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副行长项有志:中小银行的“造血”与“输血”

2024-07-17 09:34:19 新金融联盟NFA 微信号

“资本补充最重要的是内源性的资本补充,要通过经营端把利润保持在合理水平。在目前市场环境下,银行要通过股本性融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相对比较难,因此,银行要做好中长期资本规划,在经营发展、盈利、资本补充和分红间找到合理平衡。”7月7日,在新金融联盟举办的“新形势下中小银行的稳健发展与资本补充”内部研讨会上,平安银行(000001)副行长、首席财务官项有志表示。

会上,光大银行(601818)副行长、首席财务官刘彦,中原银行监事会主席游翔,重庆富民银行拟任行长赵卫星也做了主题发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进行了点评交流。

会议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50 多家银行的代表和监管领导、资深专家通过线上线下参会。以下为部分精彩内容。会议实录详见→《破解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难题,向外求还是向内求?》。以下为项有志的发言全文。

新形势下中小银行经营管理与资本补充

文 |项有志

平安银行副行长、首席财务官项有志

中小银行内生资本承压

目前整个银行业净息差步入“1”时代。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GDP增长相对趋缓,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到2.3%左右。低利率环境下,银行业净息差将持续低位运行,2024年一季度降到了1.54%。

银行保持合理盈利水平是实现资本自平衡的前提。从全国银行业来看,过去一段时间,10%左右的ROE支撑了10%以上的信贷规模,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保持较好的水平(10.7%左右,每家银行情况有差异性)。

在中国目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环境下,银行业需要持续增加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保持信贷投放的适度增长。未来如果信贷投放增速在10%左右,若要保持资本充足率平稳(且保持一定的分红水平),则ROE需在10%左右。

从2022年、2023年来看,银行业净息差下降、营收增速放缓,我们预计今、明年,ROE会下降到10%以内,这意味着,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的内生资本将承压,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也必将承压。

自我“造血”是根本

从资本补充来看,内生资本的补充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内生资本补充就是靠持续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

过去,在我国经济较高增长的时期,银行业也保持了较高的息差水平,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幅会放缓、利率必然下行,随之银行业的息差也必然下降。

如何在这种低利率环境下,做好银行自身经营,保持合理的息差水平和盈利能力,是我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在未来经营中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对此,我们尚无历史经验,日本、欧美的经验也不能完全借鉴,但个人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措并举,从中小银行自身经营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理顺量价关系。在当前环境下,稳中求进最重要,要统筹好总量和结构、规模和效益、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实现稳健、均衡、可持续发展;坚守合规自律底线,理性经营;中小银行要根据自身经营管理基础和市场环境,找准定位,通过业务、产品和服务,打造差异化经营优势。

二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在资产端,做好做足“五篇大文章”,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绿色产业、普惠小微、高新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适度下沉经营小微、民营等客群,解决融资难问题。中小银行负债成本没有国有大行有优势,资产端的收益要相对高一点,只能适当做下沉客户(当然风控能力是前提)。在负债端,优化存款结构,提高负债来源多样性。

三是加强风险防范。风险是影响银行利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息差下行时,风险对利润的影响弹性和敏感性增大,如果风险没控制好,银行基本上没有利润。除了信用风险外,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也比过去更加重要,中小银行需要更加关注和重视。

四是全面数字赋能。数字化时代,要利用好科技手段,在数字化经营、数字化运营、数字化管理方面要多下工夫,努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益、控制风险。

优化资本补充方式

前面说了,银行资本、特别是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应主要源于内生补充,通过有效的经营管理,实现利润的可持续增长;同时做好存量资本的有效使用。但当资产增长需求增加、盈利水平受限时,还需要阶段性进行外部资本补充。从目前情况,银行整体资本充足水平较好,但对一些资本充足率已经较低的银行,将面临外部资本补充的需要。

关于如何进行资本补充,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制定合理资本规划,平衡好现金分红和资本补充。资本补充最重要的是内源性的资本补充,要通过经营端把利润保持在合理水平。在当前环境下,盈利的增量可能有限,很多上市银行还涉及分红问题。这两点间要找到平衡,既要留存一定的利润支持未来发展、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又要兼顾股东的合理回报要求。在目前市场环境下,银行要通过股本性融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相对比较难,因此,银行要做好中长期资本规划,在经营发展、盈利、资本补充和分红间找到合理平衡。

第二,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资本计量规则。目前新执行的资本管理办法,在资本计量方面已有很多改进,为银行业的资产配置方向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但其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资本计量跟税务核销有一定的关系。

按照目前规定,如果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超过核心一级资本净额10%的部分要全部做资本扣除。假定核心一级资本1千亿,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是150亿,10%是100亿,超过的50亿要扣减核心一级资本,即核心一级资本就变成950亿;另外,10%以内的100亿风险权重按照250%进行计量。

这个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递延税资产相当于预付的税款(待符合税务核销条件,可冲回)。但从历史数据看,银行在经营中,为体现稳健原则,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要加大拨备计提,这一方面会减少当期利润,另一方面,多计提的拨备会形成递延税资产(因为不良资产的税务核销条件相对比较严,税务核销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过,大部分不良资产经过一定时间的追索(包括诉讼等)是可以达到税务核销条件的。

基于以上考虑,建议,在资本计量中,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超过资本净额10%的部分不纳入或减按一定比例扣除;同时降低未扣除部分的风险权重。

第三,优化核心一级资本补充工具。上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补充工具包括IPO、定增、配股及可转债四类。

从配股来看,政策本身没有太大影响,但现在很多银行没有采用这种方法,因为配股会对股价造成较大下行压力。按照配股,所有股东认购数量要超过70%,在目前市场里可能很难达到。定增和可转债也比较难,正常PB要大于1,当前大部分上市银行PB低于1倍。配股虽可行但实施难度较大,建议从定增和可转债政策上寻找空间,建议监管部门针对银行业特征和现有困境,可考虑适度放宽定增、可转债价格限制,或增设股息率等综合评估标准,从而激发市场化投资者的积极性。

第四,优化其他资本补充工具。

整体来看,目前优先股发行的审核程序和普通股没有差异性,但普通股跟优先股本质上有一定差异。

因此,建议对优先股跟普通股发行程序作一定差异性,这样便于实施。目前投资永续债的主要主体是理财子、保险公司等。

按照规定,保险公司要投资永续债,计量的风险权重是250%,跟权益投资基本一样,但永续债和市场上权益投资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建议适当降低保险公司投资永续债的风险权重,提升保险公司配置永续债动力。

二级债相对易发,建议拓宽社保投资范围,将除六大国有行及中信、光大两家股份行外的其他优质银行的永续债,及商业银行二级债纳入社保可投资范围,进一步放宽投资限制,设定明确的投资标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金融联盟NFA。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