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对结构性存款的“防火墙”,避免部分银行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意识淡漠,不将风控置于结构性存款管理首位。
继北京银保监局发文整治结构性存款业务之后,多地银保监局正酝酿出台整顿措施,已有银保监局针对辖内结构性存款增速过快的银行发出业务风险提示。银行业内人士预计,监管部门接下来将大力优化存款结构,推进结构性存款回归业务本质。
结构性存款,是指投资者将合法持有的人民币或外币资金存放在银行,由银行通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将投资者收益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具有一定风险的金融产品。也就时说,结构性存款不同于普通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
结构性存款的过快增长,首先是带来资金空转现象。在存款总量保持一定额度的基础上,结构性存款比例不断上升,会挤压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面。尤其是2020年以来结构性存款增长主要得益于对公存款的推动。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一边拿到银行贷款,一边又去买理财、结构性存款等进行套利,甚至违规进入股市、房地产等限制性领域。众所周知,为了帮扶企业应对疫情冲击,金融机构对于企业贷款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利率优惠等支持,本意是为了扶持实体经济保持稳健态势。如果获得信贷的企业将资金用于套利,不仅对其他没有获得优惠信贷的企业不公,同时也可能引发多重风险。
首先,随着政策收紧,结构性存款投资渠道和额度将受限,这种快速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其收益。其次,银行具有提前终止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权利但不包括义务,这也将导致包括企业在内的客户无法获得预期收益率。
而目前结构性存款高企,也给银行带来风险。毕竟,部分银行通过高息揽储的方式获得结构性存款,抬高了其负债成本。如果银行在兜售结构性存款业务时,没有向那些缺乏理财知识的客户事先讲明其非刚性兑付等风险,还会引发系列纠纷,造成银行的信用风险。
风险揭示不足、信息不对称,加上部分银行基于揽储给出高利回报优惠等不规范操作,将让越来越不知情的普通客户参与其中,助长了不切实际的高利率预期风气。在结构性存款规模急剧扩大的同时,银行陷入恶性竞争趋势,大量资金涌入又倒逼银行必须加大金融投资,一旦所投资市场出现波动,就会形成连锁反应,带来各种矛盾。
因此,一方面监管部门对于结构性存款要加强动态监管,根据市场异动随时进行调查和整顿。另一方面银行应将结构性存款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做好内部防范,包括产品准入管理、销售管理、投资管理、估值核算和信息披露。监管部门也要会同银行做好相应细化标准,并强化对银行落实执行的力度。去年银保监会已经出台了类似通知,那么此次就要对银行落实各项主体责任的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对于落实不到位的银行进行问责,让相关责任人受到相应处分,从而强化对结构性存款的“防火墙”,避免部分银行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意识淡漠,不将风控置于结构性存款管理首位。
□毕舸(财经评论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