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信研究评5月外贸数据:低基数支撑明显,出口环比动能走弱

2024-06-07 17:17:15 明察宏观 微信号

低基数支撑明显,出口环比动能走弱

2024年5月外贸数据点评

全文共3112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文 财信研究院 宏观团队

伍超明  李沫

核心观点 

一、低基数和出口数量支撑出口增速继续回升,但出口环比弱于历史同期。2023年5月出口增速较前值大幅回落14.7个百分点,低基数是本月出口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但本月出口环比增速再度低于历史同期均值和出口两年平均增速由正转负,均指向出口增长动能有所走弱。具体看:一是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两年平均增速全面回落,反映出外需支撑减弱;二是分产品看,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出口增速均回升,后者回升更多;三是从出口量和价看,低基数对出口量价均形成支撑,数量因素是出口同比回升的主要贡献。

二、基数走高和内需恢复偏弱共致进口增速回落。去年5月份进口增速环比提高3.5个百分点,对本月进口增速形成一定压制。从进口量和价看,本数量因素是进口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进口价格大概率有所回升;进口数量增速环比提高品种大幅减少,说明国内需求恢复偏弱偏慢。预计受益于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去年低基数影响,未来进口增速有望维持正增长。

三、预计6月份出口增速保持平稳,上半年出口中枢在3-4%。一是低基数继续对6月出口同比读数形成支撑,但支撑作用趋于减弱;二是预计全球制造业扩张,美欧经济韧性将对外需形成支撑,但美国大选临近和地缘政治关系升级增添不确定性;三是价格因素对出口增速的拖累作用有望缓解;四是预计外贸“朋友圈”扩容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将继续支撑2024年出口份额保持稳定。

正文

事件:据海关统计,5月份全国进出口总额5220.7亿美元,同比增长5.1%,较4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023.5亿美元,同比增长7.6%,较4月份回升6.1个百分点;进口219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较4月份回落6.6个百分点;贸易差额826.2亿美元,较4份扩大102.7亿美元。

一、低基数和出口数量支撑出口增速继续回升

5月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7.6%,较4月份提高6.1个百分点(见图1)。从基数效应看,2023年5月出口同比下降7.6%,较前值回落14.7个百分点,去年同期基数大幅走低是出口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从两年平均增速看,5月份出口两年平均增长-0.3%,较前值回落4.6个百分点,说明本月出口增长动能有所走弱。从环比增速看,5月份出口环比增长3.5%,低于2016-2022年同期均值(剔除了2020年)3.5个百分点(见图2),环比增速也再度低于历史同期均值,反映出外需不确定有所增加。下面我们从三方面继续探讨出口增速变化的原因。

一是分地区看,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两年平均增速全面回落,反映出外需支撑减弱。低基数作用下,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增速同比读数基本全面回升(见图3),为剔除基数效应影响,我们重点分析2023-24年两年平均增速变化。5月份出口两年平均增长-0.3%,较4月份回落4.6个百分点。其中对欧盟、美国、日本出口两年平均分别增长-4.1%、-8.0%、-7.6%,较4月份分别回落4.1、3.3和7.3个百分点,对欧美日出口两年平均增速均边际回落,反映出中美贸易紧张和西方去中国化对外需形成一定拖累;新兴经济体中,对东盟、非洲、俄罗斯等地区出口两年平均增速均回落,但仍为正增长(见图4),说明贸易朋友圈扩容对出口增速仍有支撑。

二是分产品看,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出口增速均回升,后者回升更多。5月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7.5%,较4月份提高6.1个百分点,贡献了5月份出口增速回升幅度的57.8%(见图5),与机电产品占全部出口中的比重相差不多,说明机电产品是本月出口增速回升的原因之一。此外,4月份重点商品中包括塑料制品、箱包、纺织纱线及制品、服装衣着、陶瓷、家具以及玩具在内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5%,较前值提高10.3个百分点,回升幅度高于整体出口和机电产品,说明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对本月出口增速回升形成贡献。 

三是分数量和价格看,低基数对出口量价均形成支撑,数量因素是出口同比回升的主要贡献。由于出口价格指数和出口数量指数公布时间滞后,我们通过监测重点商品的出口金额和出口数量的关系,判断数量因素和价格因素对出口的贡献。5月份同时公布数量和价格的18种主要出口商品中,出口数量增速和出口价格增速环比回升的品种分别为9种和12种,但数量回升幅度更高(见图6),说明低基数对价格和数量增速均形成一定支撑,但数量对出口同比读数回升的贡献更大。

二、基数走高和内需恢复偏弱共致进口增速回落 

5月份进口金额同比增长1.8%,增速较4月份回落6.6个百分点(见图7)。从基数效应看,2023年5月份进口同比下降5.3%,较前值提高3.5个百分点,基数走高是进口同比增速下降的原因之一。从两年平均增速看,5月份进口两年平均增长-1.8%,较前值回落1.2个百分点,剔除基数效应后进口读数也有所走弱。

从主要商品看,数量因素是进口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进口价格大概率有所回升。5月份重点监测的18种商品中,大豆、粮食、铜矿砂及其精矿、原油、原木及锯材、钢材、纸浆、铁矿砂及其精矿、初级形状的塑料、农产品(000061)、天然气、煤及褐煤等12种商品进口金额同比增速较4月份回落。其中,12种商品进口数量增速回落,7种商品进口价格增速环比下降,且数量环比回落幅度更高。因此,预计数量因素是进口增速回落的主要贡献力量,进口价格增速或有所回升(见图8-10)。

国内需求恢复偏慢偏弱导致进口数量明显回落。分产品看,5月份进口数量增速环比提高的品种由4月份的12种下降至6种,且主要集中在肥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上,反映出国内需求恢复偏慢偏弱,导致进口商品数量出现回落。预计受益于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去年低基数影响,未来进口增速有望维持正增长。、

三、预计6月份出口增速保持平稳,上半年出口中枢在3-4%

一是低基数继续对6月出口同比读数形成支撑,但支撑作用趋于减弱。从环比增速看,去年6月份出口环比增速继续低于2016-22年同期均值(剔除了2020年)(见图2),但两者差距明显收敛,低基数效应或继续对6月份出口同比读数形成支撑,但支撑作用趋于减弱。

二是预计全球制造业扩张,美欧经济韧性将对外需形成支撑,但美国大选临近和地缘政治关系升级增添不确定性。一方面,预计2024年全球制造业将由收缩转向扩张,全球需求结构中商品贡献的比重将有所增加。如5月份摩根大通全球综合PMI、全球制造业PMI、全球服务业PMI分别录得53.7%、50.9%、54.1%,分别较4月份回升1.3、0.6 、1.4个百分点。虽然制造业PMI继续低于服务业,但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位于50%上方(见图11),制造业需求持续改善。预计受全球科技浪潮兴起以及各国强化自身产业链供应链影响,未来制造业需求有望继续保持扩张势头,对全球贸易形成一定支撑。分国家看,5月份美国、欧元区制造业PMI指数分别录得51.3%、47.3%,较上月提高1.3和1.6个百分点(见图12),两者均环比回升,美欧经济韧性也对外需形成一定支撑。另一方面,美国大选临近以及地缘政治关系升级将增添外需的不确定性。5月份拜登政府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等战略性产品加征25%至100%不等的关税,这其中既有保护自身产业,降低对华依赖的经济考量,也有讨好摇摆州选民的政治考量。预计随着美国大选临近,中美贸易紧张有可能进一步升级,加上西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风险加大,未来外需对国内出口的支撑作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三是价格因素对出口增速的拖累作用有望缓解。出口价格增速持续下行是2023年出口负增的主要拖累(见图13),预计年内上述拖累作用趋于缓解。一方面PPI同比增速领先出口价格增速0-6个月左右,去年7月份起前者降幅已经收窄,预示着出口价格增速也有望重回上行通道(见图14)。另一方面虽然最近几个月PPI收窄速度不及预期,但预计在低基数、国内投资需求释放以及海外地缘政治关系紧张的共同影响下,未来PPI大概率延续降幅收窄趋势,也对出口价格形成支撑。 

四是预计外贸“朋友圈”扩容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将继续支撑2024年出口份额保持稳定。其一,当前我国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西方国家产业链“去中国化”风险上升,这可能会加快全球产业链重构,对我国出口贸易形成拖累,不利于我国出口份额的提升;其二,面对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提高局势,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或日益稀缺,我国全产业链以及成本优势,将对国内出口份额形成一定支撑。其三,近年来我国贸易伙伴不断拓展、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有效提高了我国应对全球供应链和市场波动的能力,或对出口份额也形成一定支撑。

免 责 声 明|

本微信号引用、摘录或转载来自第三方的文章时,并不表明这些内容代表本人观点,其目的只是供访问者交流与参考。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微信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阅读者的一切商业决策不应将本微信号内容为投资决策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微信号所涉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人及本人所在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微信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直接或间接后果承担任何责任。

本微信号涉及的本人所有表述是基于本人的知识和经验客观中立地做出,并不含有任何偏见,投资者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本人及本人所在公司对任何基于偏见角度理解本微信号内容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微信号内容(除引用、摘录或转载来自第三方的文章),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发表、引用或传播。

本人对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明察宏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宋政 HN002)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