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天禄「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党委书记、主任」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4期

2022年,重庆市金融系统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认真落实稳经济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响应实体经济金融需求,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力支持稳住经济大盘
强化调控“稳总量、降成本”。2022年,受疫情影响,重庆市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以下简称重庆营管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稳经济大盘决策,强化金融支持力度。积极落实两次降准政策,通过推出“再贷款金融帮扶贷”、上线专属申贷接口等方式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投放力度,全年投放857亿元,同比增长31.2%,惠及10万户市场主体,创历史新高。建立各类专项再贷款融资项目库,逐一建立金融支持台账,及时响应信贷需求,累计运用科技创新、设备更新改造、交通物流、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各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银行发放贷款超1200亿元。在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新增信贷额度方面,重庆营管部聚焦重大项目、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持续跟进、应投尽投,并及时提供配套融资。2022年,重庆市金融机构投向企事业单位的贷款新增1774亿元、同比多增579亿元,占贷款增量的56.8%、较2021年同期高33个百分点。2022年12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03%,同比低57个基点;金融机构通过降低利率等向实体经济让利124亿元。
融资支持“抓重点、破难点”。为准确掌握企业资金需求实际,重庆营管部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建立稳经济大盘金融支持工作协同机制,多次开展重点领域融资专项行动,为金融精准支持实体经济摸清底数。其中,梳理制造业重点领域项目及企业2000余个,汇聚融资需求超4000亿元,开发完善“长江渝融通”货币信贷大数据系统,逐户建立信贷培育档案,“一户一策”跟进融资服务;建立全市科创企业全样本名单库,通过“银行主动认领+分片包干”形式为5800余户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确立金融服务主办银行,对无贷户制定专属信贷培育计划;搭建项目与政策支持精准匹配机制,持续动态分类推送企业融资需求清单,指导金融机构借助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及时提供融资支持。此外,持续动态收集政银双方融资“两张问题清单”,会同相关部门双向协调、快速解决融资问题超百个,直接促成融资超过300亿元。
金融服务“纾困难、优环境”。针对疫情期间地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重庆营管部推出助企纾困“26条”、稳大盘“14条”、疫情保障服务“17条”,持续优化金融环境。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下区县、入企业、搭建线上联结渠道等方式,组织开展稳企业保就业融资对接活动130余场,将金融服务送到企业,促成融资超1800亿元;另一方面,联合地方政府在政务服务中心和市场主体集中区域建成首贷续贷中心36个、“1+5+N”金融服务港湾403个,推动银企双方在社区网格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服务范围覆盖10万余户市场主体,累计支持融资628亿元。同时,创新开发并迭代升级“长江渝融通”普惠小微线上融资服务平台,并通过平台推广“扫码申贷”,打破金融服务的时空局限,助推信贷业务“去中介化”,线上累计放款超320亿元。2022年,全市金融系统累计对接普惠小微市场主体52万户,为11.57万户普惠小微主体延期贷款本息超过810亿元,为14.08万户市场主体减息2.26亿元。
宣传引导“稳预期、强信心”。金融惠民政策既要用心做,也要用情讲,让政策深入人心、为民所用。重庆营管部针对公众关心的金融纾困政策问题,召开专场新闻发布会,联合主流媒体、金融机构开展助企纾困专题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强化政策解读,形成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宣传声势。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及时发布重庆市个人住房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明白卡”,公示各金融机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办理要件、流程,及时回应公众诉求,有效帮助企业和社会公众知晓政策、用好政策。
深化区域金融改革开放
绿色金融发展迈出新步伐。“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重庆营管部按照边申报、边创建的原则,在申创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过程中,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出台11项地方或团体标准,实现重庆市财政和7个区县对碳减排贷款给予贴息或风险补偿。为加快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重庆营管部打造了“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该系统集融资对接、颗粒化统计、绿色专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构建起“政府推荐项目+绿色智能识别+系统推送项目+银行自主对接”的政银企多方对接机制。目前该系统已累计采集上线1600余条绿色项目信息,金融支持超1200亿元。通过强化信息共享和金融产品创新,建立碳排放权抵(质)押登记管理系统和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绿色金融碳账户试点,全辖77家金融机构通过“长江绿融通”或其官网开展环境信息披露,近60家金融机构推出“碳排放权质押贷”等绿色产业转型专属金融产品270余款。2022年,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超5000亿元,同比增长40%。经过3年申创,2022年8月重庆市获批成为全国首个省域全覆盖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标志着重庆市绿色金融发展进入崭新阶段。
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12月16日,《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联合实施细则》正式印发,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重庆营管部联合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进一步完善联合工作机制,推动成渝两地金融机构围绕科技创新、普惠小微、乡村振兴等领域强化信贷资源配置,成渝毗邻地区金融支持政策体系不断优化、金融服务模式加快创新。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出的160个重大项目,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对接项目累计发放贷款285亿元;成渝两地一次性外债登记试点总额突破200亿美元,Ⅱ类、Ⅲ类个人银行账户开户验证互联互通成功率达100%。
跨境金融管理服务不断优化。为将重庆市打造成“内陆开放高地”,重庆营管部在优化跨境金融管理服务领域进行了大量实践。2022年,重庆营管部按照外汇管理“放管服”改革要求,积极落实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等政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范围迅速扩大,2022年底规模增至超220亿美元,较年初增长4.4倍。运用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为重庆市约1600家企业提供融资结算356亿美元,其中“区块链+跨境金融”试点为600余家企业办理融资结算33亿美元。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正式启动,目前已开立账户905户,人民币资金交易量21.17亿元,外币资金交易量1009.06万美元。同时,开展汇率避险专项行动,通过政银企多方协作机制优化企业汇率避险服务,2022年全市外汇衍生业务签约187.6亿美元,同比增长30%。开展跨境人民币“首办户”专项行动,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为企业量身定制专属业务方案,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使用推广。2022年,重庆市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金额合计3260.2亿元,同比增长67.9%,结算量居中西部首位。铁路提(运)单融资持续增量突破20亿元,陆海联运“一单制”数字提单服务、陆海新通道“陆海链”数字提单结算及融资业务成功落地。
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坚持“系统化”,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重庆市金融系统牢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这一重要职责,全力维护金融稳定安全发展大局,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重庆营管部积极发挥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作用,推动地方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金融风险化解委员会等及时落地,加快相关制度配套出台。建立数字化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动态持续监测中小法人银行、跨境资金流动、互联网金融等全领域金融风险,多维数据挖掘并开展风险评估,全面分析研判区域金融风险。目前,重庆营管部实现辖区高风险金融机构清零,在全国率先完成P2P网贷机构出清。
打好“组合拳”,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支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重庆营管部完善住房差别化信贷政策,引导下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及首付比例,加大新市民购房信贷支持;探索开展房地产项目封闭融资试点,梳理优质房地产企业白名单,组织银企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展期续贷稳定存量融资。2022年,由中债信用增进公司全额提供担保的民营房企债务融资工具15亿元,全国首笔房企内保外贷融资项目落地重庆。成立住房租赁基金,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金融支持。
筑牢“防火墙”,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为了提高全社会金融风险意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重庆营管部积极开展“反诈拒赌 安全支付”系列宣传,打击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活动。同时,在构建监管合作机制、排查整治线上线下征信乱象、规范征信异议投诉管理等方面实施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征信修复”乱象,提升征信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反洗钱监管,强化打击洗钱犯罪活动力度。■
(责任编辑 张林)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