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1年末以来,混合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存续规模持续下降,月度产品发行数量由2020年12月的1061只下降至2023年2月的70只,存续规模自2021年10月开始一路下降至2023年2月末的1.09万亿元,截至2023年2月混合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比仅4.24%。与之相对,固定收益类产品发行数量和占比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混合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存续规模持续下降,理财市场逐渐成为“固收产品的天下”,究其原因,主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监管政策的影响,资管新规的出台、净值化转型的推进都影响了机构发行混合类理财产品的决心。二是产品定位的限制,银行理财的投资者多为稳健型,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一直倾向于投资低风险、收益相对固定的资产。再加之银行机构长期主打稳健投资,在权益资产配置上并无优势,因此逐渐形成了银行理财稳健的产品定位。三是市场波动引发的恐慌情绪,净值化转型后,净值波动常态化,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非常敏感。在经历2022年两轮“破净潮”后,投资者对理财产品越来越“求稳”,为了迎合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机构也更加偏向发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四是混合类产品收益表现不佳,风险增加的同时收益没有跟上,本身就相对保守的投资者便更倾向于收益稳定的产品。
混合类产品是银行理财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可有可无。虽然银行理财产品面对的多是偏好低风险和稳定收益的银行客户,但机构仍需要多样化产品丰富产品货架,避免产品过于同质化。同时投资者也需要有不同类型产品来进行资产配置,在权益类理财产品数量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混合类产品是银行机构产品差异化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市场也并未放弃混合类产品,部分机构仍在发力混合类产品系列。
一、混合类产品发行数量和占比双降(一)全市场混合类产品发行数量和占比自2021年以来持续下降
从全市场月度各类型产品的发行数量来看,2020年内,混合型产品的发行数量基本保持平稳,但自2021年1月起,发行数量持续下降,由2020年12月的1061只下降至2023年2月的70只。

从全市场月度各类型产品的发行占比来看,混合类产品的发行占比同样自2021年1月起持续下降,由2020年12月的15.60%下降至2023年2月的2.70%,期间最低占比仅2.07%。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占比则完全相反,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期间最高占比达96.53%。

(二)理财公司混合类产品发行数量和占比自2022年以来持续下降
从理财公司月度各类型产品的发行数量来看,自2022年1月起,混合类产品发行数量持续下降,由2021年12月的115只下降至2023年2月的27只。

从理财公司月度各类型产品的发行占比来看,混合类产品的发行占比自2021年10月起持续下降,且自2022年4月起下降速度加快,由2021年9月的13.91%下降至2023年2月的2.98%,期间最低占比仅2.02%。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占比则完全相反,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期间最高占比达95.66%。

二、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和占比双降
由于混合类产品发行数量自2021年开始发生下降,因此我们重点关注2021年以后的产品规模变动情况。
(一)全市场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和占比自2021年末以来持续下降
从全市场各类型产品的月度存续规模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一路上升,而混合类产品自2021年10月开始存续规模一路下降,直至2023年2月末混合类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下降至1.09万亿元。

从全市场月度各类型产品的存续规模占比来看,混合类产品的存续规模占比自2021年1月起持续下降,由2021年1月的10.40%下降至2023年2月的4.24%;而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占比则完全相反,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截至2023年2月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占比已经达到94.6%。

(二)理财公司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和占比自2022年初持续下降
从理财公司各类型产品的月度存续规模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一路上升,而混合类产品先经历了从无到有,后从2022年初开始持续下降,2023年2月已降至0.94万亿元。

从理财公司月度各类型产品的存续规模占比来看,混合类产品的存续规模占比在2021年基本保持在7%左右,自2022年初开始持续下降,由2021年1月的7.17%下降至2023年2月的4.29%;而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占比则完全相反,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截至2023年2月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占比已经达到95.49%。

三、混合类产品占比压降的主要原因
从结果来看,混合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存续规模都在持续下降,理财市场逐渐成为“固收产品的天下”。那么,混合类理财产品到底为何不受投资者和发行者的喜爱呢?
(一)政策影响:资管新规的外部因素
从政策角度来看,混合类产品发行数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的转折点是在2020年末,据悉,2020年末为资管新规原计划过渡期结束的时间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开始下降是在2021年末,而2021年末是2020年7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多部门审慎研究决定将资产管理新规过渡期延长后的时间节点。混合类产品的规模、数量的变动都紧紧和监管政策联系在一起,说明政策的影响是混合类产品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
资管新规对混合类产品发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净值化转型后,此前不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产品将需要进行整改,部分机构可能不再具备发行和管理净值型混合类产品的能力。另一方面,没有了“保本”加持,又调整了估值方法,混合类产品的收益波动将得到充分体现,考虑到市场反应,机构在发行混合类产品时也变得更加谨慎,逐渐向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倾斜。
(二)产品定位:银行理财定位于稳健
自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以来,理财产品的设计一直倾向于投资低风险、收益相对固定的资产。即使在净值化改革之后,产品资产配置仍以各种债券、同业存单、存款等资产为主,权益类资产比例较低,长期以来就形成了银行理财稳健的产品特性。
银行机构维护理财产品稳健特色的根本原因,是其面对着一个庞大的相对保守的投资者群体。银行理财产品的早期客户是由存款客户转化而来,因此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大多数为风险厌恶者。从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的数据来看,2022年,理财投资者整体风格更趋保守,其中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二级(稳健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去年同期增加1.10%和0.55%;风险偏好为三级(平衡型)、四级(成长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则相对减少。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5.44%。

而对于银行机构自身来说,长期主打稳健投资,在权益资产配置上并无优势,同时高风险产品不符合市场上大多投资者的需求,所以银行机构发行混合类和权益类等产品的积极性并不高。正是在市场需求和产品供给两方面的作用下导致了混合类产品规模和数量双双下降,呈现出固定收益类产品“独霸市场”的格局。
(三)市场波动:2022年两次“破净潮”引恐慌
净值化转型后,产品净值波动得到全面体现。在净值化转型前,银行理财产品“保本保息”,尚能够满足这些投资者安全性尚可、收益又比存款高的产品需求。但净值化转型后,净值波动常态化,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非常敏感。
2022年,受市场大幅震动影响,银行理财市场出现两次“破净潮”,引起了投资者恐慌。3月份,受权益市场波动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净值回撤,高峰期超三千只理财产品跌破净值。时隔8个月后,破净潮再度来袭,且势头更为猛烈。在资金利率回升、防疫政策边际优化、地产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等多种因素叠加下,债市经历剧烈调整,以配置债券为主的银行理财净值也随之波动,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投资者纷纷对持有理财发起赎回,导致理财被动抛售债券,进一步压低债券价格,形成负反馈机制,致使理财净值进一步下挫,理财破净数量近五千只。经历2022年两轮“破净潮”后,投资者对理财产品越来越“求稳”。从风险偏好来看,理财产品受众群体更偏好风险较低的产品类型。

同时,经过两次“破净潮”之后,各机构也更加注重产品收益稳定性,更倾向于发行固收类产品和配置低风险资产,尽可能避免净值出现大幅波动,顺应投资者对于稳健低波动产品的投资需求。因此短期内固收类产品仍是银行机构布局重点,混合类和权益类风险较高的产品不会获得更多青睐。
(四)产品收益:收益表现不达预期
混合类理财产品的风险相对更大确实是很多投资者将其拒之门外的原因之一,但导致其规模和数量持续下滑,市场占有量持续减少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其收益表现不佳,混合类理财产品收益无法达到投资者预期是发行数量和规模双减的根本原因。
对此,我们分别对市场上的不同产品类型的短中长期收益率进行了统计,发现混合类产品无论是从短期收益还是长期收益大多低于固定收益类和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但整体的收益率波动又比两者都高。对于投资者来说,高风险对应高收益,但如果风险增加了,收益却变化不大,理性投资者必然会选择更加安全的理财产品,获取更为稳定的收益。



四、混合类产品真的是无用的“鸡肋”?(一)产品端需要混合类产品实现产品差异化
混合类产品是银行理财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可有可无。虽然银行理财产品面对的多是偏好低风险和稳定收益的银行客户,但机构仍需要多样化产品丰富产品货架,避免产品过于同质化,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在权益类理财产品数量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混合类产品是银行机构产品差异化的重要突破口。
(二)需求端需要混合类产品增厚收益
混合类产品在资产配置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固定收益类和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能够兼顾,固定收益类资产的稳定性和权益类资产的高收益,结合基金市场来看,混合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并不缺乏。银行理财客户在权益投资方面普遍较为谨慎,混合类产品是投资者试水权益投资和增厚投资收益的重要途径。只是受限于目前银行理财的市场环境和各机构的投研能力限制,混合产品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收益水平不佳,使其吸引力下降。
(三)混合类产品并未被放弃
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各家机构也并没有完全放弃混合类产品的市场。2022年以来,8家理财公司新发产品中混合类产品占比超过10%,其中,北银理财该占比高达25.46%。截止2023年2月底,10家理财公司存续产品中混合类产品占比超过15%。
而结合混合类产品的新发和存续来看,按照以上口径统计,农银理财和苏银理财的混合类产品新发占比和存续占比在30家理财公司中均分别排名第2、3位。混合类产品新发占比分别为22.90%和21.09%,相较2021年分别提升了1.69个百分点、5.25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占比分别为26.92%和26.18%,均超1/4。农银理财截至2022年底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和存续规模占比均在30家理财公司中居首。
根据普益标准测算数据显示,2022年,农银理财的“农银同心”和“农银进取”系列13只封闭式混合类产品的兑付收益均值为4.29%,苏银理财的“聚源全明星”系列2只封闭式混合类产品的兑付收益均值为4.27%,均显著高于2022年理财市场收益均值。可见,在银行理财市场普遍向固定收益类产品倾斜的情况下,仍有机构坚持培育和布局混合类产品线,且取得了良好收益。
虽然银行理财市场发行的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占比越来越高,挤占了混合类产品的市场,也是银行机构在当下市场环境下的无奈之举。但随着理财市场行情逐渐回暖,各机构权益类资产投研能力的不断提升,混合类产品的平均收益得到提升,投资者教育不断推进,投资者对净值波动有更加理性的认知,以及部分机构和明星产品系列“打头阵”,混合类产品仍将拥有一席之地。
作者丨普益标准研究员 黄晓旭 董翠华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均来源于各机构公开发布的信息,我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数据的客观与公正,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任何观点与建议仅代表报告当日的判断和建议,仅供阅读者参考,不构成对买卖的出价或询价,也不保证对做出的任何建议不会进行任何变更。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报告内容而导致的投资损失、风险与纠纷,我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我公司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于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普益标准。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