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将2020年全球GDP增速预测下调至-3%,中国、美国和欧元区等主要经济体一季度GDP均为负增长,让原本脆弱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如何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疫情给经济带来的短期冲击,防止经济长期低迷,成为各国各行业面临的首要难题。
5月16日,“2020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特别策划在线上召开,业内重量级嘉宾云端连线,共议“金融战疫,共克时艰”。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复苏取决于疫情的控制程度,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中国有能力应对好此次挑战,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体系的韧性不断增强。
金融抗疫,不是简单刺激市场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竭尽全力应对疫情,甚至拿出压箱底的政策工具,力图扭转经济低迷,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到极致,以避免经济走上大危机、大衰退的老路。
例如,3月份,美联储两次紧急降息,将政策利率降至0~0.25%的水平,随后又提供了3770亿美元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希望能够帮助它们渡过危机;欧央行通过QE为区内经济体注入流动性,同时鼓励银行向企业和家庭发放信贷,保持实体经济活力;英国央行也在3月份将利率降至零区间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部分举措也引发了投资者对经济的深度担忧,例如,美国股指一个月内前所未有的发生四次熔断。相比其他国家,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充足,回旋余地很大,经济发展、就业市场也具有较强韧性。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名誉院长周小川表示:“疫情爆发后,在流动性和价格机制上,货币政策出拳及时且有力度,一部分是克服疫情提振总需求的政策,一部分是代行救助的功能,总体效果不错。”
“中国的金融抗疫之路,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刺激市场,而是抓住时机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理顺市场关系,构建面向全球而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表示,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体系的韧性不断提高,将有力支持中国夺取抗击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为全球金融抗疫之路提供独特的“中国经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认为,中国应对新冠疫情的独特优势是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表现在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制造业地位、金融市场规模等。
肖钢表示,目前中央国有企业净资产达17.7万亿元,地方国有企业净资产达42万亿元,国有金融企业净资产也达到17.2万亿元,行政事业性单位的净资产也有23.6万亿元,这都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积累下来的巨额财富,如何将其盘活用好,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都是潜力。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在论坛上表示,截至目前,各国央行放松货币政策并不是为了刺激经济,而是为了增加财政政策空间。“中国和欧洲的政策,相比美国是更好的,因为中国和欧洲的做法能够确保就业。”
此外,即便在新冠疫情肆虐下,中国在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上的步伐也始终坚定不移:取消外资券商持股比例限制、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取消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限制、推动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脚步从未放慢。
张晓慧强调,改革和开放才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也是中国金融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疫情期间不断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不仅彰显了中国坚持金融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也凸显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巨大韧性。
疫情持续,资本市场面临极大不确定性
受疫情等多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全球股市经历了三个阶段下跌。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认为,这反映了市场基于疫情发展以及政府应对措施,对未来公司盈利能力的理性预判,体现了市场对于未来经济情况的预期。随后,各国央行开始大规模出台流动性支持,并且有的直接购买国债来提振市场,欧美股市应声反弹。
“可以看到的是,本次股市跌幅和反弹都是超大幅度的,股市估值也开始逐步修复,这表明当前各国政策的干预力度非常大。”朱民认为,当前市场仍处于第一阶段流动性支持的反弹阶段,下一阶段股市走向要看实体经济运行情况。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上海市原常务副市长屠光绍指出,疫情对资本市场产生了两次巨大冲击:一次是国内疫情的爆发,一次是全球疫情的爆发。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国际间资本市场相互影响,这也反映出金融市场信息的流动和相互影响越来越密切。
不过,与会专家均认为,面对疫情冲击,中国资本市场保持了强大的韧性。
“疫情中,中国的股市表现优于世界上所有的股市。”朱民分析当前中国股市表现优于其他国家的具体原因时认为,一是中国进入疫情时间较早,2月份起,政府就开始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为股市反弹提供支持;二是,中国有大规模财政、货币政策支持,IMF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1.2%,表明中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开始反弹,今年经济增长有望朝3%的目标前进;三是,相较于世界经济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特别是高科技的投资,在科技、医疗等企业的带动下,外资持续进入中国。
从全球来看,疫情还未结束,经济下一步恢复和增长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屠光绍分析称,下一步中国资本市场走势,包括全球资本市场走势可能都会面临一个极大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依然有巨大的波动。投资人、市场的各方面对此要有思想准备,甚至不排除在极端情况下出现剧烈的波动。
朱民认为,中国股市是世界股市的一部分,当世界股市面临继续波动和调整时,中国股市也会有波动和调整。针对下一阶段的市场走向,要看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发展看疫情。“只要疫情还在发展,它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就会不断加深,股市就会不断调整。”朱民称。
稳住经济基本盘,政策还应如何发力
“疫情爆发后,货币政策出拳及时且有力度。”周小川指出,各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比如,多次降准超预期投放流动性、运用常备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对金融体系的期望值较高,希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有效,对于受疫情冲击的中小企业、个体救助能够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新冠疫情下,金融服务需要更接地气。”周小川称。
稳住经济基本盘,接下来政策应如何发力?
“货币政策要注意节约弹药,防止后续产生副作用。”周小川认为,财政政策在此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也不够充分有效、顺畅,过去主要依靠的办法是将财政资金层层分解,在此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截留、挪用,而我国现有的金融机构和基层还是有紧密联系的,因此可以尽可能的利用创新方式使金融体系更好的服务于克服疫情。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金融政策,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有效,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把资金完全用在刀刃上,这种过高的期望值是不现实的。另外,也不可能逆市场化改革来推进有关政策。同时也要注意到,金融机构在抗疫过程中是否会产生金融资产质量以及金融市场效率方面的问题,会不会导致新的金融市场混乱和金融危机,这是需要加以研究的。”周小川表示。
陆磊则认为,新挑战需要新思路,比如,货币发行的规则条件和纪律约束是否需要新共识,货币是总阀门,系统性风险是总关口,把住总关口,必须有力有效调节总阀门;第二,金融监管如何实现投资者保护,金融创新和金融机构稳健运行之间的平衡,金融市场化必须坚持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持牌经营,金融法治化、必须坚持契约精神等;第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进一步优化组合。
陆磊表示,经过多年探索,中国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创新性政策设计,财政职能的金融化,而非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其好处在于金融部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具备正向激励的资源配置,同时货币发行的纪律性得到了保障。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全球经济发展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由此引发的前所未有的冲击给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张晓慧看来,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金融稳,经济才能稳。中国金融一方面要持续历练抗风险的能力,防范境外金融风险向境内传递;另一方面,更要突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助力经济复苏上继续发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