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升至28万亿关口资产荒下“好发不好做”

2024-07-12 00:00:00 证券时报 

 

图虫创意/供图 周靖宇/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谢忠翔 刘筱攸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在“债牛”与“存款搬家”的助推下,迎来了存续规模的持续回暖,逼近28万亿元大关。

总体上看,面对资产荒的挑战,银行理财的配置逻辑发生深刻重构;同时,监管利剑直指“伪净值”灰色地带,为保障投资者利益,多家机构主动触发产品提前终止潮。此外,银行理财市场信息披露的透明化、标准化制度建设也在加速推进;为让利投资者,理财机构相继启动多轮手续费调降,而初代高管的密集换防则预示着行业的新旧交替正在不断推进。这些关键趋势,共同展现了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发展的新图景。

规模持续回暖

截至6月末,得益于去年底以来的“债牛”行情以及“存款搬家”带来的正向影响,银行理财规模快速攀升,逼近28万亿元关口,较年初增长约2万亿元。

受央行叫停“手工补息”影响,存款与理财之间的“跷跷板效应”颇为显著。一方面,今年前5个月居民存款同比少增,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45万亿元;另一方面,银行理财规模仅4月增幅就超过2万亿元,呈现远超往年同期水平的“超季节性”增幅。

据证券时报记者从业内获取的数据汇总,截至6月末,包括招银理财、信银理财、光大理财、浦发理财、平安理财等5家股份行理财公司,以及工银理财、中银理财、农银理财、建信理财和交银理财在内的10家机构,理财规模合计16.1万亿元,较5月下降约6700亿元。

相比往年,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跨季效益”的下降幅度显著缩小。据证券时报记者测算,以上述10家理财公司为例,3月、6月总规模的单月降幅分别为5%、4%,较上年同期降幅收窄。中信建投证券马鲲鹏团队发布的研报预计,随着居民财富再配置以及禁止“手工补息”影响,理财规模在下半年将持续走高,全年规模有望超过30万亿元。

产品货架方面,随着存款利率进一步下探,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受到影响,该类产品上半年流失的规模较大,多家理财公司下降规模超1000亿元。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现金类理财产品规模为7.72万亿元,较年初下降约8400亿元。

此外,受益于债市的良好表现,固收类产品年内增长显著,该类产品也是促使银行理财规模回暖的主力军。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上述10家理财公司的固收类产品规模合计较年初增长约1.23万亿元,二季度末则较一季度末增长约1.51万亿元。

资产荒重构配置逻辑

重回增长轨道后,银行理财遇到了“好发不好做”的烦恼。

在投资者风险偏好审慎的背景下,存款和债券一直是银行理财配置的绝对大头。上半年,城投债净融资额为负且利率持续走低,叠加“手工补息”被叫停等现象交织,业界关于资产荒的呼声又起。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城投债净融资额下降超1700亿元。有机构统计,市场规模中仅有6%的城投债估值超3%。多份券商研报认为,随着地方化债不断深入,未来城投存量债务将继续压降,因此市场仍将处于缺少优质城投资产的境地。

另一个推动银行理财收益率下台阶的因素,是“手工补息”被禁。“理财之前是很积极配置协议存款等补息存款的,现在没有‘手工补息’了,高存款占比产品的报价肯定是要下台阶的。”某银行理财公司的一名固收投资负责人直言,业内人士的心声也揭示了“手工补息”被禁后,银行理财可能面临的挑战。

截至去年末,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达29万亿元,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的占比多达26.7%,但补息类存款资产的占比仍不得而知。据中信建投测算,“手工补息”存款规模约为20万亿元,主要集中在国有大行和股份行。

有从业者认为,理财产品收益下降或新发产品的基准下行,除了监管因素,更多是因为受到债市震荡走弱的影响。“手工补息”取缔后,高存款占比的开放式产品,尤其是一些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甚至出现断崖式下跌。

禁止“手工补息”后,机构对理财的配置逻辑进行了预判。有机构认为,银行理财或将减配存款类资产;也有机构认为,理财资金仍旧会配置存款,只是会在银行主体上向尾部下沉。另有观点认为,理财配置的重点将包括长期债券、黄金和高质量债券。

一位资深的理财投资经理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其团队较为关注同业存单、中短期债券中的利率债,以弥补票息。

监管整肃伪净值化

近年来,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进入深水区,渠道对于产品净值回撤的容忍度进一步下降,理财公司加速将产品往“稳健低波”方向迁徙。

平滑理财产品的净值曲线有两种可行方式:一是从最基本的持仓入手,增加低波动资产占比,比如增配ABS(资产支持证券)和存款等;二是从估值方式入手,代表性的做法是借道信托使用平滑机制调节产品收益。后者已引起监管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6月中旬,华东某区域金融监管局向辖区内信托公司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合规管理的通知》,该文件提及了上文所述情况。同时,监管还针对信托公司配合理财公司在不同理财产品间交易风险资产、配合理财产品不当使用估值方法等问题,要求信托公司进行合规性排查。

当借道信托的灰色做法被围追堵截,理财公司平滑净值曲线就会越来越多地回归“从最基本的持仓入手”,增加低波动资产占比。事实上,今年以来,允许自建估值模型的存量优先股,成为了一部分理财公司争夺的对象。证券时报记者调研获悉,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中,有2家公司持有的优先股规模在百亿元左右,其余4家公司称“量较少”;规模排名靠前的多家股份行理财公司则回应称,“持有的量不超过百亿元”。

Wind数据显示,银行优先股存量规模约7500多亿元。正因存量较小,所以部分理财公司想配置需要“抢购”。尽管小部分银行理财投资经理追捧这类资产,但以优先股稳定估值的方式始终没有大范围兴起。

有合资理财公司的专业投资经理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一些“固收+”产品会配置优先股,但它的体量小,很难买到,持有存量的产品也不会轻易交易。也有理财投资经理认为,由于交易量较小,只有到资产荒的时候,优先股才会被关注,这更多是资产荒下的“被迫选择”。

产品提前终止潮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并不意味着发生实质亏损。随着金融机构更加强调消费者保护,上半年多只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6月,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公告提前终止旗下部分理财产品,多数为封闭式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原因,包括投资项目提前到期、产品规模过小、保障投资者利益等。普益标准数据统计,截至6月13日,年内提前终止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1053只,同比增长19.93%。

大批产品提前终止,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有些产品业绩已经提前达标,管理人视市场波动、投资标的可能发生的情况正常止盈。今年上半年,市场走出了一波超预期的“小债牛”行情,有的产品已经提前积累了收益,对于后续市场走势,管理人可能认为优质资产欠配。在监管和投资人愈发看重“业绩达标率”的当下,有些理财公司在产品实际业绩达到业绩基准时,与客户沟通后终止产品。二是部分产品规模过小,类似公募基金的迷你基金,不利于后续投资管理。理财公司基于压降管理成本的考虑,终止产品。

信披透明化提速

与公募基金相比,银行理财长期存在信息披露不够标准化、统一化、透明化的问题。

比如,信息披露渠道各异,不限于母行网站、自身网站和APP、代销机构渠道等,披露渠道并未实现完全统一。另外,中国理财网作为较权威的展示平台,有望充当统一公开信息披露平台的角色,但目前仍未做到信披主体、产品信息全覆盖。

此外,同类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区间、净值披露频率、估值方法也都存在差异。机构通常倾向重点披露对自身产品有利的指标,以至于展示收益率时明显拉高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在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上,不少银行理财设定方式截然不同,基准设定呈现五花八门的现象,在理财产品季度运作报告的披露上也口径不一。

今年6月末,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针对5家理财公司开出了合计2900万元的罚单。与此前的罚单相比,该批罚单更聚焦理财业务的信披违规和底层资产的穿透识别问题。在对涉事理财公司开出罚单的事由中,均指出了信息披露不规范的问题。监管从严,无疑会推动行业提升信披质量。

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理财需要建立更标准、透明、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降低投资者适配性风险。

产品再现“零费率”

去年开始,资管行业的“降费潮”席卷至银行理财,多家理财公司推出产品费率相关的优惠活动,比如下调固定投资管理费、销售服务费、托管费等,展开积极营销。今年上半年,理财公司加大费率优惠的脚步仍未停歇。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6月以来,已有10余家银行理财公司发布费率调整公告,有机构甚至直接将部分理财产品费率降为零。费率调整主要集中在固收类和现金管理类产品方面,涉及调整的费率种类包括固定管理费、销售手续费、托管费三类。据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抽样梳理,2024年上半年,理财公司的基本费率、管理费率也在下降,销售服务费率则基本保持稳定。

有业内人士认为,近期费率下调也有一定特殊之处,在“存款搬家”背景下,一些理财公司为降费揽客已不惜成本,竞争较为激烈,部分理财公司也被迫卷入价格战。

此外,在销售端,理财公司仍持续发力他行代销渠道的销售规模。相比年初,多数股份行理财公司上半年对母行的依赖度进一步下降,非母行代销的产品规模占比正在进一步提高,多家机构占比已超30%,个别机构甚至超过50%。相对而言,头部国有行理财公司则更依赖母行渠道,非母行代销占比较小。

年内高管密集换防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理财公司高管发生变动,新接任者多来自母行系统。初代高管团队在完成了带领公司平稳渡过资管新规过渡期、顺利展业并驶上“真净值化”轨道的使命后,集体退幕。新一代高管接过指挥大棒,带领理财公司在净值化深水区探索财富管理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路径。

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今年以来,包括光大理财、信银理财、农银理财、杭银理财、渤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的总裁、董事长或总经理等高管职位发生变动。近日,证券时报记者还获悉,有多家理财公司的董事长面临调动或退休,涉及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理财公司,这也意味着银行理财高管的密集换防仍将持续。

此前,有业内研究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公司在成立初期,对母行体系依赖较多,高管团队以内部人员为主,有助于其较快完成从母行资管部门到理财子公司的转变。当前,由于发展时间较短,高管团队尚未完全成型,银行理财公司根据工作需要和监管制度对高管人员进行调整优化,均属正常行为。

 

(责任编辑:郭健东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