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全真互联下的数字原生银行发展

2022-09-23 11:00:16 中国金融杂志 微信号 

作者|司晓  郭仁声「腾讯研究院院长、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云副总裁」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8期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经济、金融数字化程度正不断加深。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再到数字原生的全真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正在加速数字化发展进程,尝试打破线上线下的边界,探索数字原生银行的未来。

数字原生银行的发展背景

实际上,全真互联是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3D引擎等一揽子技术,将物理空间的人、信息、资源以一定比例映射到数字空间,实现完整真实的连接与融合。当前,海内外金融机构正积极探索用户、产品和场景在数字空间的映射连接。例如,近期多家银行已陆续发布数字人、虚拟营业厅等基于全真互联网的远程金融服务。

如今,银行正开启数字原生化之路。数字原生银行以云原生、人工智能等全真技术为基础,将数据、金融科技能力和算力等作为生产资料与生产力,助力银行在组织治理、技术研发、业务运营等多个方面实现由内而外的裂变,敏捷应对业务拓展,提高业务创新速度,构建数字驱动的未来银行体系。因此,在全真互联时代下,银行的数字化发展又有了新的要求,即全面“上云”,以云原生的方式实现数字原生。然而,数字原生银行的打造,离不开技术、生态、资金、政策和标准方面的驱动。

技术是数字原生银行的驱动力。数字原生的实现不是指单纯建设一套数字化平台或引入数字化工具,而是建立一整套“数实融合”的系统性工程,其既需要“自顶向下”的全局规划和顶层设计,也必须具备“自底向上”在各个业务层面落实应用数字化技术。银行的数字原生工程,将推动银行核心系统架构从集中式架构向瘦核心、分布式架构和云原生方向演进,在降低银行基础设施投入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业务创新能力和运行效率。

生态是数字原生银行的加速器。当前,银行在行业竞争压力加大、客户需求转变的背景下,通过联合产业链合作伙伴,打造数字原生银行成为可行方案。在全真互联技术支撑下,上游云厂商可以通过软件服务,将不同合作伙伴引入产业链生态中,助力企业一键式打造自有专属直播平台,并无缝链接上游云厂商的私域流量,实现内容与硬件协同良性发展,加速构建“银行+企业”的数字原生生态。

资金是数字原生银行的催化剂。随着资金不断涌入数字化和云原生市场,数字原生银行转型加快。根据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2)》中的数据,2021~2025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由7400亿元增长到1.6万亿元;2021~2023年大数据产业规模将由7512亿元增长至超过1万亿元。

政策是数字原生银行的引路人。数字原生银行作为集数字化技术、云原生技术于一体的集成创新,正成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涉及数字化及云原生的政策密集出台,如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2022年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均对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布局、顶层设计、创新应用不断完善提出了意见,特别是明确了云原生、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算力算法技术的指导政策,推动数字原生银行不断发展。

标准是数字原生银行的风向标。为实现虚拟环境之间的互操作性,推动数字原生银行不断向沉浸式、原生化、智能化发展,相关标准工作组不断推进云原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标准的制定进程,完善不同服务提供者创建的虚拟环境之间的协作标准、接口和通信协议。

数字原生银行的实现路径

全真互联时代下的数字原生银行,旨在创建一种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以全真为特色的新型银行机构,配以支持线上服务智能化、沉浸式的金融服务模式。当前,向数字原生银行转型的机构综合运用AI、云原生等新技术,实现了虚拟数字人、虚拟营业厅等运营新业态的落地,极大提升了服务能力和用户体验。但是,鉴于银行机构内设部门较多,想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全行数字原生化,提升金融服务体验,必然要进行组织管理与机构治理、客户服务与业务运营、经营决策与产品创新、研发实现与科技治理的数字原生。

第一,组织管理与机构治理的数字原生。其不仅应包含组织架构的设置和调整,还应关注技术、岗位、绩效、薪酬、职业发展、企业文化等要素。在传统的层级式组织向灵活式、拼接式的原生化组织转型的过程中,需要上述各要素发挥自身特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符合公司发展要求的数字原生管理体系。

第二,客户服务与业务运营的数字原生。其旨在让渠道和服务每时每刻存在,具体包括渠道和营销两方面。在渠道方面,可以基于数字平台,将银行线下分支机构与社交购物平台等渠道进行整合,搭建多元融通的服务渠道,提高存量客户活跃度,实现业务量的提升。此外,可以根据多渠道数据实施智能决策,不断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极致服务,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在营销方面,围绕“人即服务”,链接微信生态,打造服务闭环,形成数字流量、数字服务、数字营销三大数字模块。例如,通过企业微信链接微信生态,把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数字原生化,以客户触达、引流分配、运营管理、营销转化的方式进行客户精准营销。

第三,经营决策与产品创新的数字原生。其旨在激发数据要素动能,完成从“业务数据化”到“数据业务化”的转变,包括运营管理和风险决策两方面。在运营管理方面,通过DevOps、云原生技术以及5G、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云计算(Cloud)、大数据(Data)、虚拟体验(Experience)、物联网(IoT)(以下简称“5ABCDEI”)的底层支撑,为对外营销及银行机构内部人员的管理赋能。商业银行一般包括总行、分行、支行三层架构,通过云原生技术应用,将总行管理需求和分行、支行的“管理+营销”需求自上而下串联起来,形成内部连通的有机管理体系;将银行管理团队、业务团队和客户串联起来,更好地为零售、对公和中间业务赋能,推动银行向数字原生化转型。在风险决策方面,风控解决方案以专家规则与数据挖掘模型相结合,以金融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通过“5ABCDEI”调用内外部数据,及时完成风险测评。针对项目特定客群制定基本准入政策,通过内部数据关联,结合客户基本信息、相关报告及二十余项外部征信数据进行综合判断,利用大数据模型在贷前、贷中、贷后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

第四,研发实现与科技治理的数字原生。其主要以云原生为基础,打造轻核心、分布式架构,逐步取代过去的集中式架构。在传统银行机构体系下,各部门负责不同的业务,开发和运维、产品、运营、业务、理财等各方难以进行数据信息沟通。而基于“5ABCDEI”等技术支撑,可以将银行机构核心系统打造成轻核心、分布式架构,突破“数据孤岛”瓶颈。其中,轻核心架构只保留核心业务中的账务处理和会计处理,将大部分管理功能剥夺;分布式架构则将不同模块与服务实时打包云化,待其成为各类独立的应用后进行集群化扩展,为银行机构降低基础设施投入成本、提高业务运行效率提供了可能。

数字原生银行的发展方向

消费和生产主体已逐步向数字原生形态进化。例如,数字原生用户80后、90后开始成为消费主流群体;直播、电商、远程会议等数字原生企业正日益成为新生厂商。因此,为了服务好个人和企业客户,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开始从物理网点到线上线下O2O,布局数字原生服务体系,以数据由内到外驱动各业态解耦,以云原生、区块链和虚拟现实等全真互联技术,打造数字化、低延迟和高沉浸感的新一代数字原生银行。

实践表明,以全真互联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原生银行,极大释放了数字红利,即使银行在面临宏观经济下行、行业竞争不断加大、用户需求发生变化、前期数字化转型不及预期等内外部压力的情况下,数字原生银行依然能显示较强的竞争力。从技术的深度、市场的广度、服务的精度三个维度出发,数字原生银行正成为全真互联时代的新方向。

一是新型技术的应用不断加深。加快新型技术的应用一直是银行机构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链与数字链的结合,为银行机构服务B端和C端用户带来了极大便利。在全真互联时代,数字原生银行的底层数字基础设施在“5ABCDEI”的基础上又融入了音视频技术、DevOps等技术,技术间的持续更新迭代以及互联互通,体现了数字原生银行不断加强的技术深度。以DevOps为例,其可以贯穿产品研发、测试和运营全生命周期,形成研发运维一体化平台,实现敏捷开发,快速交付。

二是数据市场的广度不断拓展。数字原生银行通过布局云原生等技术,一方面赋能内部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部门墙”,实现数据的内部自由流动;另一方面赋能对外业务,将金融机构的内部生态与协作生态进行整合(如银行机构与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生态的整合),形成新的数字生态层,不断拓宽数据应用市场的广度。

三是银行服务的精度不断细化。产品多样化、服务生活化、体验便捷性逐步成为金融服务新方式,然而,用户沉浸式、无感式的金融服务需求与传统金融服务供给间存在错配。在数字原生银行模式下,银行与用户交互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过去银行机构转型更多是强调电子化、便捷化,并未形成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而数字原生银行则通过云原生等技术,打通多方数据,在充分了解客户真实需求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方案,体现出数字原生银行服务的精度。

在全真互联时代,新一代银行的个人与企业客户,正在成为数字原生的“原住民”。商业银行需要在数字化基础上全面“上云”,智慧升级,成长为数字原生银行,在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旅程中,全力打造“银行+客户”的数字信任共同体。■

(腾讯金融科技课题组杜晓宇、杨望、魏志恒、张蓉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  张一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