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理财产品“破净值”后的新变化

2023-06-26 12:08:45 普益标准 微信号

作者丨普益标准首席经济学家 王鹏教授、研究员 梁鑫垚 黄迅

五、理财产品“破净潮”后的新变化

2023年开始,理财市场逐步走出大面积“破净”与大规模赎回的负反馈,债券市场的估值也正逐步修复,从而推动理财市场与债券市场呈现出新的变化。

(一)理财规模企稳回升,产品细分差异显著

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显示(见图12),截至2023年2月,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5.64万亿元,较1月增加699.17亿元,环比增幅0.27%,实现了11月“破净”高峰以来的首次月度环比正增长,表明理财规模开始逐步恢复。不过与去年10月高点相比,仍然存在2.35万亿元的缺口,因此理财规模企稳回升空间仍然较大。

从投资性质来看(见图13),截至2023年2月,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较其余投资类型理财产品仍然最高,占比63.9%,环比上升0.34个百分点。同时,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环比正增长,分别为0.82%、1.39%和1.11%,其余品种存续规模环比负增长。

从运作方式来看(见图14),截至2023年2月,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环比增幅明显,较1月增幅达4.72%。封闭式非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继续压降,较1月环比下降13.58%。而开放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基本保持稳定,开放式净值型与非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的环比增幅为-0.55%和-0.92%。

从期限类型来看(见图15),截至2023年2月,1年~3年、3年以上以及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环比正增长,分别为2.72%、1.09%和0.97%。其余期限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环比为负。存续规模环比跌幅最大的为1个月~3个月的理财产品。表明长期限理财产品正逐步受到投资者关注。

(二)理财净值稳步上涨,破净率持续改善

2023年起,银行理财市场逐步回暖,理财产品净值稳步上涨,破净率持续下降。

从非现金型理财产品收益率来看(见图16),全市场理财产品近1个月的年化收益率自2023年1月起由负转正,截至2023年2月,平均为5.92%。其中,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和混合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的年化收益率自2023年起都录得正值,而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2023年1月和2月也有不错的表现。

从理财产品破净率来看(见图17),截至2023年2月,理财产品破净率已降至15.36%,较2022年12月高点29.21%已下降13.85个百分点。其中,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的破净率已分别降至14.67%、25.26%、23.79%和5.04%。同时,2023年2月,6213款破净理财产品中,净值在[0.99,1]区间的理财产品共5398款,占比86.88%,破净率高于10%的理财产品共39款,占比仅为0.63%(见图18)。表明理财破净情况已获得明显改善,破净风险整体可控。但经历频频“破净”后,理财市场的破净情况目前仍未得以完全修复,2023年2月的破净率仍要高出2022年10月9.09个百分点(见图17),从而表明当前银行理财市场的破净现象尚未完全扭转,理财产品净值提升空间仍然较大。

(三)业绩比较基准背离显现,风险偏好显著下降

本轮“破净”模式开启前,由于封闭式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弱于开放式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因而作为收益补偿,封闭式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通常高于开放式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见图19)。然而,本轮“破净潮”后,新发行的封闭式理财产品与开放式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却呈现出显著的背离态势(见图19),截至2023年2月,二者的背离幅度已达0.24个百分点。由此表明,经历理财频频“破净”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导致以摊余成本法与混合估值法为主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更受投资者青睐,而开放式理财产品由于采用市值法估值,其净值稳定性弱于封闭式理财产品,故理财机构只能通过提高开放式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除此之外,理财机构也通过加大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来应对投资者风险偏好的转变。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结果显示(见图20),2023年1月和2月,新发行理财产品中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占比分别为92.95%和91.74%,较2022年10月88.39%的占比高出4.56和3.35个百分点。

(四)信用债发行规模渐升,发行利率趋降

从信用债一级市场来看,截至2023年2月,信用债发行规模达1.17万亿元,环比上升37.07%,扭转了近半年以来环比为负的颓势(见图21)。发行利率方面,自2023年1月起,信用债平均发行利率逐步下降,自2022年12月4.08%的高点,降至2023年2月3.95%(见图22)。由此表明信用债一级市场正逐步转暖。

(五)信用债成交热度上升,信用利差收窄

从信用债二级市场来看,截至2023年2月,信用债成交规模达3.5万亿元,环比增幅达23.4%,扭转了1月-38.12%的环比跌幅,表明信用债市场成交热度正逐步上升(见图23)。从信用利差来看,无论是城投债还是产业债,自2023年1月起都呈现逐步收窄趋势,截至2023年2月末,二者的信用利差已降至98.96BP和66.74BP,较年初下降63.1BP和41.81BP(见图24)。由此表明,信用债二级市场的信用风险正逐步降低,市场呈现出企稳回暖的发展态势。

注:

[10]由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较少,在部分月份存在异常值,故未纳入统计。

[11]由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进行算术平均所得。

[12]由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的成交规模加总得到信用债规模。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均来源于各机构公开发布的信息,我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数据的客观与公正,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任何观点与建议仅代表报告当日的判断和建议,仅供阅读者参考,不构成对买卖的出价或询价,也不保证对做出的任何建议不会进行任何变更。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报告内容而导致的投资损失、风险与纠纷,我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我公司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于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普益标准。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