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促进普惠小微信贷创新发展

2023-03-27 13:53:50 银行家杂志 微信号 

  中小微企业(Micro,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MSMEs)是推动经济增长、拉动社会就业和促进发展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我国中小微企业,在制度和政策上不断改革和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中国也可能在“后疫情”的较长时期内面临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和挑战,中小微企业已成为我国“惠民生、保就业、稳增长、扩内需”的重要抓手。但“融资难”和“融资贵”仍是困扰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世界性难题。

  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难”和“贵”既有自身经营发展中的内在因素约束,亦有制度和技术方面成因。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高、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抵押品不足等自身方面的天然不足是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内部因素。中小微企业规模小、信息不透明等不足和缺陷可能使得交易成本上升,信息不对称加重,从而导致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因信息不透明,金融部门难以评估中小微企业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削弱了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在不恰当的激励环境下,中小微企业也可能受利益驱使而传递虚假信息,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优化金融结构、改进银行抵押要求及完善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是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政策和环境变量。政府不仅要完善金融体系结构,加强金融生态环境整体建设,同时要重视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与制度环境优化。中小微企业融资涉及风险和交易成本问题,政府应建立规范、完善的契约和信息管理体系,采取诸如发挥竞争机制、完善相应监管框架、改进信用信息管理体系、鼓励金融机构间信息共享等措施为中小微企业建立声誉抵押机制,缓解担保不足的问题。

  技术方面的约束也一直是制约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选择并采取高效和实用的技术手段,有效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所引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前提。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和财务信息一般是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Soft Information),在技术方面难以对其风险进行度量、定价和管控。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发展为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效率、改善融资活动信息不对称,甚至重构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和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

  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数字人民币作为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和核心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立足我国国情和金融发展现状,兼顾实物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优势,兼容现有技术和管理体制,为数字化时代我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重塑和完善提供了技术和政策工具手段。

  数字人民币改善结构性政策效果,

  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

  结构性货币政策旨在平滑和对冲传统货币政策因市场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竞争非正当等市场失灵因素所导致的结构性效应(包括产业结构效用、区域结构效应、消费结构效应及金融结构效应),致使总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梗阻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不足而采取的工具和手段。2013年以来,面对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调整再贷款分类,增加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包括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以更好地发挥央行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功能,强化央行“支农支小”的信贷导向作用。此后,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开展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各类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均被创设出来,配合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对于引导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优化、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了重大作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对于中小微企业给予定向扶持,通过精准滴灌,有力支持了“稳企业、保就业”,促进了宏观经济大盘稳定。

  结构性货币政策十分重视政策的精准性与直达性,这是结构性货币政策最显著的两个特征,也是其赖以实现“精准滴灌”的渠道与方式。然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间接性和事后性导致其存在被动性,也导致政策的实施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数字人民币则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实施提供了技术和工具支持。

  数字人民币作为可编程的智能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预先设定生效条件,有效控制结构性货币政策资金的投放方向、投放对象、投放时间、投放进度和投放成本等各项因素,金融机构根据市场机制筛选客户,一旦目标客户符合政策条件,政策资金可自动发放至合格客户的数字人民币钱包中,实现政策资金精准投放,真正直达实体经济,确保政策分解执行不走样、不变形,同时提升政策执行效率。链式可追溯机制可实现政策资金的全流程监控,资金流转的来龙去脉均可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单一来源实现“向上可追溯、向下可追踪”,准确掌控资金的来源、使用及去向,实现对金融机构及政策受益人的实时动态监督,防控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道德风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使得中国人民银行能够掌握有关结构性货币政策资金流转的实时准确信息,不仅仅是孤立的单笔交易信息,而是随着时间形成的资金流动的完整图谱,从而得以精准地掌握政策执行的情况和进度。基于此,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提升政策的精准度,优化政策调控效果。

  数字人民币提供了实时动态信息生成与共享机制,通过将各级财政职能部门纳入系统节点,财政部门可以实时跟踪以政策资金流转形式体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执行信息,进而匹配相应的财政手段,有效满足政策调控群体和金融机构在财政扶持方面的需求。基于数字人民币的共享信息,在商业银行筛选并发放政策性小微企业贷款时,当地财政部门可及时跟进,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通过提供风险分担金与税费优惠等方式充分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通过给予利息补贴和信用担保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构建良好生态,呵护、扶持中小微企业的长期经营发展。同时,基于数字人民币,货币与财政部门可追踪企业的经营收支信息,分析企业发展动态、监测政策执行效果,以便及时对政策进行预调、微调,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合力。此外,基于区块链技术,货币和财政部门可建设协同工作平台,结合合理的职能分工和定位,可形成两部门、两体系间统筹兼顾的有效协同工作机制。

  数字人民币推动中小微信贷重塑与升级

  中小微客户本身数量庞大、良莠不齐,且单笔业务授信规模及收益远小于大型机构客户,银行自身信贷及审贷资源有限,银行在中小微客户中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与其收益规模难以匹配。同时,中小微客户自身经营体量小,在行业中、竞争中处于天然弱势地位,宏观经济及行业波动风险抵抗力弱,形成不良信贷的可能性更大,对于银行来说信用风险更高。此外,中小微客户经常存在财务数据不透明、管理不规范等各种情况,进一步加大了银行开展业务的难度。

  数字人民币作为核心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为中小微金融服务的发展与重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手段支持。从宏观层面看,通过采取可控匿名机制,政府和监管当局利用数字人民币的信息流、资金流和业务流“三流合一”信息,分析交易数据和资金流向,提高对资金流动的监管能力,从而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从微观层面看,数字人民币钱包和账户的松耦合机制提高了电子支付的效率和普及度,有助于客观准确评估信贷风险,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数字人民币提高中小微信贷风险评估能力,改善信用评测机制。金融活动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利用数字人民币的链式账本技术,可保证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和融资活动中的交易信息都被完整、准确记录,且长期保存,不可篡改,有效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判断企业的风险水平、经营状况和偿还能力。基于数字人民币开展中小微信贷,资金交易记录数据将有据可循,信息公开透明,并可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所获取,从而有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建立和完善信用评测机制,快速进行信用分级评测。如果数字人民币代替现金广泛使用,中小微客户广泛存在及零散的难以追踪核实的零售交易信息,将变成可实时更新和共享的真实数字化信息,从而使商业银行能快速掌握中小微企业真实的经营资金收支情况,由此将大幅降低商业银行尽职调查的难度和工作量。进一步而言,借助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以及更广泛的中介机构参与,商业银行可以整合不同外部机构的认证资料和记录(在取得客户许可的前提下),综合市场和行业平均数据比对,实现对中小微客户的系统性分析和评分,配合智能合约进行编程还可实现自动放款。在提高客户尽职调查精细程度的同时降低人工审贷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数字人民币有助于强化中小微信贷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提升信贷效率,降低资金成本。利用数字人民币开展中小微信贷,商业银行可以将发放信贷资金转变为发放信贷额度,实现信贷资金按需支付,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实现信贷资金的精细化管理,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保证资金的正常周转,从而降低银行资金使用成本。同时,采用数字人民币系统对企业资信情况和后期贷款使用情况全程监督,传统业务中诸如担保费、风险金、评估费等融资费用也有所减免,提高了中小微企业实际获取的贷款金额比例,降低了融资成本。例如,对于项目贷款,以及流动资金贷款中定期支付款项(如工资、物业等),由商业银行直接向收款方支付,甚至借助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可以预先设置按进度支付规则,通过原材料或服务的提供进度实现款项自动分批支付。再如,对于中小微企业申请的经营性贷款,商业银行借助数字人民币动态收集的资金收支信息,结合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小微借款人的经营与流动性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信贷业务损失。

  推进供应链数字金融发展,重塑和创新中小微金融服务。数字人民币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结合,可以促进中小微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和重塑,推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发展提速。供应链金融利用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增信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信用,实现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的资金融通需求。数字人民币的信息流、业务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的链式账本保证了借贷合约与企业经营数据的真实性,降低了资金成本。数字人民币加速推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直击中小微企业融资痛点,促进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发展。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数字人民币的发展不仅将改善现有的金融支付基础设施,助力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同时也将深刻影响我国的货币结构、金融市场及金融普惠性发展。数字人民币等央行数字货币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也给这些机构当前业务的发展和运营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

  数字人民币发展可能导致金融脱媒和狭义银行效应,对当前的金融体系和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和竞争格局带来巨大挑战。例如,数字人民币贷款业务,数字化贷款以现金形式直接发送到借款人(或者债权人)的数字钱包中,贷款不能像传统信贷业务那样即刻转化为银行存款,这势必会影响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阻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数字人民币在技术上实施双层运营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尽量避免狭义银行和金融脱媒对当前金融和银行体系稳定造成冲击,从而削弱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和贷款投放能力,增加社会融资成本,损害实体经济,妨碍货币和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数字人民币衍生的新的业务、产品和机构可能在短期内对现行金融体系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造成竞争失序。数字人民币作为不计息的M0替代物,在通常情况下,可能会对银行存款形成的竞争影响较小。但在低利率环境下,数字人民币在流动性竞争上会明显优于银行存款,从而影响商业银行资金的来源、构成与成本,减少公众对银行存款的需求,抬升银行存款成本,增加负债成本,恶化银行资产负债表,降低银行经营收益。

  央行数字货币的数字化属性在提高金融服务和发展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央行数字货币降低了不同金融资产的转换成本,提高了金融体系的市场竞争力,这固然有助于金融体系为包括中小微企业在内的各类经济实体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但也可能会增加市场对政策调控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会放大政策偏差,造成不可预知的经济和金融风险。这实质上对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执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民币数字化可能导致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方式、行为、习惯,以及资金运营与管理规则均发生重大变化,冲击现行经营范式。银行利用数字人民币可方便地开展点对点的小额信贷业务,为个体商户或初创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扩大金融普惠性。建立基于数字人民币的新在线银行可实现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的有机结合,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当然,随着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服务不断创新发展,其运营的风险类型也发生了变化,需要风控的体制、机制也进行相应革新。

  结论与启示

  其一,依托数字人民币资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三流合一”的优势,货币、财政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各部门在中小微金融支持中分工协作,重构和完善现有货币与财政数据信息系统的功能与角色定位,增强货币、财政与金融监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政策协调配合能力,提高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中小微金融支持的效率和精准性。

  其二,充分利用数字人民币兼有价值和账户的特性和技术上具有资金追踪功能的优势,提升中小微金融支持政策在操作规程和资金运用上的规范水平,尤其是提升定向性的再贷款、再贴现及普惠小微信贷支持工具等结构性政策工具的精准性与直达性。

  其三,利用数字人民币作为结构性政策工具的实施和落地载体,精准捕获金融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微观响应效果,提升政策的执行和落地效率。充分发挥各类便利工具及抵押再贷款等结构性支持政策工具,通过将优质中小微企业贷款纳入合格担保品范围,定向增加与中小微企业业务关联度较高的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施行利率优惠和财政补贴,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倾斜。

  其四,遵循公平、效率原则,合理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向商业银行分配资金,并严格将相关干预限制在结构性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围中。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投融资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银行家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