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区块链再受关注!扒一扒“链”的金融实践应用前景

2019-10-28 09:13:29 第一财经日报  周艾琳

  区块链技术仍然在发展初期,实践应用也停留在试水阶段。

  区块链再度成为热词。

  2008年后,比特币的诞生标志着区块链的首个应用正式诞生,经历了此后几年币圈、ICO(首次带币发行)的泥沙俱下、链圈的漫长的技术蛰伏期,近年来各类区块链的实践应用也逐步浮现。同时,Libra的出现也加速了全球对于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讨论和研发步伐。

  尽管如此,区块链技术仍然在发展初期,实践应用也停留在试水阶段。就金融等领域而言,区块链究竟意味着什么?今后实践应用的前景何在?在Libra的倒逼下,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又将如何发展?

  何为区块链?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其本身是一串使用密码学相关联所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多次交易有效确认的信息。

  支付宝被多次用于解释何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例如,若要在支付宝上买一部手机,交易流程是:将钱打给支付宝-支付宝收款后通知卖家发货-卖家发货-你确认收货-支付宝把钱打给卖家。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你是在和卖家交易,但是这笔交易还牵扯到了第三方,即支付宝。因此,如果支付宝系统出了问题便会造成这笔交易的失败。

  而去中心化的处理方式则是,你只需要和卖家交换钱和手机,然后双方都声称完成了这笔交易,流程就完成了。但是,在去中心化以后,整个系统中没有了权威的中心化代理,信息的可信度和准确性便会面临问题。这时,基于区块链技术,形象地来说,就是账本在每个人的电脑上,即我声明把100块钱给卖家了,而且这个声明是所有用户都接收到的,这个支付操作不需要第三方参与。整个网络里的所有用户都知道我给了他100块钱,这样所有人的电子账本上都给我减去了这100块钱,给卖家加了100块钱。去中心化、加密化是区块链的重要标志,因此原则上来说,区块链技术可以从技术上保证安全。

  尽管理想中的区块链很美好,但区块链技术要与实体商业对接,在技术和规则上还需要进一步开拓,区块链解决的所谓“不信任”问题其对象也只局限于区块链上的数据。因此如果区块链要与实体业务对接,还需要进一步推动实体与数据之间跨域的“游戏规则”的建立,这也是为何目前的实践应用也仅限于试水阶段。

  区块链金融实践逐步萌芽

  2018年应该属于区块链行业的分水岭。

  在2016、2017、2018年,大家以发币、ICO来推高全球对区块链的关注度,但我们看到了一轮一轮的泡沫产生,中国此前也出台相应的政策去打击ICO发币和非法炒币。

  “2018年是分水岭,在2019年我们看到更多的应用场景,如何应用区块链技术去解决某个行业或领域的问题。比如说食品溯源、司法的存证、音乐的版权等,也包括供应链金融的数据真实性来满足金融产品的应用问题。”上海玳鸽信息技术COO方玉书对记者表示。

  区块链应用一般分为三个层级:私有链、联盟链和公有链。其中,私有链为一个公司或组织内部使用;公有链以比特币为代表,对所有个人或机构用户开放;而联盟链介于私有链和公有链之间,大部分金融机构将联盟链作为发展路径,共同研发区块链应用技术。

  区块链参与者的参与动力需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公有链的参与者,二是联盟链的参与者。公有链如比特币的参与者,其利益来自记账成功后的比特币奖励,这是个人角度的逐利行为。一旦自身计算能力无法与他人竞争,从而难以获得奖励,他的动机就会消失;所谓联盟链,是由数量可控的若干行业参与者组成,这些参与者为了共同目标聚在一起。

  就目前而言,可参与实践的区块链应用仍然停留在联盟链领域。浙商银行信息科技部需求设计中心总经理助理臧铖此前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坚持公有链道路,“去中心化、去信任、匿名、透明、不可篡改”等引发人们极大热情的特征属性,可能使得该技术依托于互联网形成越来越多的法外之地。因此,这一发展方向适用于想尽可能更多保持隐私的个人,但与金融行业格格不入。

  以联盟区块链跨境汇款体系为例,为了提高跨境汇款效率,大家自愿集合出力构建这一体系,以协议约定的方式做出贡献。假设某个参与者突发奇想要自立门户,他会发现跨境汇款体系要求自己在全球各地设有网点,并且汇出汇入双方客户都必须在本行开户,业务将难以开展,因此参与到一个联盟中才是最经济有效的选择。

  例如,摩根大通银行间信息网络(IIN®)快速扩大,截至今年9月已有包括德银在内的超过330家银行表达了加入IIN的意愿,其中超过65家银行自2018年推出以来已在IIN正式上线。IIN于2017年启动试点,旨在利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复杂的跨境支付行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让款项可以更快速、更便捷地到达收款人账户,参与其中的银行也成为应用开发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可以各自开发符合自身需求的解决方案。

  此外,日前汇丰银行也宣布已协助一家深圳电子制造企业完成了全球首笔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人民币信用证交易,这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完成的首单区块链跨境信用证交易。中国在与全球的贸易往来中仅去年一年就开具了120万份信用证,涉及贸易额近7500亿美元。借助区块链平台,这一交易的全套电子文件传输和确认在24小时之内即已完成,而传统的纸质信用证等文件交换通常需要5到10天。

  在金融领域,各界也认为在机构同业业务中区块链能有所作为,“原来在数据放在一个中心化的银行服务器上,如果中心服务器崩溃就会产生风险,但区块链有技术机制可以保证,参与方人手有一本账本,只要加入联盟,就可以从各个节点去同步一本一摸一样的账本,且无法篡改。只要一方改了,其他方就会将其覆盖掉,这主要是因为‘拜占庭算法’,可以保证一定比例以内的故障。”臧铖告诉记者。

  Libra倒逼全球探索央行数字货币

  除了上述实践领域,区另一个大最终关注的领域就是央行数字货币。

  从诞生至今,加密货币价值的剧烈波动始终是其致命伤,而后诞生的挂钩美元或其他货币的稳定币(Stablecoin)则大大改善了这一缺陷。目前,稳定币已经在全球近85个国家风行,其价格稳定、交易成本低、速度快等特点可能会快速吸引消费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认为,若不采取及时的监管行动,传统金融体系或将面临较大的挑战,Libra所引发的全球监管浪潮也恰恰证明了这点,央行数字货币的推进似乎也有被倒逼之势。

  目前,Libra受到巨大的监管阻力。由于其框架设计直指当前数字货币的种种弊端,Libra若能横空出世,各界也担心届时脸书在私人部门领域的影响力会远超正规国际组织,这更是对国家主权的极大挑战。形象来讲,Libra可以被简单视为支付宝(国内支付)+SWIFT(跨境支付),当然,这个简单的比照非常不科学,Libra底层架构是区块链(联盟链),而非支付宝的电子支付,区块链的架构使其天然就具有了跨境支付的功能,而非SWIFT的电报网络+银行转账的模式。

  目前,全球央行也在加速CBDC的研究。此前第一财经研究院提及,对中国而言,若Libra如期推出,对人民币在全球数字货币领域以及线下货币体系的冲击和侵蚀将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应继续发挥DC/EP((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 数字货币/电子支付))双层运营体系的优势,加大CBDC资源投入,加快DC/EP的推出。同时,也应尽快让人民币实现可兑换,在保持人民币在国际货币篮子中的现有地位的基础上,辅以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出海,争取继续提升以成为强势货币。

  Libra等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也引发IMF的极大关注,IMF货币和资本市场部主任托比亚斯·阿德里安(Tobias Adrian)近期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提及,“我们建议的是稳定币要和央行储备挂钩(即向央行进行100%备付金缴存),这一方面,中国实则已经走在了前面。支付宝、微信的备付金被要求100%上缴央行,并以储备的形式存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更进一步,托比亚斯还提及,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作的“合成”中央银行数字货币(synthetic CBCD,即sCBDC)将会相较其他类型稳定币更具有优势。 IMF认为,这是因为普通稳定币需要参与支付链中的许多步骤,而此举可能会很耗费成本又必须承担高风险。而若是采取sCBDC模式,央行只是扮演着专注于核心功能(提供信任和效率)的角色,私营部门作为稳定币的提供者,将在适当的监督下完成剩余的步骤,并进行其最擅长的创新、与客户互动。未来也不能排除央行和科技公司合作发行数字法币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