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无现金”趋势的发展一直伴随不少争议,很多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年人出行办事不便,疫情下拒收现金问题更有所反弹。
12月15日,央行就规范人民币现金收付行为有关事项发布公告(下称“第18号公告”),重申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现金,不得排斥和歧视现金支付。
事实上,在2018年的第10号公告中,央行就曾明确鼓励多元化支付方式发展、整治拒收现金行为等。本次央行还进一步明确公共服务类收费要具备人工现金收付通道,并对自助服务机具厂商提出兼容性要求。
央行提示,如果遇到拒收现金行为,保留证据很重要。“我们只要收到线索,每一个都会去核查,只要属实的,我们肯定会处置。”在当日的吹风会上,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说道。
“面对面”线下场景变为线上办理,疫情下拒收现金问题反弹
“经过近几年的宣传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问题总体得到缓解,但仍有一些商户、机构等主体存在不愿意收取现金等现象。”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称。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对现金收付环境又产生了新的影响,拒收现金问题有所反弹。
一是部分医疗、出行、水电煤气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原本的“面对面”线下场景逐步变为线上办理,有的甚至取消现场服务;二是“非接触式”等新消费模式很多没有考虑现金收付需求,造成部分群体特别是老年人消费及支付障碍;三是一些商户服务人员热衷于引导顾客安装APP、关注小程序,容易产生歧视、排斥现金情况。
对此,央行在第18号公告中重申“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现金”的基本原则,明确非现金支付和现金兼容共生,和谐发展。各类主体均应尊重公众支付方式的选择权,不得采取歧视性或非便利性措施排斥现金支付,造成“数字鸿沟”。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中,也明确要求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不得拒收现金、强化支付市场监管。
约13%居民主要用现金支付,公共服务类收费要具备人工收付通道
据央行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约13%的居民主要是通过现金进行支付。“在部分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现金使用率仍然很高。”上述负责人指出。
此外,我国已经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65岁以上人口约有1.76亿人,一部分老年人难以较快适应电子支付。从智能手机的用户来看,我国目前有9.5亿左右用户,还有一部分群体没有智能手机,需要使用现金。
与2018年的第10号公告相比,本次第18号文内容更加全面和具体。例如对于现金收付和服务主体,第18号公告要求,涉及民生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社保、医疗、教育、水电煤气等公共服务类收费,收费单位或其委托代收机构要具备人工现金收付通道,由人员值守并收取现金。
第18号公告还提出,自助服务机具厂商研发及提供机具服务,要充分考虑现金支付需要,保障非现金支付与现金的兼容性,不得排斥或歧视现金。
遇到拒收现金可以怎么做? 留存证据,进行投诉举报
央行表示,发现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的,应妥善保留相应的证据或线索,通过城市政务热线、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各种渠道进行投诉、举报,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处理。
“我们只要收到线索,每一个都会去核查,只要属实的,我们肯定会处置。基本上是这个原则,希望能营造一个较好的氛围,也能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上述负责人说道。
记者另从吹风会上了解到,虽然人们感觉现金使用率在减少,但流通中的现金(M0)总量其实还在上升。2015年以来,我国年度的现金净投放量平均为3300多亿元,最高时会超5000亿元。2015-2019年,流通中现金M0的年均增幅为5.1%。截至2020年11月末,流通中现金达到8.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对此,上述负责人解释称,这几年随着非线性支付的发展,虽然流通中现金总量在上升,但现金的流通速度在减慢。近两年央行也在研究如何提高整个现金的复合效率,并将防范风险等纳入统一考虑。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维妙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王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