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证之间是主要的风险传染渠道。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冲击下,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风险联动特征均较为明显。
4月17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2号工作论文《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研究得到了四点主要结论:
结论一:金融系统的网络结构会随着风险发展而变化。
对比金融系统网络的初始状态、信用风险冲击下和流动性风险冲击下的结构可以发现,金融系统的网络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信用风险冲击下其聚类系数大幅攀升、平均路径长度缩小,金融系统网络的小世界特征凸显,但在流动性风险冲击下系统网络特征呈现出不同于信用风险的变化,金融系统的结构随着风险的加深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个重要结论即可有效解释系统性风险的非线性变化和系统性风险传染关系的动态变化特征。
因此,针对不同阶段的金融系统风险要采取不同类型的风险防控措施。
结论二:不同类型的风险传导方式和冲击效力不一。
从情景模拟来看,信用风险传染呈现链式反应的特征,风险传染路径主要存在于资产负债关联密切的机构之间,可以通过日常监管捕捉和发现,当风险爆发后可采取阻隔风险源,切断风险传染路径的方式防控风险传播。流动性风险的传染则是瞬时在多个节点(金融机构)同时爆发的网状式传播,风险爆发的面较广,且金融机构的同步行动易造成合成谬误,将使风险放大或二次扩散至系统内其他机构。风险的隐蔽性较高,突发性较强,日常风险防控的难度较大。
因此,监管部门应树立动态监管、多维度监管的理念,对系统中重点区域、圈层进行动态评估,适时转换监管重点,及时将风险控制消灭在萌芽状态。
结论三:在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证之间是主要的风险传染渠道。
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冲击下,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风险联动特征均较为明显。近几年,随着资管、债券发行承销和同业等多种业务使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联系越发紧密,宏观审慎监管应尽快覆盖到此类机构,建立日常监管协调和协作机制。
结论四:非银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信托业作为资金供需方的中转枢纽,在刚兑尚未完全打破的情况下,极易受到资金供需双方的风险传导影响;金控集团由于机构之间的关联交易频繁,股权结构复杂和风险隔离措施匮乏等多种因素,导致其风险抵御能力较低。因此,应注重对信托、金控等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监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