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刘兴赛
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金融)博士后。现为北京成唐时代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战略规划、乡村振兴金融等部门。从事银行战略、行业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研究10余年,专注于银行数字化、银行改革创新、乡村振兴金融发展等领域。公开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其中在《经济学动态》《财经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多篇论文为人大复印资料、国研网全文转载。著有《未来银行之路》《平台银行》《数字原生银行》等书籍。
“纵观近几年我国银行的数字化实践,包括当前一些领先银行的实践,银行业的数字化仍深困于所谓的‘数字原生’困境中。”
这是《数字原生银行》一书的观点。我们与作者刘兴赛就“数字原生银行”的发展与当前银行业数字化的现实进行了交流。
中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起步并不晚,无论是政策的促进、行业的努力、还是业务的开展,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现在面临着新的分界线。
曾经,银行跨界做电商,向互联网进军开始,已经有十年光景。“但我们发现,银行还是银行,互联网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数字原生银行》作者刘兴赛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以工商银行“融易购”下架为标志的国内银行跨界电商的失败,阶段性宣告这一思路的失败。历经十多年,银行还需要为摒弃“银行人想象的互联网”而呐喊,恰恰说明银行在这条路上举步维艰。
他认为,究其根源,这一方面说明银行深层次的体制机制与互联网精神的冲突,以及深化改革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事实上,上述问题已经为行业所认识。但另一方面,恰恰也是为我们所忽视的,那就是到底什么是互联网基因,什么是数字化的原生性。
按照他的说法,银行业(包括一些领先银行)的数字化仍深困于所谓的“数字原生”困境中。这种困境也被一些银行形容为“如何从银行人想象的互联网”向“真实的互联网”进化的问题。“数字原生”是对IT与互联网技术领域概念“云原生”①的引申和扩展,意为银行要消除自身行为与互联网的天然隔阂,要用互联网思维和逻辑,去思考,去行为。
未来5-10年,刘兴赛认为,对银行业来说,新时期的数字化战略不再是银行战略工具箱中的平行战略,而是底层性、背景性战略。
而对于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他的观点是:完全以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化银行体系,目前尚处于未来银行发展蓝图的构想当中。不过,它仍然有其现实的意义,即在以“人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的银行体系中,新一代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
零壹财经:数字原生银行的根本特点是什么?它是如何从“互联网+银行”、“开放银行”中发展出来的,又与他们有什么区别?
刘兴赛:数字原生银行是经济社会走向深度数字化时代银行的服务形态与运行体系,它是一个一体化的、以线上逻辑为主导的企业级的数智银行体系。一体化、企业级、数智化、人与互联网有机融合是数字原生银行区别于过去银行数字化的根本特点。
“数字原生银行”与“互联网+银行”“开放银行”的联系与区别,恰恰反映了银行渐进数字化的轨迹以及未来深度数字化的时代要求,反映了银行数字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形态与范式。“互联网+银行”“开放银行”是在特定的数字化阶段,银行以现有体系不断对接互联网、不断通过局部数字化方式对接客户、对接合作生态的数字化发展过程。但也恰恰是渐进的数字化进程,造成了银行系统的堆叠、底层服务逻辑的冲突。
尽管当前银行业的数字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就其本质,仍然是在既有的线下逻辑——体制机制以及其固化的系统——嫁接的数字化。它无法应对经济社会深度数字化的需要,无法实现数字化的整体效能(不仅如此,局部数字化的发展、系统的堆砌、逻辑的冲突,在实现局部数字化效能的同时,反而造成整体效能的低下),无法承接新一轮人工智能创新的应用。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前我国银行的数字化亟待从渐进的、局部的数字化向基于顶层设计的、一体化的、企业级的数字化、数智化进化和发展。这是银行数字化的范式与逻辑的升级。
一、上一个十年的启示:三种思维的转变
零壹财经:银行业曾兴起过一波办互联网的热潮,比如工行的融易购、融易联,建行的善融商务等,均未成功,现在来看,可总结出哪些原因,对于银行业的数字化之路有什么启示?
刘兴赛:银行跨界建立互联网平台,是银行应对客户触达竞争所进行的一些尝试,它是银行场景与生态战略的重要内容。它的直接动因是银行试图应对互联网巨头跨界金融所具有的生态优势。每家的具体原因都有所不同,但也有共性的东西,那就是商业逻辑的固有缺陷以及商业精神的缺失。
以银行跨界电商为例,银行往往强调金融对电商平台商户的吸引力,但问题在于电商平台的成功,对C端引流才是核心。但银行金融并不是C端引流的关键。当然,从拼多多、东方甄选的崛起看,新的机构通过差异化、特色化经营并非不能介入电商领域,但银行电商鲜有上述创新。即使有,也往往缺乏有力的执行以及深入的运营,而无法形成真正的优势。
事实上,对于银行而言,电商只是作为银行客户引流、发展金融业务的一种渠道而存在,银行系电商平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完整商业逻辑的经营实体,它的盈利不重要,独立生存能力不重要,搭起电商生态的架子,引入商户似乎就万事大吉。
相对于自建非金融场景平台,金融自场景平台(例如财富管理平台)的商业逻辑更为通畅,成功的例子也更多,这也是当前一些银行将客户触达以及场景和生态建设重新置于金融自场景的关键所在。
当然,银行办互联网的成败并不能否定银行服务的场景化趋势。但它凸显了银行在深度数字化时代制定和明晰客户触达战略的重要性。银行要通过精细化的商业分析以及自身能力分析,明晰自身在数字化生态中的角色,找寻适合自己的数字化之路。而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金融自场景、公共服务以及特色金融场景将是银行通过融入经济社会数字化进程、建构自身客户触达体系的重点领域。
零壹财经:从银行复制互联网公司的思路,进入到数字原生银行的思维,银行业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刘兴赛:复制互联网公司的举措,追求“从银行人眼中的互联网”到“真正的互联网”,一度是银行数字化的信条。但事实上,我们往往忽略了互联网巨头跨界金融模式的特定性和特殊性。一些互联网平台从年轻、长尾、小微企业客户以及小额、高频金融服务入手,特定客户、特定业务的市场定位以及特定的业务模式,降低了金融属性对互联网公司行为的约束,最大化了互联网营销的价值。但客观说,过去我们强调向互联网金融学习,但事实上它们其实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行业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数字原生银行的意义在于重新从银行业自身的视角,从全量客户的角度,从互联网进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互联网对于银行的意义,从而重构银行各要素的关系。而准确把握互联网的进化方向及其阶段则是关键所在。相对于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银行数字化逻辑,数字原生银行体现了三种思维的转变:
一是从营销思维到服务思维的回归。银行对接互联网,很大程度表现在对互联网公司营销的复制。但其更多是在互联网发展早期的流量时代才更有效力。随着消费者教育的完成,互联网进入存量时代,服务本身才是制胜的关键。银行要遵循互联网发展的态势,重新将互联网精神置于服务的品质。将互联网早期的以效率为特征的服务推向以效率和“对人的关怀”并重的新时代的互联网服务。
二是从局部渐进的数字化到整合与一体化的数字化。要通过顶层设计以及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线上化为主导的逻辑统一的一体化科技基础,建立企业级的总分行、前中后台整体数字化运行的银行体系。消弭当前数字化的逻辑冲突与体制机制适配矛盾。
三是融合思维。长期以来,线上与线下,人工与机器被看作对立与替代关系。但从互联网的进化来看,重新强化“人”在数字化的主体地位,是银行服务形态以及服务体系进化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处理好人与机器、线上与线下、专家经验与算法模型的关系,推动网点与线上服务的融合,打造“人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的数字化银行。
二、数字原生银行的四个特征
零壹财经:以您的标准来看,目前国内有没有已经符合数字原生银行的银行?
刘兴赛:数字原生银行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它强调从顶层设计出发,建构“一个银行”的数字银行系统,建构统一的以线上逻辑为主导的银行运行的底层逻辑;
二是推动数字化从业务前端向银行的整体数字化运营拓展,实现银行运行的整体效率以及具有一致性的、统一的企业级的客户体验;
三是遵循互联网的进化方向,建构统一的、一体化的人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的“全量”客户的数字化服务形态与服务体系;
四是通过人工智能应用,建立基于大数据运营的智能驱动的银行体系。
2016年以来,在金融科技战略推动下,国内银行的数字化快速发展,核心系统建设、初步的大数据产品开发、平台化发展、人工智能在部分领域的初步应用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必须看到的是,当前系统的堆叠、逻辑的冲突仍然存在,银行的体制机制仍然是适配于以线下服务为主导的体系,局部数字化并没有带来整体绩效的提升以及客户体验的根本改变,网点、app的转型,仍然在探索中,银行服务与客户疏离仍然是银行面临的重大挑战。而随着数字化逐步步入深水区,在既有的范式和逻辑下,随着一些系统更新的完成,银行数字化存在边际动能递减的挑战。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而以大模型开发应用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发展也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提供了新的动力。不仅如此,国内产业经济的调整,也需要银行依托数字化推动业务转型。基于以上原因,当前我国银行数字化就亟待通过数字化范式的升级——数字原生银行的发展,推动新一轮数字化发展。也就是说,打造数字原生银行是未来5-10年我国银行业数字化的关键主线。
三、人工智能重构银行运行体系
零壹财经:人工智能进入大模型时代。去年以来也出现了一批金融大模型。大模型在数字原生银行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如何评估当前金融大模型的能力和进展?金融大模型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刘兴赛: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既是数字原生银行发展的动因,也是数字原生银行的基本特征。本质上,数字原生银行是建立在大数据运营基础上的人工智能驱动的银行体系。和过去对人工智能的应用相比较,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强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可以强化银行既有的人工智能应用,还进一步扩展人工智能在银行全部体系的应用和赋能。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决策,不仅将重构银行的运行体系,也将改变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从而彻底改变银行的面貌。
目前国内银行大模型主要在数字人、智能客服、员工智能助手、智能投研、辅助审批、代码辅助、产业图谱识别等领域落地。但总体而言,还处于场景应用的积极探索的阶段,其着力的重点,主要是辅助赋能。
总体而言,国内银行的大模型开发与应用还面临着算力资源不足、训练数据欠缺、算法安全可信度存疑等挑战。
四、加速银行发展轨迹的分化
零壹财经:中国的银行业数字化水平差异极大。在走向数字原生银行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新的数字鸿沟?目前一些小型银行正在合并,在数字原生银行发展过程中,这种合并是否会加速?对与中小银行,数字原生银行的发展,是新的机遇,还是加速走向终点?
刘兴赛:数字原生银行是深度数字化时代的银行形态,是银行一体化、线上化为主导逻辑的银行体系。无论是对于数字化领先银行也好,还是中小银行,深度数字化都是各家银行的必答题。而且从行业发展来看,没有绝对的领先者,机遇和挑战对于各种银行而言是同样的。其原因就在于面对新时期的数字化,中小银行并不需要重复过去领先银行所走过的数字化之路(过去的数字化并不是走向数字原生银行的基础或门槛),而是直接按照新的需求、新的范式、新的思维建构银行的数字化。从这点看,大家起点是一样的。
当然,深度数字化背后是全面的银行革命,其必然会打破银行既有的格局,加速不同银行的发展轨迹的分化。但引起银行分化的并不是数字化本身,甚至也未必是银行的规模与现有禀赋,因为规模和禀赋的差异,只决定各家银行走向深度数字化的路径和特色。而决定银行后续发展态势的,更多的是各家银行面对新一轮数字化的战略态度以及后续行动。
五、监管要与时俱进
零壹财经:对于数字原生银行,是否需要对应的数字原生监管,怎么做?
刘兴赛:数字原生银行概括了经济社会深度数字化时期银行的逻辑范式,描述了在深度数字化情境下,银行的服务形态以及运行逻辑。它主要通过数字化深化以及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所带来的风险来对监管产生影响。比如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挑战、模型共振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的放大、舆情/流动性互馈风险、银行的非银行服务风险等等。
深度数字化以及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改变风险的形态、强化了风险的危害性、扩大了风险的范围、改变了风险的形成以及传播机制。不仅是风险,深度数字化下的消费者保护、员工权益保护都将具有不同的内容。这都将对银行监管——现行的监管内容、监管对象、监管手段、监管体系提出挑战。
对此,监管需要与时俱进,一是强化对深度数字化以及人工智能应用下银行监管变革的前沿研究;二是推进与银行新一轮数字化变革相适应的监管改革进程,建立与银行数字化深化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三是充分推动监管科技的创新和应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