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资信 金融部 余淼
2020年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全国迅速扩散,全国多数地区人民在政府的防疫措施指导下减少外出活动,多数行业受疫情短期冲击影响明显。消费金融行业以居民日常消费为基础,受居民的消费需求、收入水平影响较大。目前来看,疫情对宏观经济主要影响包括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收缩,居民收入下降以及交易成本提升等。
一、疫情对消费金融行业的风险传导
宏观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下降将主要影响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收入及资产形成。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全国消费预计将有较大规模的下行。同时,消费的下降将使消费信贷的融资需求随之下降,进而引起消费金融业务增速放缓甚至业务规模收缩。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业务新增不足一方面直接影响其盈利水平。另一方面,无法形成足额的新资产将降低资产证券化融资能力,同时,对于存续期内的循环购买类型ABS资产池而言,新资产的不足将会引起提前进入摊还期或触发差额补足机制,均会对公司的流动性带来一定压力。
交易成本提高主要影响公司展业及对存量业务的催收管理。交易成本提高主要体现在疫情期间企业复工晚、到岗率低、人员出行困难等方面。交易成本的提高使消费金融公司线下展业难度加大,无论从尽职调查到线下签约各个流程环节均在效率上有所下降,使业务的开展周期延长。同时,交易成本的提升也加大了催收开展的难度,从而使逾期客户的回收率下降,进而引起资产质量的下行。
居民收入下降主要影响资产质量,进一步对内生资本补充机制形成制约。消费金融公司信贷以小额、分散为主,聚焦于长尾客群,其信用水平更加下沉,收入水平相对更低,且存在较多的弹性收入客群(即收入与开工情况关联性较强的群体),对于弹性收入群体而言,一般会有一定的储备资金来应对春节期间的短暂收入下降。但今年春节以来,受疫情影响,弹性收入群体因复工复产延迟等多个因素制约引起超出预期的收入下降,从而使消费金融公司遭受了一定程度非预期损失。逾期贷款一旦超出一定天数,将会冲抵已确认的利息收入,同时使消费金融公司加大拨备计提力度,进而引起盈利水平的下降,最终将侵蚀资本补充的内生机制(图1)。
ABS融资资产池影响差异化,部分场景或将短期利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渠道多样化,央行逆回购进一步缓和融资压力。从当前形势来看,由于新业务开展受到制约,新资产形成困难对拟发行的ABS及存量循环购买类ABS融资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然而影响程度及方向也与底层资产的场景有一定关联。以线上电商购物融资为场景的资产短期内由于线下购物渠道受限,而存在一定利好,但以旅游等出行场景为主的资产池则受到较大负面影响。此外,由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杠杆倍数较高,且具有较大比例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授信,因此ABS融资受阻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影响有限,而对以消费信贷为主业的非持牌贷款公司影响较为明显。同时,央行在春节后开展1.2万亿元逆回购,并下调7天和14天逆回购利率,进一步助力企业抗击疫情,资金面的宽松将有利于消费金融公司开展同业市场业务以缓和当前面临的短期流动性压力。
政策倡导下消费金融公司开展缓和减免罚息、调整还款计划等措施,缓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但资产质量下行或仍难完全避免。2020年1月31日,多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对因感染新型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以及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金融机构要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该项措施将有效降低短时内因还款能力受限引起的逾期贷款规模,同时在资产质量的指标层面维持较好水平。但另一方面,个人还款能力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来缓和,特别是针对长尾客群,疫情结束后的恢复期相对更长,期间资产质量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并且还款计划的调整及展期等措施难以完全冲抵资产质量的下行压力。
消费下滑及交易成本攀升的影响将于疫情结束后迅速消失,对消费金融公司的持续影响有限。短期来看,消费金融公司当期新业务投放将会受到较大影响,但复盘SARS时期的经济状况可以得知,从疫情爆发的3月到高峰期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显著下降,但在疫情结束后,前期积累的消费需求堰塞湖将对消费规模形成超量恢复,消费信贷需求将随之反弹。同时,复工复产与出行恢复将使消费金融公司展业及催收工作迅速回归常态。
三、总结
总体看,消费金融公司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将会得到有效缓释,并且其业务的持续性也将在疫情结束后迅速恢复,但资产质量下行压力或难以完全避免。此外,我们认为本次疫情所形成的非预期风险事件或将倒逼消费金融公司的渠道多元化发展,促使消费金融公司加大线上业务的开发力度,同时制定更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架构,带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升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联合资信。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