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在港交所上市的锦州银行(00416)发布业绩预警,让市场大惊失色。
锦州银行预计2018年净亏损40亿元至-50亿元;同时预计2019年上半年亏损5-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锦州银行今年曾两度延期发布年报,并发生审计机构辞职事件,成为最受业内关注的上市银行之一。
2019年4月,锦州银行对外表示将延迟发布2018年业绩,并无法预计何时公布。同时,锦州银行宣布停牌,以等待业绩披露。截至停牌前,其股价为7港元/股,总市值达545亿元。
5月14日,锦州银行再度公告延期披露2018年年报,同时透露了年报延期披露的原因:
锦州银行需要提供截至2018年底与某些客户间未了结融资活动的相关资料和文件,以完成有关2018年业绩审核程序。
审计师需要上述资料来证实上述交易的商业逻辑及其真实性、合理性和还款来源,并最终与锦州银行就相关资产拨备的计提方案,达成一致。
最终,两者之间未能达成一致。
令人错愕的是,2019年5月31日,锦州银行的审计机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宣布辞职。
也就是说,安永对锦州银行一些贷款的真实性、真实性保持怀疑,最终没有签字。
一名业内人士透露,审计机构通常由上市公司聘请,亦从上市公司处取得报酬,若非实在风险太大,一般都会尽可能与公司协商,核数师辞职绝对是小概率事件。
公开资料显示,锦州银行总部位于辽宁省锦州市,2015年完成赴港上市,是当地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截止2018年6月30日,总资产规模超7483亿元。
上市后,锦州银行业绩一路狂飙,保持极好的成长性。
2013年至2017年期间,锦州银行的营收规模累计增长近380%;归母净利润从13.55亿元增至89.77亿元,增幅高达560%。一直到2018年中报,该行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规模也仍微增至42.30亿元。
锦州银行如此强劲的赚钱能力,在经济不景气的东北地区太过于抢眼。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锦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往往是衡量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最主要指标之一。
2014年至2017年,锦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99%、1.03%、1.14%、1.04%。丝毫不逊色于国有四大行(工农中建)。
同样以工商银行(601398)为例,2017年在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率达到2.67%,这一数字位列所有地区之首,同时也超过工行当年总行的不良贷款率。
如此来看,2017年之前的锦州银行不仅赚钱能力、成长性异常突出,风控能力亦异常强悍。
然而,这样的异常“风光”在2018年4月,戛然而止。
在2018年年报“爽约”144天后,锦州银行交出了“2018年巨亏40-50亿元”的惨淡答卷,令行业震惊。
而就在业绩“爆雷”前夕,锦州银行迎来了央行信用增进、3家战略性投资者入股。
在金融委办公室召开会议研究维护同业业务稳定工作后,6月11日,锦州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成为首个获得央行信用增进的案例。
虽然获得央行信用增进,但锦州银行仍难摆脱困境。但,锦州银行再度迎来一个化解风险的重要机遇。
其向工银投资、信达投资转让的内资股分别占锦州银行已发行总股份的10.82%、6.49%。此举之后,工商银行、信达投资将成为锦州银行的第一、二大股东。
“白衣骑士”就位后,锦州银行高管团队迎来一波“大换血”。
据媒体报道,辽宁银保监局已于8月2日根据《中国银保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分别批复同意郭文峰、康军、杨卫华、余军担任锦州银行行长、副行长、副行长、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上述锦州银行的新领导班子成员均来自工商银行和信达投资。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小银行出现阶段性的流动性困难的情况下,由一些政策性的大行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接管相对实力较弱的银行,有助于改善市场信用不均衡的状况。
在风险集中处置之后,锦州银行的存续危机或暂时得到化解,但在分析人士看来,若要摆脱困局,迎来由衰转盛转折点,锦州银行还需要更多努力。
近期,各家上市银行的2019年中报业绩陆续披露,从总体来看,2019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的业绩普遍呈现好转趋势。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1日,已有55家银行披露2019年中报业绩,其中,仅另一家东北银行:吉林蛟河农商行一家出现亏损。
资产质量方面,邮储银行不良率下降,该行大幅度新增计提拨备。截至2019年上半年末,不良贷款率0.82%,较上年末减少0.04个百分点。
此外,招商银行(600036)、平安银行(000001)于2019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增速亦高达13%、15.2%。
同时,城商银行的中期业绩也呈现出良好增长态势。其中杭州银行、宁波银行(002142)利润增速逾20%;江苏银行、长沙银行业绩增速也超过10%。
对比而言,锦州银行预计2019年上半年净亏损约5-10亿元,这一业绩在同行中实属罕见。
对于业绩净亏损的原因,锦州银行表示:
主要是因应对资产质量下行和不良资产未结清余额的增加;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IFRS 9),采用预期损失模型,增加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强该行的风险抵御能力所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全景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