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产结构分化 资产质量稳健

2024-07-11 10:50:01 证券市场周刊 

二季度,银行总体信贷投放符合序时进度,信贷投放进度符合预期,2024年全年保持年初目标不变,但资产端结构出现分化已初现端倪。尽管息差仍有下行压力,但在资产质量方面,行业整体以时间换空间,不良贷款率总体保持平稳。

从近期对一些银行的调研可知,进入二季度以来,整体上看,银行资产端信贷投放符合序时进度,负债端揽储压力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在禁止手工补息的背景下,行业格局出现一些变化的迹象,主要表现在息差方面仍有下行压力;在资产质量方面,尽管零售端资产风险压力有所抬头,但行业整体以时间换空间,不良贷款率总体保持平稳。

资产结构分化初现端倪

具体来看,城商行基本反馈信贷投放进度符合预期,一方面与区位优势有关,调研的城商行、农商行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地,区位优势为信贷需求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从全年信贷增长目标来看,在2023年信贷投放高基数的情况下,2024年银行制定的贷款投放目标较为保守,基本为增量与2023年持平。

从社融数据来看,前5个月信贷投放增量占2023年全年增量的49%,总体符合序时进度。但股份制银行信贷增长仍可能面临一定程度的的压力,一方面,股份制银行传统优势客群地产、零售当前仍待修复;另一方面,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部分股份制银行也在主动调整自身的资产结构。

在对公业务方面,信贷投放的抓手主要集中于外需、新兴产业、普惠。各家银行对公信贷投放表现相对较好,尤其体现在制造业和普惠小微领域。一方面,当前外需仍然相对较强,对部分外向型制造业企业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五篇大文章”、“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也为新兴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多家银行均表示科创、绿色等贷款的增速继续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而且,当前息差收窄的环境下,有部分城商行加强了对县域、小微等领域的布局,从而带动相关领域贷款的增长。

不过,对公地产和平台类信贷仍面临增长压力。地产需求侧仍有待修复,从商品房的成交面积来看,截至6月27日,10大城市和30大城市商品房前六个月合计成交面积分别为2289万平方米和4499万平方米,均低于往年同期水平。从商品房的销售价格来看,5月70个大中城市新房、二手房的销售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下降4.3%和7.5%,降幅持续扩大。

从地产供给侧来看,“517收储再贷款”政策推行之后,当前地产供给侧的思路更多转向“以收代建”,进一步压缩了地产开发贷的增长空间。在平台类贷款方面,在化债大背景下,一方面,部分区域平台融资受限,连带基建类贷款增长也受到一定程度法人影响;另一方面,有部分银行在内部风控上提出了平台类贷款余额不增加的要求。

在零售业务方面,信贷增长继续承压。部分银行表示零售贷款投放相对不及序时进度,在此基础上,对零售贷款的投放规划也有所调整,由此产生的缺口用对公贷款填补。具体来看,在消费贷方面,居民消费需求仍有待修复,前五个月社零累计同比增速为4.1%,增速有所企稳但总体仍处较低水平;在按揭贷款方面,房地产销售仍然低迷,叠加提前还款情况延续,多数银行按揭贷款延续负增长态势;在经营贷方面,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部分银行反映小微企业主对提款、用款相对更加谨慎。

从配置盘来看,在一般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国债和国开债的EVA已高于一般贷款,估计部分银行从内部FTP定价方面有将资源向金融市场倾斜的倾向。

从交易盘来看,利率持续下行为商业银行投资收益提供支撑,二季度国债利率继续下行,带动债市持续走强,从10年国债期货的涨幅来看,二季度涨幅为1.6%,高于一季度 1.3%的水平。

从上市银行其他非息收入来看,一季度实现22.7%的高增长,在二季度债市继续走强的情况下,预计二季度其他非息收入增速仍然保持较高水平。部分银行可能出现获利了结的倾向,但也有部分银行继续保持着一定的久期水平。

行业格局变化机会显现

从负债端来看,揽储压力仍存,禁止手工补息背景下行业格局或有变化。2024年以来,随着理财市场的逐渐修复,存款搬家现象再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揽储压力。相比2023年“不缺存款”的情况,预计2024年的揽储压力较大,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基数效应:在2022年年末债市大幅波动的背景下,叠加2023年上半年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资金向存款流动,银行存款大幅增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速在2023年上半年达到年内高点。高基数效应对2024年上半年的存款增速构成压力。其次是理财分流:在存款利率不断下调、债市不断高企的情况下,之前从理财流到存款的部分资金回流至理财,部分表内存款进入了表外理财。

此外,禁止手工补息对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冲击或强于城商行、农商行,这可从各类型银行存款新增情况凸显出来。

在禁止手工补息政策推出之前,2024年前三个月,国有四大行、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中资全国中小型银行存款新增规模较2023年同期分别下降了6.5%、8%、41.3%,中小型银行降幅更大;而在禁止手工补息落地之后,4月和5月,国有四大行、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存款同比下降幅度远高于中小银行。在此基础上,行业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各家银行也均表示会抓 住此次机会,进行积极的揽储操作。

从资产端来看,利率总体趋势下行,部分银行季节性改善,但年内息差仍面临较大压力。在当前有效信贷需求总体不足的环境下,二季度资产端利率总体仍呈现下行趋势,不过,也有部分银行二季度新发放贷款利率较一季度出现小幅季节性回升,原因在于一季度“开门红”营销力度较大,二季度逐渐走向平稳。

展望下半年,各家银行均表示资产收益率仍有下行压力。随着LPR重定价的基本完成,下半年利率下行压力总体有限,主要来自于新发放贷款利率的下行和城投化债的推进。从全年来看,预计息差继续收窄但收窄幅度小于2023年。

2022年9月到2024年6月,随着多家中小银行调降存款利率,行业已经历了4轮存款挂牌利率调降,对银行负债成本的改善作用仍在持续释放过程中。考虑到银行业息差仍在持续收窄,下半年仍有继续调降的可能。但与此同时,存款定期化趋势仍在延续,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存款利率下行对息差的支撑。由此,定期存款占比已经较高的农商行相对更加受益,一方面受益于定期存款利率的调降,另一方面进一步定期化的空间相对有限。

综合资产负债两端看,年内息差预计会保持平稳略降趋势。从各家银行的反馈看,资产端投放价格仍有下行压力,更多会通过结构调整,包括提高零售信贷的占比或者通过下沉客户来缓释资产端的下行压力。负债端存款利率下调对息差的贡献一定程度上仍在被定期化趋势对冲。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息差表现的影响,预计下半年息差仍有下行压力,但边际下行空间有限。

资产质量总体保持平稳

根据调研情况,各家银行对2024年全年资产质量稳定均有信心,存量的不良贷款和拨备有腾挪空间。零售类资产2024年仍然面临不良边际增加的压力,但占信贷大头的基建类贷款、实体制造业仍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且,行业拨备覆盖率仍处于高位,信用成本对不良净生成覆盖充足,有冗余的准备金对风险进行覆盖,行业整体不良预计仍保持平稳。

在对公方面,实体类贷款经过前几年的出清,不良处在改善的通道,且南华工业品指数和工业企业偿债能力均处于较好水平,从中短期来看,实体类贷款不良率大幅暴露的概率不大。此外,城投基建类贷款不良率处于稳健状态,且化债背景下以时间换空间,年内不会产生较大的压力。

在地产方面,体量较大、影响较大的房企的风险暴露已相对充分,下一步是银行自身的账面处理问题,而当下银行拨备覆盖率总体较为充足,有较为充分的安全垫来维持不良率的平稳。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银行反馈零售类风险有所冒头。在按揭贷款方面,近几年,随着提前还贷的进行,优质客户有一定程度的流失;同时房价的下行也带来了较大的按揭不良压力,区位较差的银行相对压力更大。如果银行区位较好、LTV较低、抵押物价值充足,则资产质量虽稍有冒头但总体平稳。在消费贷与信用卡方面,2023年以来不良有所抬升,当前仍有上升趋势。在经营贷方面,有部分银行表示不良率有所抬升,这与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困境基本相符。

根据中泰证券的分析,可通过ABS数据来跟踪银行零售信贷风险。银行所发行的信贷资产ABS,每个月会发布月度报告,其中会披露ABS底层资产包的逾期率信息。由于底层资产包是静态不变的,因此,对某个资产包而言,逾期率随时间的推移单调递增。由此可以用逾期率的斜率(Δ逾期率)来表示某个时间段的资产质量情况,斜率越大代表该时间段逾期的生成较快、资产质量变差,反之则相反。

在信用卡方面,以建设银行的“建晟2022-1”作为观察对象。可以看到,2023年 6月以来,Δ逾期率持续上行,反映信用卡不良处于持续冒头的状态,且可以看到较为明显的逾期90天以内在向逾期90天以上转化。不过,从2024年5月数据来看,逾期90天以内Δ逾期率开始减少,不良生成压力有所减轻。

在消费贷方面,以平安银行的“安顺2022-1”作为观察对象。可以看到,在2022 年年底至2023年年初,受疫情影响Δ逾期率有过两次冒头。进入2024年以来,Δ逾期率中枢明显抬升,反映消费贷不良压力明显提升。

在按揭方面,选择建行的“建元2021-10”进行观察,可以看到按揭类ABS产品的Δ逾期率在大部分时间处于较低水平,反映出按揭贷款的资产质量较为稳定。2022年以来,“建元2021-10”ABS的Δ逾期率有4次抬头,分别是2022年7月(“断贷”事件)、2023年5月、2023年9-10月和2024年以来至今。2024年以来,按揭ABSΔ逾期率的抬头或与房价下跌紧密相关,反映出2024年按揭贷款不良压力同样有所上升。

在经营贷方面,以常熟银行的“常兴业2022-2”作为观察对象。可以看到,2023 年下半年以来,Δ逾期率中枢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不良生成压力加大。小微类不良抬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经济环境,2023年国内经济环境较弱,出口同样较为疲软,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冲击;二是房价下跌对房抵贷额度造成影响,带来小微企业现金流紧张的问题。

随着房地产政策的进一步落地,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和保交房政策的细化完善,对银行房地产信贷资产构成较好的预期。

“517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提出以来,6月地方政府主要处于摸底阶段,预计7月将有贷款开始投放。不过,本次政策之前已有过试点,即2023年1月央行推出的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从试点效果来看,推进情况不及预期,各参与主体的动力均相对不强。

对平台公司而言,由于当前化债压力较大,对其他任务的积极性相对不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其资金来源有限。

对各地政府而言,符合收购条件的房源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具备交付条件;2.确保有一定的租金回报率;3.面积有所限制。

对金融机构而言,使用再贷款资金面临后续的审计要求;政府可接受的贷款利率低于租金回报率,除了国有四大行和政策性银行外其他银行无动力参与;部分银行在内部风控上对平台类贷款有总量不新增的要求。综合来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的推进或仍有赖于相关堵点的解决。

(作者为专业投资人士)

(责任编辑:董萍萍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