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消协点名先享后付、违规荐股、隐性收费等问题,金融消费乱象何时休?丨315金融曝光台

2025-02-08 09:48:53 新浪网 

2月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176.1886万件,同比增长32.62%。在金融服务类别上,投诉量共计6778件,同比增加32.28%,占总投诉量的0.38%。与此同时,保险服务类投诉达4300件,占总投诉量的0.24%。

此外,在中消协披露的八大投诉热点分析及典型案例中,金融领域问题尤为突出。具体来看,“车辆统筹保险”投诉量激增,“先享后付”暗藏诸多隐患,预付式消费纠纷多发,违规荐股、隐性收费、恶意催收等金融消费乱象屡禁不止。

金融服务与保险服务类合计投诉超万件

“车辆统筹保险”投诉激增

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

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2024年金融服务类与保险服务类的合计投诉总量超万件。其中,2022年至2024年间,金融服务类投诉比重较为稳定,投诉量则呈逐年增加趋势。2024年全年,金融服务类投诉共计6778件,投诉量同比增加32.28%,占总投诉量的比重为0.38%,比重较2023年减少0.01个百分点。

新浪金融研究院据近年来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制图

保险服务类投诉量则连续两年处于高位。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保险服务类投诉量分别为1677、2357、2575、4645、4300件。在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中,“车辆统筹保险”成为消费者投诉热点,有大量消费者投诉反映一些“汽车服务公司”以保险公司名义对外销售“统筹保险”。

消费者林先生称,在手机上看到某运输安全统筹服务有限公司发布的车险服务广告,该公司工作人员冒充知名保险公司,以可购买汽车商业险为由诱骗其通过二维码进行付款。付款后消费者收到的合同显示是统筹服务,并非正规的商业险保单。

中消协指出,消费者一旦购买此类“统筹保险”,将面临多重风险。具体来看,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虚假宣传冒充保险进行销售。业务员冒充知名保险公司,将“统筹保险”包装成正规商业保险,消费者付款后才发现保单并非由正规保险公司出具。二是售后理赔难。消费者反映“统筹保险”公司客服电话无人接听,业务员失联;出险后不仅只能到指定修理厂,还面临赔付难等问题。三是退保难。消费者发现问题后要求退款,却遭遇商家拖延或拒绝。即使合同未生效,消费者提出退款时仍被收取高额手续费。

中消协提醒消费者,销售车辆统筹业务的公司并非保险公司,其公司名称一般为“汽车服务公司”或“运输服务公司”,注册时也无需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车辆安全统筹”也一般限于运输企业内部互助,每位成员缴纳一定费用,事故司机可从这笔费用中获取赔偿。与保险公司相比,此类公司的风险补偿能力及资金安全性相对较低,消费者购买“安全统筹名义的保险”存在理赔难度大、统筹公司跑路风险高、不受政府监管等多重风险。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商业险时谨慎识别,避免选择此类产品。

据了解,2024年12月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曾发布风险提示称,“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不是保险业务,相关权益无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得到保障。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车主可能面临无法获得或无法足额获得赔偿的风险。

金融消费乱象屡禁不止

违规荐股、隐性收费等问题突出

2024年,消费者投诉热点涉及多行业、多场景,从商家落实国补政策不规范,到金融消费隐性收费,再到预付式消费纠纷、电信服务乱象等等,反映出部分经营者在商品质量、营销和服务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在金融消费领域,违规荐股、高额隐性收费以及恶意催收等乱象屡禁不止,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公平秩序。

2024年10月16日,消费者胡先生投诉称,4月4日从某科技有限公司旗下App“某星金融”贷款16000元,该笔贷款显示为第三方合作机构“某安贷”。贷款时显示可提前还款,后续多次操作提前还款皆失败。第一次操作提前还款在4月15日,还款失败之后联系“某星金融”客服,“某星金融”客服称跟“某安贷”沟通之后,“某安贷”回复前三期无法提前还款。胡先生后续在9月底到10月15日又多次尝试在APP上操作提前还款均失败。消费者联系客服,但“某星金融”客服与“某安贷”相互踢皮球,一直都说在沟通反馈中。

这则案例只是消费者在金融消费中遭遇的种种困境的一个缩影。中消协指出,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违规荐股现象多发。部分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通过虚假宣传、暗示或保证收益等手段,诱导消费者支付高额“服务费”,违规向消费者提供股票推荐服务。二是隐性收费抬高贷款成本。一些消费金融机构以担保费、会员费、咨询费、服务费等名目收取隐性费用,实际贷款利率远超国家规定。三是提前还款难和不合理收费。消费者向消费金融机构申请提前还款时遭遇推诿或收取不合理费用。四是不正当催收行为屡禁不止。部分催收机构冒充执法人员,或通过骚扰通讯录亲友等手段进行“暴力”催收,对消费者名誉和精神造成损害。

中消协认为,金融消费领域乱象的根源在于部分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不当利益。一方面,消费者应当加强金融消费知识学习,强化防骗意识,特别是对贷款、投资等金融产品的风险认知,防范各类金融消费陷阱。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当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消费金融公司应当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以显著方式向借款人告知贷款年化利率、费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关键信息。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相关监管部门应当严格落实办法规定,对违反规定的金融机构依法实施责令限期整改、责令暂停部分业务、限制股东权利等监管措施。

便利优惠背后暗含风险隐患

“先享后付” 和预付式消费被点名

在消费市场日益多元化的当下,“先享后付” 和预付式消费模式因便利性与优惠性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然而,这两种超前消费模式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多重风险隐患。

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的名义,诱导消费者未充分了解借款条款情况下办理“消费贷”。例如,消费者孙女士被广州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诱导签订“先学后付”分期付款技能培训课程合同,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了贷款。此外,课程内容也与宣传内容严重不符,合同中还存在不少霸王条款。

此外,一些网购平台存在“先用后付”功能关闭复杂繁琐的问题。消费者陈女士在北京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 “0 元开通 PLUS 会员先用后付” 活动中,因找不到关闭按钮,最终被扣费。此外,该模式还存在安全性隐忧,如网购订单在消费者误触情况下被提交,而在下单时系统并未要求输入密码、指纹或面部识别等身份验证,增加了支付风险。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先享后付”、“先学后付”、“先用后付”的相关投诉超万条。中消协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培训和电商行业“先享后付”业务的监管,确保其透明公平经营,防止侵害消费者权益。

图源:黑猫投诉

在预付式消费模式中,消费者提前充值以享受优惠,但一旦预付式消费发生店面关门、商家跑路,消费者将面临巨大风险。

据悉,部分经营者不签署书面合同,设置不公平格式条款,还有经营者虚假承诺,随意降低商品或服务质量,以免费体验、高额折扣等优惠吸引消费者,却在消费者购买预付卡后不予兑现。更有甚者,在不事先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突然关门停业、携款潜逃。如成都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在明知经营不善的情况下,仍欺骗消费者卖课,随后关门跑路,导致消费者鲜女士等人的预付费无法退还。

中消协表示,在各种预付式消费问题中,资金安全风险最为突出。建议制定相应法律或行政法规,从明确经营者资质要求、规范合同内容、强化履约担保机制、加强预付资金管理、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完善费用退还机制、设立冷静期制度以及建立信用惩戒措施等方面进行规制。对于涉嫌犯罪的行为,应由公安机关及时依法介入,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从而有效遏制此类不法行为的蔓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王晓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