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家申请再融资的上市银行获得证监会发行监管部最新的反馈意见。
近年来,为加大银行业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强自身业务发展,不少上市银行纷纷选择通过定增、配股、发行可转债或其他次级债券对自身资本实力进行补充。2022年4月和10月,中信银行(601998)和邮储银行分别公布了自身的再融资“补血”方案,分别拟最高募资不超过400亿和450亿元,均用于各自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其中,中信银行采用公开配股发行方案,而邮储银行则采用的是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案。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对于两家银行的再融资方案,监管均提出了与股东的关联交易、人员任职、理财及同业等业务风险、监管指标等一系列相类似问题。并同时要求两家银行补充说明相关融资的必要性及融资规模的合理性。
邮储银行、中信银行再融资获反馈
1月13日,证监会官网披露了发行监管部对12家公司再融资申请的反馈意见,其中涉及了邮储银行和中信银行两家上市银行。对于各自再融资方案,证监会分别要求邮储银行和中信银行补充说明11项问题和9项相关问题。
2022年10月26日,邮储银行公告披露了非公开发行不超过450亿元A股股票预案,拟发行数量不超过67.77亿股,用于进一步充实该行核心一级资本。
彼时,邮储银行表示,为保障中小股东权益,此次定增预案发行价格或将较大幅度高于目前二级市场股价。同时,由于控股股东邮政集团不参与认购,邮储银行定增或将引入更多市场化投资者,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
1月16日,邮储银行回复投资者在“上证e互动”提问时表示,截至目前,该行已经取得银保监会对此次非公开发行方案的批准,并已向证监会报送申请材料。待证监会批准后,将正式启动询价发行工作。“我行将积极推动此次非公开发行相关事宜,力争早日完成发行,关键进展将根据审核情况及时向市场公告。”邮储银行称。
2022年4月末,中信银行公告披露了该行配股公开发行证券预案,拟配股发行A股和H股,按每10股配售不超过3股的比例向全体A股和H股股民配售,分别配售股份数量不超过102.16亿股和44.65亿股,募资不超过400亿元用于补充该行核心一级资本,提高该行资本充足率。
对于配股的必要性,中信银行在预案中表示,此举对增强自身的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行还解释称,一方面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进一步提高,因此需为可能提高的监管要求预留空间;另一方面,确保该行业务持续稳健发展,各项业务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加雄厚的资本实力以提供有力的保障。
1月16日,中信银行也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了投资者关心的配股计划。该行董秘表示,配股计划已经由该行董事会、股东大会及类别股东会审议通过,并经银保监会批准,尚待取得证监会及涉及的其他必要批准后方可实施。该行将合法合规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理财、同业等业务风险均需补充说明
从监管反馈的意见来看,邮储银行和中信银行均被问及业务风险等具体业务问题,另外针对各家银行自身经营特点,监管也提出部分差异化反馈意见。
具体来看,邮储银行被监管反馈的11项意见中,有3项涉及到邮储银行控股股东邮政集团:
一是申请人(下称“邮储银行”)存在与控股股东邮政集团经营相似或同类业务的情况。请邮储银行补充说明,上述经营相似或同类业务的具体情况,是否构成同业竞争,是否违反关于避免同业竞争的相关承诺。
二是邮储银行与控股股东邮政集团等关联交易金额较大。请邮储银行补充说明,上述关联交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否履行规定的决策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是否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的独立性。
三是邮储银行与控股股东邮政集团存在董事或高管交叉任职的情况。以及该行独立董事钟瑞明同时兼任7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职务的相关监管事务。
与邮储银行类似的是,中信银行的9项反馈意见中,1项也涉及控股股东交叉任职方面。
监管反馈意见指出,中信银行现任副董事长、行长方合英先生于2020年12月起担任中信集团副总经理、中国中信副总经理及执行委员会成员、中国中信副总经理。要求该行说明该任职情况是否符合上市公司相关规定及任职资格、与实控人保持人员独立等相关规定。
另外,上述两家银行被监管同时问及了理财业务、同业业务、表外业务风险,还有监管指标和不良贷款划分等具体业务问题,资本补充资本与此次融资的必要性和融资规模的合理性。另外证监会还要求两家银行补充说明近期公司及子公司受到的行政处罚情况。
事实上,上述银行再融资宣称主要的目的,两家银行均表示是为了充实其核心一级资本,以便于后续更好支持业务发展。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对比2021年末资本充足率数据,邮储银行和中信银行2022年第三季度末的三项资本充足率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都满足监管要求。
其中,邮储银行2022年9月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55%、11.53%和14.10%,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37、0.86和0.68个百分点;中信银行三项指标分别为8.72%、10.63%和13.19%,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13、0.25和0.34个百分点。
责编:王璐璐
校对:陶谦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