司从32家增加到44家,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银行保险机构体系日趋完善。

(责任编辑:王晓雨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