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星标★ 抢“鲜”浏览精彩内容
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涵,适应全新的宏观环境、政策导向、经营模式,持续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大局中,实现银行价值可持续增长。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要明确金融“国之大者”责任
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生命线和永恒主题,是银行实现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银行要坚决根据党和国家各种发展战略与政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国内外金融监管政策、市场化改革要求和自身发展战略,以及全面风险管理和赢得未来竞争的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的核心竞争能力。
高度重视拓宽资产负债管理宏观视野
准确把握党和国家政策导向。在新发展阶段,银行必须算好政治账、把好政治关,明确金融“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所确立的经济、金融、安全、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前瞻性把握经济金融发展大势,有效执行央行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金融监管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银行在思考资源配置规划和资产定价、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客户为尊,以服务实体经济振兴和助力共同富裕为己任,把有限的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到能够有效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保障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和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行业、地区、产品和服务上,战略性和前瞻性地引领商业银行业务条线主动收缩与扩张。
坚持追求价值型成长。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要重视年度经营的短期利润,更要重视市场价值的稳定成长,重视社会价值提升,在风险限额范围内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寻求风险与收益“联立方程”的最优解。这就要求银行必须重宏观、谋全局,前瞻性地制定和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资产负债规划和摆布,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承接国家、控股母公司与本行发展战略的载体和战略落地平台。优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中间业务定价、流动性管理方略、投融资方案,以及各项资源的量价组合,为银行业务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资源保障,以更少的资本杠杆、成本和风险补偿,创造更大的价值,确保资源配置始终走在正确道路上。
高度重视树立全行中心任务的意识
促进业务多元化经营。近年来,一些大中型国有股份制银行初步具备了金控平台架构,其资产负债管理要“跳出银行做银行”,在注重银行业务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从银行集团的视角思考资产负债规划和落实,有效计量和管理集团范围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以及投资风险等。要适应和考虑银行经营模式特别是组织架构的新变化,重视从集团整体战略和资源配置上有效践行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支持实体经济振兴。银行资产负债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支持实体经济上,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金融资源支持。同时,要从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和提升投入产出效率着手,在各项资产负债管理政策上充分体现银行集团发展战略导向要求和责任担当。
提升银行集团核心竞争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在加速演进,全球头部大国(集团)之间的世纪大博弈将推动全球经济运行范式(供应链、投资、金融市场运行、科技创新)发生根本变化。这就要求大中型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有机协调银行集团的短期盈利目标和长期价值成长目标,根据业务策略优化调整经济资本配置,提升应对各种风险冲击和市场变化的核心能力。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高,就能够提前预判各种风险和市场变化趋势,更加科学地选择业务策略,更加合理地选择风险价格,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高度重视打造银行新的战略利润区
未来五到十年,商业银行集团在巩固和提升传统优势业务领域竞争力的同时,特别要重视研究和开发“四个市场”。
内需消费市场。当前国际斗争异常激烈,遏制和脱钩成为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围堵中国崛起的重要手段。但是,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优势:拥有全部工业门类,具有大国规模经济优势;具有独特的技术创新、应用和市场化规模经济优势;发展数字经济的人口规模和密度优势;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辽阔国土面积赋予的经济转型的大国经济优势。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预计随着国家相关行业支持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的组合拳陆续出台,科技推动和征信系统建设将带动消费金融迎来非常难得的窗口期。
财富管理市场。毕马威公司预计中国财富管理市场2025年或达25万亿美元规模,发展潜力巨大。财富管理将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安全化、普惠化趋势,在可预期的货币政策持续量化宽松背景下,高净值人群对收益要求提高,投资目标兼顾流动性和收益率,高净值群体代际传承加速进行,特别是高净值客户的家族办公室、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传承工具的应用更为广泛,这就要求银行集团必须打造更具个性化、定制化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服务能力。
老年金融市场。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2030年全国养老金融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2.3万亿元,2050年中国老年市场、养老产业规模将分别达到48.52万亿元和21.95万亿元,二者的年增长率将分别高达9.74%和11.48%。大中型国有股份制银行集团应围绕个人养老金业务,服务养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丰富和完善特色金融体系,以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挖掘、创造和引领金融新需求,搭建养老金融的产业链条,助推构建美好的老龄社会新生活。
数字要素市场。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超45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有望突破80万亿元,2030年预计突破100万亿元。其中数字资产市场将是未来重要发展趋势和增值空间最大的市场,预计到2030年,全国数字资产将达到29万亿元,数字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将达到358万亿元。这就要求银行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大资源投入,强化自身金融科技开发和应用、零售金融场景建设以及丰富客群方面的比较优势。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树立正确的理念
国内外一流银行集团往往有超越赚钱之外的核心经营理念,在坚持这些理念不动摇的同时,这些金融机构往往又具备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可以说核心经营理念与进取精神的协调统一是一流银行集团成长进步的巨大内在推动力。
资本约束理念
资本是银行的血液,是宝贵而稀缺的资源。同时,资本也是银行规模增长的边界和制约因素,决定着资产增长速度与结构,是银行风险的“防波堤”和“减震器”。衡量一家银行是否有竞争力,是否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是令人尊敬的世界一流金融企业,资本约束与回报理念的树立和践行能力、资本的科学管理与配置能力是重要的核心考核指标之一。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银行应当把资本管理、资本约束型发展理念嵌入到战略转型的核心之中,强化经济资本的计量、预算和配置、监测与评价,综合调控各项业务发展空间,保证银行在支持经济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持续稳健发展,实现风险、资本和价值的动态平衡。
价值回报最大化理念
商业银行价值理念在逐步升级。目前,部分银行集团的聚焦目标正在向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转变。银行要加快向经营管理精细化和轻型化的“价值银行”转型,有效提升各类资源的综合价值贡献水平。
价值成长面临困难和挑战。传统的资产负债表管理加大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的不合理性、诱发了银行期限错配风险。在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对象将更为多元化,更加复杂化的结构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加大管理难度。
价值成长差异化格局将持续。中长期看,随着我国上市银行的盈利模式从规模和息差驱动逐渐向效益和科技驱动转型,特别是随着直接融资市场进入稳步上升的发展阶段,资本市场将会给质量优秀的银行应有的合理价值。这就要求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与投资者关系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投资者结构和预期管理,灵活运用各种市值管理工具,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加强市值管理,平衡好利益相关者诉求,持续提升银行价值创造能力。
风险经营理念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保证机构、产品、条线等局部利益服从全行整体利益,过于激进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特别是严重的期限错配会给银行带来灾难性后果。银行各项资产负债政策和经营管理活动都要以防范风险为导向,在银行整体风险容忍度内开展工作。
高度重视负债质量。依靠规模扩张和息差收入的银行传统盈利模式遭遇瓶颈,注重资本节约、内涵增长的资产负债管理将成为银行业的必然选择。2021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对以金融创新为名变相逃避监管、盲目追求快速业务扩张以及短期利润等行为,有了明确的规范与相应的处理办法。
科学配置资产。资产配置应坚持以资本约束与资金流动性安全为重要前提、以综合价值贡献与效益为根本导向,强化对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和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RORWA)等指标的考核,做好资产品种配置规划与科学合理的动态调整。要以市场风险管理为重点,强化风险计量、风险限额和风险考核等的主动管理,保持综合收益与风险的匹配。
资源有偿理念
银行资本具有有限性特征。有限的资本资源不能支持无限制、无回报的长期粗放型的资产规模扩张,银行要获得存款或各种资金也都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有些成本是有形的,还有很多成本是无形的和潜移默化的。
资产负债管理要注意动态平衡。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把握好风险控制、资本补充和价值成长的动态平衡,政策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动态平衡,质量、效益、规模的动态平衡,资产、负债和非利息收入的动态平衡,以及公司金融、零售金融和金融市场板块、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务板块的动态平衡。
资源的考核和补偿。要更加强化树立“资源有偿使用,能者多劳多得”的资本管理理念,借助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和各种导向性业绩考核机制,强化集团资源的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围绕内部收益率曲线,发挥资源配置对银行集团经营发展的约束和导向作用,逐步构建资本集约式的经营管理机制。
主动性和前瞻性管理理念
处理好战略与资源配置的关系。银行在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要结合自身在相应阶段的发展战略要求,确定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的选择偏好,以银行战略决定资源配置,以资源配置驱动银行战略发展。这就要求银行对资金的各种来源进行统筹和主动管理,对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币种结构进行全面、系统、动态、有效的计划、匹配、协调和控制,通过科学的数量模型计量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并将风险量化为成本,以提出符合银行各种利益相关者要求的资本分配解决方案,战略性、前瞻性地引导银行集团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经营规模和范围的主动收缩或扩张。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改革创新意识。综合资本管理计划、利率和中间业务定价、流动性和司库管理、投融资管理等工作,都要坚持研究先行,事前看清各种宏观微观形势变化方向,做出资产负债管理及各种危机和风险处理预案,始终做到心中有依据,行动有目标,资源配置工作有程序。同时,要主动加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机制、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创新,走在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监管变化的前面。
银行要加快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转型
商业银行要强化逆周期调节和资产负债结构性管理,增强经营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加快推进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变革与创新,构建以强大的金融科技和数字智能系统为支撑的全面数字化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强化全面资产负债管理
在直接融资市场大发展的前景下,商业银行必须从传统存贷款管理模式转向全面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提高银行非信贷资产占比。加快从持有型银行向交易型银行转型。要加大债券投资、外汇交易、券商资管计划等业务拓展,重视低资本消耗性业务发展。
强化组合管理。银行不但要把握好资产负债的近期操作和摆布,还要根据银行对市场风险的中期和长期预测分析,提前进行各类资源的战略布局,强化资产负债组合和定价管理、司库管理和综合投融资业务管理。
强化表内外统筹管理。银行要从过去较窄的资产负债管理范畴,向“全表”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转变,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在战略规划、资源配置、风险管控、价值创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对表内外各类资产和负债的规模、价格、成本、风险及期限等要素的统筹规划。
强化全局管理。建立业务经营全覆盖的“全局观”,延伸资产负债管理范围,建立集团与子公司、表内与表外、本币与外币、信贷与非信贷、境内与境外的“全表”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建立战略性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重视银行集团整体的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是跨机构、跨部门、跨产品、跨账户、跨渠道和信息系统的工作方式,需要加强银行集团整体性协同作战能力,以确保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功能定位与银行集团整体战略一致,需要各机构、部门、产品条线等在资产负债管理全过程中积极配合,顺畅有效地落地配套制度、流程、职责等,从而有力地促进对客户、产品、利率和经营业务线的精细化管理与分析,通盘考虑资产端、负债端和或有资产与或有负债端业务的全面配置决策,发挥资产负债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导航图作用。
优化调整资产负债管理体制机制。一方面,要保持资产负债工作目标与银行整体工作目标的高度一致性。银行应结合整体治理架构,建立权威的资产负债管理决策机构和专业化团队,建立能够有效识别和管理各类风险的高效流程,广泛采用缺口分析、存续期分析和情景模拟等国际银行通行办法,有效配置和管理各类资源。要明确制定资产负债的战略、偏好、目标、组织、政策、流程、规划,通过创建指标体系库,制定指标阈值,确保资产负债管理战略和偏好与集团经营战略目标协调一致,确保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求。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管理要坚持正确的工作导向。突出战略导向、价值导向、质量导向、发展导向,坚持原则性、增强主动性、保持专业性、提升前瞻性。有效统筹资产负债表总量、结构和定价,保持银行集团政策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有机协调统一,促进银行整体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导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导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特别是要引进国际一流银行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市场风险计量水平。要优化内部资产负债结构,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路径优化,有效推进转型发展升级。银行要理顺传统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管理能力,构筑高效融合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架构,借助金融科技手段统筹银行集团的资产负债管理,强化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与战略、业务、风险、合规、研究等部门的分工与协作,明确职责边界,有效隔离风险。
提高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银行应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人员配置和培训,建立学习型组织,既要深化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学习,又要强化对银行集团经营管理实践的了解,更要强化条线人员的数字化、模型化、智能化能力培养。国际化的银行集团既要在境内强化调研培训,也要依法合规在适当的时候分期分批派出到境外金融集团和本集团境外子公司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财会部门进行交流考察,提升全球化资源配置的能力。
转变资产负债增长模式
银行要把赢得更多目标客户的长期信赖与追随作为资产负债定价和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将科学严谨的客户与市场决策和竞争力提升作为业务条线与区域机构的第一责任,从全局、长远和根本上破解银行发展中的资产负债新矛盾和新问题。
平衡好几个重要的资产负债关系。必须遵循和践行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和绿色转型发展,保持银行经营规模、经营结构、经营质量和经营效益的有机统一,走价值创造型的科学发展道路,统筹平衡好成本与收入、风险与收益、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等重要关系,加快从被动管理理念向主动经营管理理念转型、从短期最大化净息差目标向长期价值稳定增长目标转型。重点推动科创、新产业、高质量消费、农村农业、文创、绿色、普惠等方面的金融业务创新发展。
建立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银行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资本管理,引导资源在各业务线和各分支机构、境内外子公司的合理扩张或收缩,实现最大的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一是增加资本回报。简单来说就是开源节流,优化收入结构。开源要围绕银行核心主业、核心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大价值。优化收入结构重点应放在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的同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资本回报率。同时做好成本管控,简化工作流程,优化银行总分支组织架构,破除部门银行的“内卷”桎梏,打造敏捷高效的流程银行,提高营运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二是降低资本消耗。在银行资产端,通过对风险权重、风险资产组合的科学核算,降低高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占比,降低银行信用风险。三是提高资本使用质量。银行应提高资本管理水平,适度进行资源倾斜,有效把控项目、客群、行业和区域等的风险,高质量地服务高风险扣除后资本回报率较高的客户。银行还要通过ABS等工具,腾挪更多资金规模支持,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和利用效率。
发挥考核的引领作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要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综合资产负债管理规划,特别是有关经济资本、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政策的科学引导作用,全方位调整优化资产、负债、客户、收益和渠道结构,通过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各项举措,推动息差逐步趋稳。银行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持信贷需求和项目储备相对充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负债成本刚性、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趋势下,积极挖掘对公和对私客户群的需求,通过业务转型优化收入结构,有效压降负债成本,拓展低成本的一般性存款来源,有效压降同业负债成本,降低存款付息率、计息负债综合成本。银行要针对国家重点项目、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科学布局资产负债资源,做好结构性管理。在有效控制相关风险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多元化和国际化经营,提升非资本占用业务的收入占比,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新兴战略利润区。
提升议价和定价能力。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定向工具,为银行“减负”,引导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可以稳定负债成本,使净息差维持在大体稳定的水平。资产负债管理部门要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对业务条线主动沟通、主动服务、主动协调、主动作为,服务好经营一线,从而在保持银行资产负债规模适度合理增长的同时,提升资产和负债的定价和议价水平,实现具有竞争力的净利息收益率水平。
有效改善银行的资本市场估值指标。上市银行要高度关注投资者在投资银行股时主要关注的成长与盈利能力指标、拨备覆盖率指标、不良贷款率指标、股息率指标、估值指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等价值指标,始终把贯彻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提高股东价值回报、实现价值最大化作为根本目标。
打造数字化、智能化资产负债管理平台
提高资产负债组合管理能力。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组合管理、负债组合管理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等方式,追求资产收益水平的持续提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取最大收益。银行要加快从简单的资产与负债配比管理模式,向对资产负债规模、结构、收益、成本、风险等方面进行统一、动态的管理和控制,强化资产负债的组织、资产配置等的联动,实现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挖掘大数据应用空间。银行要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全方位、多角度整合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凭借数据分析模型,对金融产品现金流信息、市场流动性信息、监管信息、客户账务信息及其上下游合作商信息等进行关联分析,获得更全面和多视角的资产负债影响性报告,提升风险预判和防范能力,为银行流动性、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构建起一道强有力的信息屏障。
构建数字化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精细化的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实现对数据的科学管理,实时给出优化后的资产负债配置建议。通过强化经营管理的互联网思维,加快数字化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建设,实现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信息准确化、手段科学化和管理过程的精细化。
重视数据资产要素的经营管理。随着党和国家对数据资产要素的重视程度提高,数据已经成为第四生产要素,商业银行应当规划好数据资产化、数据资产流通经营的顶层架构。做强、做实金融行业数据资产来源,促进数据资产流通、扩大数据资源共享、发掘数据变现价值,从顶层设计数据资产运用架构,有效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
作者系清华经管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生恒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银行家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