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度,时光荏苒。2019年6月3日,建信理财在深圳市正式开业,拉开了理财公司时代序幕,在这之后,全国范围内共有32家理财公司成功获得开业许可,承担接过母行“重担”,成为理财产品发行、运营主体的职责。
“大象起舞”已有五年光景,在历经净值化转型阵痛后,理财市场格局出现新的变化,部分先驱者先发优势渐失,新入局者崭露头角,成为市场“黑马”。未来,理财行业将在变革中不断前进,随着市场参与者的增多和产品复杂度提升,细至产品创新、大至服务升级到模式转型,每一步都考验着理财公司的战略眼光与执行力。
入场玩家扩容至32家
理财公司好比一个“信托+公募”的超级牌照,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发布,明确过渡期后具有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该商业银行可以托管子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但应当实现实质性的独立托管。
在这之后,理财公司的筹建、开业工作迅速落地。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理财公司的开业时间主要集中在2019年至2023年之间,其中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在较早阶段就已开始运营,而地方性城、农商行理财公司进入市场的时间则相对较晚,合资理财公司则在2021年后逐渐增多。
国有银行中,建信理财、工银理财和交银理财在2019年6月开业,注册资本分别为150亿元、160亿元和80亿元,注册地主要位于深圳、北京、上海;股份制银行旗下理财公司,如招银理财、信银理财、兴银理财等在2019年至2023年间陆续开业,注册资本大多为50亿元左右,这些理财公司的注册地主要分布在深圳、上海、福州等地。宁银理财、徽银理财等城商行理财公司也在2019年至2023年间开业,注册资本多为10亿至30亿元不等。2020年6月,渝农商理财正式在渝挂牌开业,成为农商行及西部地方银行首家开业的理财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贝莱德建信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等合资理财公司在2021年至2023年间开业,注册资本均为10亿元。
理财公司开业的时间跨度较大,从2019年至2023年均有新“玩家”入场。今年1月1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表示,该行于2023年12月29日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筹建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根据批复,该公司获准筹建浙银理财。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1家理财公司顺利开业,这一队伍囊括了6家国有大行、11家股份制银行、8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旗下的理财公司以及5家合资理财公司,也就意味着,待浙银理财开业后,已开业的理财公司将扩容至32家。另外,还有多家上市银行曾提到正处于理财公司筹建的进程中,新“玩家”入场后,理财市场的竞争态势无疑将更加激烈。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指出,随着多家上市银行理财公司的筹建进程推进,理财市场即将迎来更多新参与者,预示着这一领域的竞争将愈发“白热化”。新入场的理财公司不仅会带来资金和资源的注入,更会携带着各自的创新策略、技术优势以及对细分市场的深入洞察,进一步丰富市场生态,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效率。
规模排位座次“生变”
五年时光流转,理财市场经历了净值化改革的洗礼,行业格局已然生变,随着A+H股上市银行2023年度财务报告的公布,旗下理财公司的经营情况也浮出水面。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排名前三的位置已被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占领,以往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大行理财公司,规模排名已落入第二梯队。
截至2023年末,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凭2.55万亿元、2.26万亿元、1.73万亿元的管理规模,稳居行业前三名,国有大行理财公司虽然管理规模庞大,但在增速上未能领先,中银理财、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中邮理财管理规模分别为1.63万亿元、1.61万亿元、1.59万亿元、1.5万亿元、1.23万亿元和0.78万亿元。
从赚钱能力来看,一些理财公司凭借较为灵活的市场策略、产品创新能力和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在增速上表现较为突出。2022年11月25日,北京银行(601169)发起设立北银理财,截至2023年末,该公司实现净利润3.12亿元,相较2022年末的778.3万元增速迅猛。
民生理财、信银理财净利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分别为10.98%、10.11%。有喜亦有忧,有多家理财公司净利润增速出现下滑,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中,除工银理财、交银理财两家公司之外,农银理财、建信理财、中邮理财、中银理财净利润均出现下滑,同比分别下滑54.67%、53.42%、33.83%、12.19%。业内观点认为,可能与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增加、资产管理规模缩减、投资组合表现不佳或风险管理措施不够有效等因素有关。
浦银理财、上银理财、渝农商理财净利润降幅也较大,分别为75.86%、60.13%、52.51%。分析人士指出,数据的直观显示反映出上述理财公司在市场波动中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需要在业务模式、产品结构或风险管理策略上进行调整以应对市场变化。
2023年对于理财公司而言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市场竞争加剧,客户需求更加多样化,且市场不确定性使得投资难度增大。普益标准研究员黄轼剡指出,“破净潮”后,银行理财规模虽有回升,但仍未企及破净潮发生前的规模。再加上理财公司响应“降费让利”的号召,在存续规模、管理费率双降的情况下,理财公司的利润呈现下降趋势。在行业整体利润下滑的态势下,仍有不少公司逆势上涨,主要集中在市场化程度更深、产品创新力度更大的股份行理财公司当中。
盘活存量提升经营水平
在历经净值化转型阵痛后,理财公司接过母行“重担”,成为理财业务的发展主体,这一变迁,不仅是时间的印记,更是行业适应与变革的注脚。
通过五年的发展,各家理财公司已在销售端、产品设计端、投研端构建了独特的优势。如交银理财主要以客户为中心、投资者利益优先理念,适时调整产品设计发行重点;中银理财探索“公益+理财”产品创新,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兴银理财则是实现对产品全流程阈值偏离度、重点资产限额硬控和破净产品修复跟踪监测的数字化。
“招银理财聚焦全能资管定位,在投研研究、产品销售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招银理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投研方面,招银理财坚持自建权益能力,该公司将权益投研能力建设作为战略性工作目标,持续不断投入资源,在权益投资上秉持价值投资理念,坚持通过扎实的基本面研究,挖掘企业的内在价值;同时抓住估值、质量、景气、周期等影响投资的长期核心因素,构建更具确定性的投资策略,不断提升产品的夏普比和持有体验。
华夏理财也指出,该公司通过推行“理财工厂”运作模式打造自身在销售端、产品设计端、投研端的独特优势。在销售端,坚持产品与服务并重,从客户全旅程、产品全周期角度,全面提升对代销渠道的支持赋能和对终端客户的陪伴服务,塑造华夏理财产品和服务双品牌。在产品端,推行定制化生产,根据客户和渠道的需求变化,提供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产品和服务,从“以我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的供给驱动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以渠道为中心”的需求拉动,与之相配套建立投销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
谈及投研端建设,华夏理财相关负责人指出,自2020年成立以来,该公司按照“理财工厂”发展模式要求,构建了以大类资产配置和个体企业风险把握为核心的宏观、行业、策略和策略配置“四位一体”的投研体系,持续为投资业务赋能。
面对理财市场的广阔蓝海与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站在新起点上,理财公司更需明确自身定位,不断创新求变,以提升业绩经营水平。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艾亚文指出,理财公司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银行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主动管理能力,更精细化、更灵活地进行业务资源的分配和动态调整,打造差异化的发展方向。不断完善自身品牌建设,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理财服务,有效盘活存量,形成存量和增量的良性循环,同时提高客户的理财知识和信任度;注重数字化渠道发展,整合银行、保险、互联网平台等资源拓展销售渠道,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在黄轼剡看来,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想要“突出重围”就需要继续加深投研体系建设,用产品矩阵留住客户、做大规模,用投研能力获取差额收益、做高利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