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夏心愉
出品 | 愉见财经
本文为“小企业求贷之路观察系列”【下篇】。
本系列上篇为《求贷小企业被银行“指点”三条路:全是套路》(点击标题可跳转)。
在“小企业求贷之路观察”系列上篇里,我更多是从某银行基层行放贷操作入手,给大家展现小企业们贷款过程中会遇到银行开出的条件。在下篇中,我把视角直接切换到企业主们,给大家说说他们的故事。 此外,本系列选题也继续求访各位读者朋友,不管您在银行还是企业,对小企业求贷之路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后台联系我们。
Episode A
做物流的大明
Y
大明在生意上做了一个规避风险的决定,这原本只会让他的经营更稳健。可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让这个“正确”的决定演变成了一个大“错误”的是,他因此失去了经营上不可或缺的银行贷款。 大明在某三线城市经营着一家干线物流运输公司,上游客户既有像京东、德邦、百世这样的大型物流公司,也有一些相对小型的快递公司。 两件事情让大明自去年初开始就有意收缩战线,停止了和一些上游公司的合作:其一,是类似全峰快递、国通快递的上游公司开始呈现出经营困难及倒闭先兆;其二,大明听说有些上游公司或老板也摊上了P2P、投资公司爆雷等,损失惨重。 大明是个谨慎的人,看着上游公司的资金链出现紧张,他为了避免上游公司可能出现的烂账,于是主动砍掉了一些合作业务。“规模变小不要紧,关键是我能顺利过冬。”这是大明当时的想法。 可谁能料到,到了年底面临银行贷款续贷时,大明被收贷了。罪魁祸首,就出在大明的业务规模变小了。 “财务报表是递减状态,授信评级就通不过了。”给大明贷款的银行客户经理如是说。 大明这下尴尬了。对于他这样的做着干线物流运生意的: 第一,上游越好的公司(大型物流公司、上市公司等)议价能力越高、账期也就越长,3~4个月一拖欠都不足为奇。 第二,这意味着他做运输都得靠垫资,“车、人、油”都是自己先付钱,其中油费、通行费都是吃现金的大头。 “跑长途我们垫起资来很厉害的,每天三四台车外面跑,月流水就上百万了。”大明说。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贷款本是大明业务运转的血液,失去了贷款,大明连正常业务都不得不收缩了。 让大明想不明白的是:一则,他砍了风险客户明明会让自己更安全,银行为何不能跳出信审框架看看具体情况;二则,如果银行忌惮于他的业务规模变小,那他收缩1/4的业务,银行也相应收缩1/4的贷款好了,为啥一收百收,1分钱贷款都不给他了呢?
Episode B
开甜品店的小苏
Y
和大明主动收缩业务招来银行收贷所不同,开甜品店的小苏家是因为碰了网贷。 小苏连续碰上三件事情,导致她的资金出现缺口。 第一件事,是她和先生一起开了一家甜品店(主要由其先生打理,而她还维持着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见第一家甜品店生意尚可,每个月有个十几万营业额,6、7万的利润,小两口就想着扩大经营,开了第二家店。开新店需要一次性投入几十万。 第二件事,是家里的老人突然重病,生命最后的3个月花掉了将近百万的医疗费用,其中大部分的担子落在了小苏家庭负担。 第三件事,是老人去世后不久她意外怀上了二胎,并因此辞了工作,家庭少了一份收入;而生二宝也势必会再度加重家庭开支负担。 几件花大钱的事情挤在一起来,有时候当天就要急用钱,小苏为了图个下款方便,也为了多借点钱先把眼下的难关过了,和他先生两人就连用了四家头部互金平台APP的借贷。也正是因为这几家都是大平台,底层资金都有和商业银行的“联合贷款”合作,所以小苏的借款都上征信。 这些APP借款,小苏和他先生都没有一天违约。但问题还是来了,他们在当地某农商行本身的、用以甜品店经营的贷款额度被收回了。这是他们原本金额最大、最稳定、也是利息最低的一笔贷款。失去了这笔贷款,他们才算是损失大。 “愉见财经”问了银行业的人,他们深表理解这家农商行的做法。一来,考虑到借款人负债率急速上升;二来,互联网借贷的风险正顺着“共债”的链条急速向银行业蔓延,多家银行都在排查并砍断这些链条。 “个人负债笔数多、金额小,从信审的角度看是资质较弱,谨慎介入。”一名银行人士表示。 所以小苏他们就成了银行不愿再授信的“共债”群体。即便他们碰的,还基本都是头部互金平台。 小苏说她肠子都悔青了。他们原本想的是,以银行贷款为主体,急用的时候短期借互金平台的钱调个头寸;谁知道现在本末倒置了,银行贷款没了,反而是这些互金平台上的钱始终都借得到,可那些平台的实际资金成本都是20%左右,长期借,超过了小苏家的负担能力。
一些回转方案
Y
我邀请大明和小苏来到“愉见财经”的金融群里。假如他们所言属实,那这两名借款人都有真实的借款需求、正常的经营以及相对可期的还款来源。那他们该怎么借到银行的贷款呢? 群里七嘴八舌,首先是让他们多跑几家银行看看,因为不同的银行授信政策及敏感度都不一样。 大明说他其实已经换了一家股份制银行当地的网点去申请贷款,但对方客户经理开口第一句就是问他是否有固定资产,大明说他一听就觉得心寒,后面的沟通就没多说什么了,也因此没再尝试换第二家了。 大明说,对于银行最看中的抵质押物,自己真是拿不出。行业里的确有些物流公司是走重资产路线的,跑货的车基本都是自己的,所以他们的可以做“欠款用油”,连ETC也可以欠款;但像他那种小公司,车都是“挂靠”的,或者是社会上的闲散车辆有单子了征用一下,所以公司是完全的轻资产。 小苏说他们家是有套房子,已经做了抵押房产的商业贷款。本来还有些余值也想再二押贷款,但跑了两家银行,也说不给做了。反而只有外头那些互金平台愿意要这些余值抵押。 对于多跑几家银行看看,“愉见财经”从小苏的身上看到了一个怪象。小苏说他们经常接到一些资金中介/消费信贷中介的电话,问他们要不要贷款,并钓鱼式地给一个听起来比较低的利息。小苏说她试过一家不靠谱,还骗取了她很多不该提供的私人资料。并据此就认为她已经通过资金中介了解了银行态度了。 讲真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这类奇怪的心态。我想说的是,那些中介即便打着银行的幌子、或者说自己能搞到多少家银行消费信贷的资源,他们都只是牟利的中介,完全不能代表银行啊…… 群里有银行人士,建议小企业主们都去关心银行的“银税贷”/“税务贷”,且最好直接去纳税扣款账户银行。 其实很多银行都已经推出了与税收挂钩的贷款品种,但苦于很多小企业还都不知道。(“愉见财经”决定一定要帮这些好贷款品种多多宣传啊!) “税银贷”类贷款主要看企业税金三期的纳税额,然后放大一个比例(有说是3~7倍,但具体行业和借款人,还得具体分析)给以贷款额度。 我记得“愉见财经”曾经报道过宁波银行(002142,股吧)零售公司部早前就推出的“税务贷”类产品,就是专门为诚信纳税的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支持的,企业纳税记录良好且符合银行要求的其它条件,贷款额度就可根据企业纳税额及纳税信用等级设定。当时听说宁波银行的“税务贷”纯信用额度最高可有100万元,有效补充小企业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 在宁波银行新版APP中就有“线上税务贷”申请入口,可以做到快速审批、随借随还。通过下方二维码就可以下载APP。
小苏说好,她会去银行看看。 但大明还是有困扰,因为他说大多数像他那种跑干线运输的,“进项的是够,但实际交的税金不多的”。所以单靠“银税贷”他还是贷不到理想的额度。 于是群里继续出谋划策,明确大方向,轻资产小企业有两种投靠方式:
- 一是靠自己的数据(税务数据就是一例,其它还包括交易流水、发车量等),所谓“数据金融”;- 二是靠交易对手方/核心企业,所谓“供应链金融”。
但对于靠发车量、交易流水做参考的“数据金融”,大明还是唉声叹气。他说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因为他缺乏资金,就没办法扩大供货规模,也就做不出具有金融价值的数据,也就没有办法得到更多的资金,也就没办法扩大供货规模……如此死循环了。 同样的,大明觉得自己的供应链还不成规模,也够不上交易银行部门来设计相关业务构架。他感慨说,“规模经济,平台优势,才能强而不倒。”但他缺乏资金来迈开步子。 但一切也要话分两头说。银行正在努力更加支持小企业,可小企业们自己也要争气啊:你们财务报表是否齐全是否真实,该交的税都交了吗,“三流”(资金流、物流、发票)真的足够清晰对应吗……凡此种种,如果小微企业本身操作能规范些,银行也才能有更多的凭借来做风险判断和定价。 换到银行的角度,事实上,支持实体经济、支持普惠金融,几乎家家银行都有专项额度和专项政策。对于大明这样的企业,群里的银行人士表示,“在线保理、应收账款池(保理)、票据类、发票贷、税务贷、POS贷等等”,银行已经用心设计了很多针对性产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愉见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