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提速养老产业布局,但两者需进一步融合

2021-06-22 09:22:21 第一财经  杨倩雯

  金融与养老产业目前的结合程度还不够紧密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一出,老龄化的加速程度备受社会关注。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的养老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的助力不可或缺。

  事实上,金融机构对于养老金融的布局已在悄然加速,近日多家银行正式发布了养老金融战略;本月6家人身险公司参与试点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也正式启动。

  然而业内人士表示,金融与养老产业目前的结合程度还不够紧密,需要加强金融业与养老业之间的逻辑、资源、渠道的多方面融合。

  加速布局养老金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4亿人,占比18.70%,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这一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老龄化正在加速。

  面对不断攀升的老龄人口占比,养老产业的发展无疑任重道远。

  “在当前快速进入老龄化这个关键时期,依然存在养老服务新旧动能的转化,依然存在着大量现存养老机构功能设施完善和功能配置优化等问题。同时我们现有的存量养老机构中大部分依然是小微机构,依然存在着盈利难、融资渠道难、融资渠道少、抗风险能力弱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金融机构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养老需求更加旺盛,这对金融业来说也蕴含了大量的机遇。” 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在近日召开的“2021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子论坛——“2021中国养老机构发展高峰论坛”(下称“论坛”)上表示。

  巨大的机遇以及我国亟待大力发展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的政策导向推动下,各大金融机构均加速了养老金融方面的布局。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近日交通银行、上海农商行等商业银行均发布了自己的养老金融战略或养老金融品牌。同时各大银行理财子公司从去年起也开始密集推出养老理财产品,将其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力方向。

  一名大型银行高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银行业目前主要通过养老产业金融和养老财富金融两方面在养老金融方面布局,前者针对养老机构进行针对性融资方案,后者目标是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从趋势上来看,一些旗下具有银行、保险、理财子公司等多牌照的大型银行则会融合旗下资源,形成自身的养老金融全方位解决方案。

  而更早涉足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的保险业则在养老保险产品和养老社区等方面发力。继2018年启动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之后,本月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的6家人身险公司正式开展为期一年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试点。据了解,和现有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相比,专属产品交费方式更为灵活;采取“保证+浮动”的收益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投资组合;明确年满60岁方可领取养老金,鼓励长期终身领取,并积极探索满足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需求。

  养老社区更是各个大型险企的“标配”。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书记曹德云在3月召开的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北京峰会上表示,目前有10家保险机构投资了47个养老社区项目,床位数超过8.4万个。同时,保险资金通过直接股权和间接股权投向产业方向为养老及养老产业上下游医疗、健康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超过2340亿元。

  金融与养老需更加融合

  “我国提供第三支柱养老金产品的主体主要为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托公司四类金融机构。各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不同程度参与了养老金融市场的开发,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个人养老保障体系,但在制度和产品创新设计上仍有待完善。”光大证券(601788,股吧)表示,例如目前我国养老目标基金存在规模不足、投资限制较多、政策扶持力度较低、覆盖面有限等问题;银行养老理财现存产品则同质化现象严重。

  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创新发展办公室总经理罗日军在上述论坛上表示,从银行的金融服务整体情况来看,养老专属性不突出、点状推进多,养老金融体系有待健全;从金融服务的对象来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突出。在机构评级、产品设计上主要着眼于单个企业,没有立足于养老产业链、养老生态圈,来看产业链生态圈对单个机构的加持作用。

  罗日军建议称,从金融机构角度出发,一是需要加强金融属性和养老属性的逻辑融合,优化风控模式,提高养老针对性、专属性,将养老行业趋势、行业特征、行业场景等因素充分纳入考虑,覆盖更多养老机构和业态;二是需进行资源融合,有效整合银行、信托、保险、租赁、基金、证券等资源,通过贷款、股权、票据、债券等金融工具提供全口径融资;三是进行渠道融合,依托银行全空间、全账户优势,共建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将养老资源推送给广大客户,降低客户搜索成本,同时向养老机构引流,降低养老机构获客成本;四是构建养老市场供求的数字化大通道,实现由“人找资源”向“资源找人”的智慧养老金融转变。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