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刘四红)我国深度参与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Multi-CBDC Bridge),再迎新消息。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以下简称“数研所”)所长穆长春出席香港科技周货币桥座谈会,分享了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技术架构和隐私架构设计方面的一些考虑。
技术设计上,穆长春介绍:“我们为货币桥平台搭建了一套技术系统,其核心是一个专门为货币桥开发的区块链:货币桥区块链(mBridge Ledger,或简称mBL)。它是货币桥技术架构的核心,支持原子化支付和外汇同步交收业务、钱包管理和隐私保护控制等。”
据了解,货币桥代码对所有参与的中央银行/货币当局完全可见、可审计、可测试,并且在中央银行/货币当局参与方之间开源。其底层的货币桥区块链采用了一种拜占庭容错算法——大圣共识,旨在缩短节点间达成共识所需的时间,提高整体协议性能及效率。
什么是大圣共识?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传统共识算法无法解决金融科技场景下高安全、高延展、高吞吐和低延迟同时满足的四方难题,对此,数研所联合清华大学在去年公开发布可解决共识算法四方难题的区块链大圣(DASHING)协议,这是联盟链中一种全新的可变门限链状共识协议,兼顾安全性和效率。
会上,穆长春表示,货币桥区块链由参与的中央银行/货币当局及商业机构的节点构成。每个参与方各自管理各自的节点,所有敏感数据如交易记录、用户证书都被保存在参与方各自的节点,并通过区块链隐私管理机制实现保护。
也就是说,中央银行/货币当局的节点作为区块链共识协议中的验证节点;而商业机构的节点作为区块链同步节点,除了不参与共识机制,其余功能与央行/货币当局的节点相同。另除了货币桥区块链节点管理,各央行/货币当局及商业机构参与者的相关系统还包括货币桥前端和后端模块。前端提供用户交互界面,后端进行业务逻辑处理。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会上穆长春还介绍了货币桥的隐私架构设计。货币桥平台实现了对付款方和收款方身份、交易金额、调用的CBDC合约等核心交易数据的隐私控制。通过由随机生成的密钥对实现的假名机制,货币桥平台确保对于单笔跨境交易,只有交易对手方及对应的央行/货币当局才能了解交易详情。
例如,一家阿联酋商业银行在货币桥上用e-HKD向一家香港特别行政区商业银行付款,交易的详情只会被付款人、收款人、阿联酋央行及香港金管局查看,对于泰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及其他参与者则无法看到任何敏感的交易资料。
近年来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进展频频,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评价了其中多个层面的意义,效率层面,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使得跨境货币支付更加透明,还能够大幅缩短结算流程耗时,从而推动结算效率的提升,有效改善跨境支付体系;另在风险层面,央行数字货币桥的此类结算模式,能够省去结售汇环节,推动汇率风险有效降低;此外,本次会上提及的隐私架构设计,同样也是防范信息风险的重要体现之一,能够保护交易双方的信息安全,从而从源头方法隐私泄露的风险。
为解决传统跨境支付成本高、效率低、透明度低和覆盖不足等挑战,早在2020年10月,二十国集团(G20)提出改善跨境支付的倡议,并将央行数字货币确定为提升跨境支付体系的潜在工具之一。
基于此,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于2021年2月会同香港金管局、泰国央行、阿联酋央行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以下简称“货币桥”)项目,在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的支持和协调下共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2021年,货币桥项目完成了业务模式研究和系统开发及模拟测试,实现了跨境交易全天候同步结算。
2022年8-9月,来自四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商业银行成功完成货币桥项目国际首例真实交易试点。期间,共发生164笔跨境支付和外汇同步交收业务,结算金额折合人民币超过1.5亿元,数字人民币交易笔数占比46.6%,主要涵盖跨境贸易、跨境汇款以及银行间交易等业务场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