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炜: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

2023-11-30 10:28:04 中国银行业协会 

  11月29日,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中国银行业》杂志社、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联合主办,由深圳市银行业协会、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金融壹账通协办的第七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在深圳隆重召开。

  在本届论坛的开幕环节上,中国银行(601988)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以“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为题发表了致辞。他表示,随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各项举措的贯彻落实,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成为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明确提出要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将数字金融提升到国家战略部署的新高度,银行业将迎来数字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以下为致辞全文:

  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第七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在当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时代背景下,今天与大家相会在科技之城、创新之城——深圳,共同关注数字经济和银行业数字金融的发展,意义重大。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预祝本次论坛成功举办!

  随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各项举措的贯彻落实,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成为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明确提出要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将数字金融提升到国家战略部署的新高度,银行业将迎来数字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下面,结合本次论坛主题,我谈几点认识:

  一、数字金融加速推动银行业利用数字化手段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经济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更好地构建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数字化服务能力,近年来,银行业持续强化数字化转型战略统筹力、引领力、执行力,增加科技资源投入和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组织架构,变革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科技能力和数据能力,深入推进业务与科技融合,有效支持数字金融战略实施落地。

  一是全面加强数据能力与科技能力,银行业数字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科技能力建设方面,不少银行机构提出了“科技立行”“科技强行”的发展战略,几家大型银行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目标,明确“一把手”负责制,前瞻性布局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自立自强、自主可控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推动企业级技术平台的建设。搭建数字化价值应用体系,为运用数据要素拓宽金融服务范围、改善服务体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风控水平夯实基础。

  二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各具特色。科技与金融已从互相“补台”转向深度融合,加速银行业融入客户的生产、生活等各类场景,为产业链上下游综合生态提供金融服务。大型银行着力布局生态化发展战略,积极构建生态化用户经营体系,按照“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的数字化经营理念,打造数字生态圈场景平台,全面开启数字化、智能化经营。中小银行则依据地方优势,在服务乡村振兴、绿色金融、新市民服务等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方面,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的数字金融服务能力。

  三是健全科技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加大数字化资源投入,持续发力科技资金投入。银行业尤其是大中型银行纷纷开展了科技组织架构调整,优化科技治理体系变革。在科技投入方面,六家大型银行仍为主力军,金融科技资金投入总额1165.49亿元,同比增长8.4%,平均投入194.25亿元。中小银行在科技投入上同样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其中股份制银行科技投入总计647.68亿元,中小银行的科技投入呈现出从“规模化”转向“精细化”的趋势。

  二、筑牢数字化基础设施,保障数字金融可持续发展

  在数字金融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银行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金融数据以及相关企业数据内外部的数据治理、转化、共享还需要加强。一方面,银行机构需要持续深化金融数据治理,探索构建数据治理系统机制,加快数据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内外部数据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与企业建立数字化互动机制,将金融服务融合到企业运营和产业生态中去。

  一是不断完善数字金融的顶层设计。完善法律和法规体系,出台相关政策和行业标准规范,为数字金融发展指明方向。推进数据流通体系的建设,不断丰富和健全对数字资产和数据要素的估值定价能力,加快解决传统金融机构数据不足和获取成本过高等问题。大力推动信息网络、大数据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5G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建设,进一步强化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金融的深化发展提供保障。

  二是建立健全数字金融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制机制,逐步探索数据资产化应用。数字金融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当前,金融数据治理存在着数据质量不高,数据挖掘和利用相对滞后,数据权利边界不清、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挖掘数据价值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银行业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一方面,应积极引入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技术,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共享的平台;另一方面,应促进自身数据要素与工商、司法、税务等外部数据要素的融合,逐步扩宽从数据资源化到数据资产化的实施路径和应用。

  三是要注意数字金融推进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发展不平衡。首先是银行机构间的不平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机构的金融科技水平已经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差异,数字金融发展将进一步加剧分化,中小银行应提高金融科技精细化管理水平,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和定位,细化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强化以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次是区域及布局上的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乡村的数字化技术使用,金融服务匹配的效率和质量不高,数字化业务运营和管理模式相对滞后,精准化、智能化服务水平不高,数字金融服务产品不够多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关注这些地区的协同发展。

  四是发展与安全并重,提升全面风险防控能力。数字金融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新金融业态,具有明显的跨界特征,市场影响广泛、涉及的信息系统庞大、复杂,风险传导性更大、交叉范围更广。当前,数字化转型和数字金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银行业应从国家安全发展全局的高度不断强化数字安全意识,提升防范化解新型金融风险的能力。一方面,银行业应加强对数字化新产品、新服务、新业务的风险评估,提升全面风险防控能力,实现从事后粗放式管理向事前精准化风险防控的转变,设立风险早期预警防范机制。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数据安全管理架构,提高内部合规要求,提升数据安全保障水平,做好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和用户隐私保护。

  三、发挥协会平台作用,助力银行业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数字金融将进入提质增量快速发展的活跃期,技术融合、智能金融、数字生态、消费者保护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行业自律组织,中国银行业协会未来将进一步发挥协调、服务职能,通过研究引领、标准制定、培养人才、平台打造等方式,助推银行业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一是做好数字化服务平台。近年来,协会积极进行银行业管理人才库、银行函证区块链服务等数字化平台、联合授信系统的建设、应用,夯实信息科技基础,增强自身数字化服务能力,助力行业服务好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

  二是推进研究赋能与标准制定。持续做好前瞻性、引领性研究,从战略和顶层设计层面引导银行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相关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标准的研究制定,以标准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积极助推行业数字化转型,为数字金融提供规范发展、有序竞合的引导。

  三是丰富行业协同机制。持续开发案例库、技术库,组织开展业务研讨、经验交流,金融科技人才培训等活动,促进与金融机构间的经验交流与协作,助力银行业更好地把握数字化发展趋势、业务模式、技术方案、经验教训等,凝聚数字化转型的合力。同时,在监管的指导下,积极打造赋能平台或者以结对帮扶的方式,探索可持续、高效的场景落地模式,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向中小金融机构进行科技赋能,加快推动技术赋能输出。

  四是加强数字金融的宣传普及。数字金融发展与应用与金融消费者的数字金融素养息息相关,协会将发挥行业宣传平台作用,联合银行机构加大数字金融宣传力度,提升消费者数字金融能力,有效提高数字金融的普及与推广。

  下一步,中国银行业协会将更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以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建设金融强国为指引,把推动银行业数字金融与现代数字经济发展深入融合作为重要任务,加大对银行业数字化创新发展的关注与研究,搭建好行业平台,与会员单位一起,踔厉奋进,为银行业数字金融向着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转型发展共同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谢谢大家!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在第七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上致辞

 

论坛全景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