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第19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在上海举办,上海银行行长朱健参加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是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金融机构理应主动作为,以更好体现政治性、人民性。
上海银行立足国家绿色发展大局,把握绿色产业发展机遇期,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工作,从顶层设计、产品体系、管理配套、运营优化等着手加快布局。去年以来上海银行推出了自身“绿树城银”品牌,较早出台了国内银行业双碳白皮书,作为唯一金融机构参与上海地区《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制定等,绿色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在去年绿色贷款和客户规模增长均超1.8倍的基础上,今年又实现了规模翻番。绿色金融正逐步成为该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当前,绿色金融发展正处于难得的机遇期。从政策驱动看,中央层面建立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各级政府和各产业部门密集出台多项绿色发展政策,有序有力地释放红利。具体就绿色金融而言,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支持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人行陆续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已累计发放3047亿元,带动绿色领域融资快速增长,3季度末全国绿色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31.4%,达到20.9万亿元,在全球处于领先。二是支持投融资模式创新。通过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各地政府绿色投资基金等,加大社会资源引导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等,未来不平衡的状况有望得到缓解;通过鼓励推出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多样化产品,丰富投融资渠道。
对于国内银行业,绿色金融总体还处于探索的阶段,还存在着服务方式难以匹配产业转型需求、对绿色产业前沿领域了解不深、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我认为核心是转变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体系,以自身专业性的提升推进绿色金融做优做大”朱健表示。
一是专业性的提升应构建在发展模式的转变上。绿色发展是社会治理体制、产业转型发展、资源使用方式等转变的综合过程,适应这一过程,银行需要同步推进自身经营体制的转变,通过将绿色金融发展纳入战略,完善公司治理架构,成立专门团队、专业部门等,以全局视野,从更高层面凝聚内部资源,加快谋篇布局,为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推进管理机制的转变,构建符合ESG原则的业务评价、行业标准、数据统计、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形成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配套管理体系。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变,在深度研究绿色重点行业的基础上,加快风险识别模式创新,立足长远视角,从政策导向、行业前景、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交易对手等多维度重新构建客户与风险评价模型,建立差异化的支持策略,形成更好服务绿色发展需求的专业能力。
二是专业性的提升应体现在守正创新上。所谓“守正”,即应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主线,持之以恒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应守住风险合规底线,始终确保行稳致远;应基于市场发展、企业需求、战略定位等,坚持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在此基础上,抓好三个重点:重点加快产品服务创新,对接碳捕捉、降碳、清洁能源等新技术、新产业发展需求,整合信贷、债券、投资、结算等各类资源,配套产品和服务流程创新,为企业提供不止于信贷的综合金融服务。重点加快协同合作创新,以开放心态,加强与各类政、产、学、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助力自身绿色金融发展;以一体化思维,聚焦产业链上下游、聚焦行业生态,拓展绿色客户合作圈。重点加快数字化应用创新,通过评级标准、评价模型等构建,提升金融服务响应效率;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碳流等数据建设和把握,搭建绿色信用桥梁,提升对绿色金融的风险识别和把控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绿色金融发展等。
三是专业性的提升应融合拓展于更高层面的绿色发展理念上。绿色金融不止于金融,其核心要义更在于转变原有高消耗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更注重协调、健康、可持续。银行在服务好企业发展的同时,还应从自身绿色实践出发,围绕绿色碳普惠,打造自身更简约、高效、低碳、环保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通过自身运营层面的碳达峰、碳中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从绿色理念传导发力,一方面,可以通过绿色品牌构建,发挥自身示范效应,提升对社会绿色发展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应立足社会责任,与客户开展更多绿色理念的交流互鉴,以银行在ESG、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经验,支持客户开展绿色运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