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黄钰霖
随着央行优化支付服务的推进,3月起,“零钱包”服务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大面积铺开。小小“零钱包”,能够解决老人、外籍来华人士等人群的大烦恼,提升了现金使用环境。不过,记者注意到,在服务推广落地的过程中,仍有许多值得关注和进一步优化的地方,若不稍加注意,很可能会让动作“变形”。
当前,优化支付服务主要以“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为体系。作为底层保障的现金类服务,“零钱包”在推广过程中,需解决使用场景频次不高、兑换流程仍需优化调整、目标人群的知晓率亟待提升等种种问题。
在“零钱包”中,会装有一定面额的人民币零辅币。一般来说,标准化“零钱包”由商业银行自行定制,包含了固定的金额和券别组合;定制化“零钱包”则依据客户的实际需要,配置不同面额的零钱张数。
值得注意的是,在落地时,部分商业银行将“零钱包”发放及兑换数量作为工作人员的硬性考核指标,严格规定标准化“零钱包”等不同种类“零钱包”的发放任务。
“每日上报的‘零钱包’发放数量不能是0。”从大行到中小行,从业人员均有相关反映。如此一来,不仅易增加银行员工额外的工作任务,也可能造成资源错配,使老人、外籍来华人士等有需要的人群无法享受到应有的便利。
“零钱包”如何更好落地?莫让“零钱包”成为员工的“压力包”是重中之重。
“零钱包”的发放及兑换数量,可以是鼓励指标,但不应成为长期的硬性规定。银行基层员工奋战在提升居民金融服务的第一战线,保障他们的良好工作状态,也是保障金融服务推广质效的关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零钱包”的进一步推广,还需做好对目标人群的科普和宣传工作。在多数宣传案例中,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士等均被反复提及,他们是“零钱包”兑换和使用的主力对象,但是出租车、旅游景区、小型超市等也是现金使用的高频场景,提高这些高频场景所涉人群的服务知晓率也十分必要。不少银行通过上门服务、设立现金服务网格等方式,精准对接和挖掘了经营主体人群的零钱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国内商业银行已经累计制作发放“零钱包”超700万个。同时,外卡POS交易笔数、“外卡内绑”“外包内用”等数据也增长明显。可以看到,通过央行指导,现存支付堵点已渐次打通。在此情况下,更应让“零钱包”服务落至实处,实现兜底且见效的作用,真正使支付服务体系形成可运作的闭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