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还不是买入沪农商行的时候?|银行观察

2022-09-22 19:21:10 财经·巴伦周刊中文版 

  在公司业务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之前,沪农商行(601825.SH)600万元的高管增持,不足以提振其市场表现。

  沪农商行的前身是上海农村信用社,后经改制于2005年组建成立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再经增资扩股,以及重组改革,沪农商行最终于2021年8月登录上交所,彼时发行9.6亿股,募集资金85亿元。上市之初,沪农商行曾被投资者爆炒。股价一度冲到11.79元的高位。不过,随后,股价就回归了基本面,一路下跌至今。

  最新公布的半年报显示,沪农商行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9%,受益于费用的节约,利润同比增长14%。业绩也折射出这家银行业务发展中的盈利困境:过于依赖银行息差。

  《巴伦周刊》中文版认为,高管增持包括后续总分支机构负责人的增持,对股价构成利好,但是鉴于其业绩的疲软,这些增持不足以提振其市值的中长期表现。沪农商行如果想让其市值重回上升通道,就应积极推进银行业务改革,深耕客户,推动零售金融的发展。

  竞争力有待提升,市场地位有所下降

  上海,是全国第一大城市,拥有2500万常住人口,2021年实现GDP 4.3万亿元,这里经济发达,贸易昌盛,交通四通八达,并广为海内外闻名。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里是业务发展的沃土,拥有广阔的机遇,上海也因此成为全球知名的金融中心。截至2019年底,1646家持牌金融机构分布于此,其中三分之一为外资金融机构。

  显然,上海是银行业“兵家必争之地”。除了沪农商行,这里还有工农中建交、招商银行(600036)、平安银行(000001)、浦发银行(600000)、上海银行(601229)等国有与股份制银行,或者城市商业银行在上海开展货币的批发或者零售经营,并在彼此间激烈的竞争。

  沪农商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存在、经营和发展。财报显示,沪农商行旗下366家分支机构,其中上海359家。深厚的上海“本土”背景成就了沪农商行国内最大农村商业银行的地位,拥有8737亿元的存款,6355亿元的贷款以及超1.2万亿元的资产规模。

  但是,就银行业区域竞争的角度来说,沪农商行这一地位并不突出。排在沪农商行前面的银行有很多,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等等。

  以存款为例,沪农商行在上海地区的份额最高也就是5.35%左右,且近几年经历了持续的下滑。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沪农商行存款余额8737亿元,占据上海地区本外币存款市场份额4.71%,相比2014年5.35%的市场份额下降了0.65个百分点。

  存款市场份额的下降,意味着其市场竞争力持续被削弱。换言之,沪农商行在利用上海的“本土”优势发展业务方面并不显著。

  信贷方面,情况稍好,市场份额大致稳定,具备客户基础。据财报数据,上半年信贷余额63545亿元,在上海地区信贷市场份额6.33%,尽管相对2021年数据下降0.06%,但过去几年总体维持了上海地区信贷市场约6%的市场份额。

  因受疫情影响,上半年沪农商行的客户数量增长出现停滞。截至2022年6月底,沪农商行客户数量微增0.8%至33.8万户。这相对于2021年4.3%的客户增长,明显放缓。

  前述数据反映沪农商行的一些深层问题。由于存款市场份额持续低于信贷市场份额,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沪农商行的业务被“通道化”。沪农商行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提升服务等以纠正经营偏差。否则,持续的存款业务流失,将最终损害其信贷业务的服务能力,进而威胁业绩稳定。

  为应对挑战,上海银行将通过大量设立村镇银行的方式,将其业务触角伸向了上海以外的其他省市。沪农商行的村镇银行遍布山东、湖南、云南等全国六省市,共计35家。从业绩来看,35 家村镇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 1.73 亿元,资产总额 336.81 亿元,净资产总额 35.22 亿元,存款余额 283.24亿元,贷款余额 195.79 亿元。

  大量村镇银行的设立,体现了沪农商行的规模化发展思维,然而村镇银行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假定经营一切正常,没有什么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村镇银行实际上变成了商业银行的杠杆,母行可以据此扩张自己的存款(负债)、信贷(资产)等。

  但是,村镇银行数量过多,过于宽广的业务疆界,还是会挑战沪农商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在今年上半年局部地区(如河南)发生的村镇银行兑付问题以后。从投资的角度,投资者宁愿对其进行风险定价。这会影响沪农商行的市场表现。

  传统的银行业发展模式与疲软的信贷

  沪农商行的业务发展还沉浸在重资本、顺周期的旧模式里面,这导致其业务发展缺乏足够的弹性。

  中国已经过了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阶段了,传统的简单依靠负债(信贷)扩张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很难持续。基于此,中国商业银行实际面临传统产业资产负债表长期收敛的挑战。

  进一步说,商业银行信贷与资产回不到过去的快速扩张阶段了,商业银行传统的重资本经营模式遭遇瓶颈。为应对挑战,更多的商业银行提出发展“轻型银行”模式,将未来业务发展的重心放在零售金融业务上,典型的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

  沪农商行在零售金融方面也有布局,明确将零售金融作为战略“主战场”,举全行之力优先发展零售业务,深耕目标客群,发力财富管理和个人信贷两大重点业务。

  不过,沪农商行在零售金融方面的布局总体进展不大。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沪农商行净利息收入102亿元,占营收的比重约80%;反映零售业务发展程度高低的非息收入占比20%。且从过去几年看,沪农商行非息收入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2017年,该业务对营收的贡献一度高达32%,今年上半年降低至20.65%。

  这样的营收结构,意味着沪农商行未来的业绩增长,或者依赖于信贷规模的扩张,或者依赖息差的扩大,抑或二者兼而有之,业绩也多会基于这些因素的变动而上下起伏。2017年至2022年上半年的财务业绩把沪农商行这方面的业务缺陷展示的一览无余。

  以今年上半年为例,信贷增长9.96%,由于息差基本持平,利息净收入与信贷增长同步,同比增长9.55%;再如2019年,信贷同比增长13.9%,由于息差大幅收窄,直接导致当年利息净收入同比负增长0.8%。

  沪农商行业绩的起伏与一些零售业务发展较好的银行形成对比,后者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其业绩增长波动相对平滑的多,且银行营收的增速沪农商行总体居后。

  业务发展过于倚重信贷利差业务,还会导致利率定价权的下降,特别是信贷需求疲软的年份。典型的今年上半年,金融市场整体呈现强货币弱信用的发展格局,这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提出挑战。

  数据显示,沪农商行上半年生息资产收益率相对2021年全年水平下降5个BP至3.9%。当然,其他一些银行,如上海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也都出现了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基于不同的负债利率水平,以及对于息差的依赖程度不同,这一数据对不同商业银行产生各自不同的影响。显然,对息差依赖程度大的银行,如沪农商行更容易受到不利冲击。

  沪农商行财报中表示,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负债成本管理,有效对冲资产收益下行压力。但是这一决策行动的空间并不大,平均资金成本(主要是存款)已经降低至2.12%,上海地区同行竞争对手如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交通银行等的利率水平都要较大程度高于沪农商行,存款市场份额还在下降。

  还有一些因素对于沪农商行的业绩前景不利,如房地产的调整,疫情背景下不良贷款的潜在冲击,零售业务方面同行对手的激烈竞争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损害这家银行的盈利前景。

  2021年财报公布后,沪农商行发布了慷慨的分红决议。分红53亿元,分红率达56%。53亿元的分红发生在这家银行刚刚上市半年之际。这一金额也接近了IPO募集资金额的超60%。

  在资本市场上,分红,通常被看成公司对股东友好的象征,这会提振股东信心和股价表现。不过,对于沪农商行来说,其过高的分红,至少意味着管理层看淡未来的增长前景。原因在于,过高的分红,将会降低银行资本金内生性积累,尤其是对信贷利差较为倚重的重资本银行,显得更为关键。

  财报公布之际,沪农商行一起发布了14位高管在内的总额600万元的股份增值计划;随后又公告部分分支行及总行部门负责人耗资约1000万元实施增持,这些对于当前540亿元总市值的沪农商行来说来说,显得杯水车薪。

  文 | Mani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投资建议不代表《巴伦周刊》倾向;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巴伦周刊。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