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内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商业银行信贷在逆周期中正经历着一轮重大的结构性调整。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金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源于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未来推动金融体系健康发展,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成为重要一环。
从商业银行角度看,逆周期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拉动经济和防控风险需要“两手抓”,这也决定了银行不得不通过信贷结构调整来平衡收益和风险,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向需求旺盛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在金融创新中突破传统信贷路径依赖,凭借金融科技等创新手段重塑商业模式和信贷流程。
2019年以来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有增有控”明显:过剩产能行业风险上升,银行贷款投放有所收紧,资源逐渐向龙头企业集中,同时房地产贷款严格控制,监管在打击违规融资上力度不断加强;相比而言,银行在消费类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民营企业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三农”贷款和制造业贷款上信贷投放的持续加大,成为了结构调整中的新增长点。
“拆弹”过剩产能风险 地产授信“先扬后抑”
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增长的顽疾,也是银行信贷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监管针对性地出台了“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指引,其目的是为了提升银行对风险的预判能力,规避行业经济周期和产业政策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在经济上行期,钢铁、煤炭等等传统行业发展迅猛,也是银行信贷投放的主要领域。但是,如今这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却占据了大量银行信贷资源,信贷风险也陆续显现出来。“这是扩张的后遗症,目前化解风险压力不小。”一家国有大行信贷部人士称,过剩产能行业大多体量较大,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银行不适宜搞一刀切,很难直接粗暴的抽贷、断贷,而逐步的压缩和退出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据其介绍,目前商业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不断反思。“企业在经济上行中盲目扩张,不断加杠杆一路飙进。市场发生巨变后,企业持续亏损,通过借新还旧艰难度日,甚至会出现逃废债情况。”
据了解,2019年以来银行在化解风险上基本是从行业入手,通过总量控制和新增控制限制信贷投放。
“过剩产能行业的授信大多向龙头企业集中,鼓励企业的重组兼并。”上述国有大行信贷部人士向记者透露,银行也在信贷投放时不断提升门槛,通过支持在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龙头企业来降低行业信贷风险。
相比过剩产能信贷的持续压缩,房地产行业信贷在2019年则经历了一次“过山车”,其走势先扬后抑。2019年一季度,国内房地产延续了2018年底短暂宽松的态势,房企的融资出现了“小阳春”。然而,4月份土地市场过热引起了监管重视,在“住房不炒”的调控基调下,房地产行业融资再度收紧,并呈现出更加严峻的趋势。
据了解,2019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了23号文,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不得违规进行房地产融资,拉开了年度地产调控的大幕。两个月后,监管对开发贷、境外债等融资方式进一步限制,并要求房企外债只能用于置换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境外债务,这让房地产融资难上加难。
“2019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贷款投放很少,基本都是存量。”华夏银行(600015,股吧)人士称。
在银行零售业务中,房地产按揭贷款属于有抵押、现金流强且风险很低的贷款,2019年上半年不少银行在业务冲规模上放款量较大。但是,房地产行业在整个银行信贷中占比过高,占用了过多的信贷资源,这也是监管收紧房地产融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9年7月29日,央行召开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调整座谈会,房地产行业贷款被重点“点名”,成为了2019年下半年政策的一个风向标。会议强调,房地产行业占用了较多的信贷资源,要求银行充分认识到信贷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转变传统信贷路径依赖,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投放。
“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情况完全与政策的导向密切相关,监管对于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政策是‘平稳’。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投放再次大幅增加的可能性并不大。”上述国有大行信贷部人士表示,相比向房地产贷款,监管更愿意信贷资源向制造业等其他领域倾斜。
值得关注的是,在融资环境收紧的情况下,很多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出现困难,市场上不少房地产债券也频频违约。大型房地产企业利用出售项目和减少投资的方式加速回笼资金,但是已经有超过500家中小房地产企业在2019年陆续倒闭。
消费贷“大行其道” 力挺发展薄弱环节
在金融科技的推进下,消费类贷款在市场上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也增长非常快,这成为未来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在消费升级时代,整个市场消费金融的需求已经在万亿规模的数量级,并且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消费信贷在人民币信贷余额中的占比约为20%,且年增速会维持在两位数。预计2020年消费信贷总市场规模将达到45万亿元,这个市场空间非常大。
“消费信贷将是银行赚钱的一柄利器。”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由于消费信贷的贷款模式通常是通过大数据进行的,大多属于信用贷款,其贷款利率较抵押贷款要高一些。“直接从银行贷款的年化利率都是在5%以上。”
此外,银行通过与电商等场景合作提供消费信贷支持,这种贷款利率更高,而银行在其中的利润也在5%〜8%左右。
在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中,商业银行有较强的意愿将信贷资源投放到消费领域中。央行2019年发布的三季度数据中,在监管遏制消费信贷流向房地产的同时,消费贷款整体增速略有放缓,但是仍能够达到同比增17%。
记者了解到,在P2P网贷行业遭到重拳整顿后,此前消费信贷的市场空间挪腾出数千亿的需求。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2019年也加大了消费信贷的市场扩展,对银行利润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支撑。
“当下商业银行纷纷做零售转型,消费信贷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块。但是,消费信贷的风控模式大多是基于创新的科技,这种模式没有经历过经济周期的考验,最终的风险有多大目前尚不好说。”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监管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小微企业贷款、民营企业贷款、“三农”贷款和制造业贷款均在此列。
一直以来,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信贷资源却很难惠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称,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超过60%,但是贷款占比不到25%。监管为此专门提出了“两增两控”目标,期望三年之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在银保监会2019年12月举行的吹风会上,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表示,2019年国有大行对于普惠类贷款均超额完成了增长30%的任务,小微贷款余额为11.32万亿元,2020年该类贷款将再增2万亿元,同时综合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然而,近年来银行大多不良贷款集中于制造业,导致信贷增长乏力。
“制造业的投资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回报较慢,这与银行短期贷款不相匹配。”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称,在2019年三季度之后,监管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投放,同时提高长期贷款的占比,如今信贷增长已有起色。
据该人士透露,2019年前11个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制造业贷款增加7314亿元,特别是11月份增长显著。其中,大型银行制造业全部贷款、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余额均明显高于2018年同期。
“在经济逆周期,信贷结构肯定与经济上行期有所不同。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上有增有控,其目的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控制信贷风险。”一位资深市场人士称,此时银行正好能够从一些低效、无效且占用较多资源的地方抽身,战略性布局有前景的领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