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 杨涛
7月7日,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在京召开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座谈会,会议要求,要着力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能力,并加强金融科技运用。可以看到,近年来,尤其在疫情影响下,金融科技引领的非接触式金融服务,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根据近期央行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报告,通过比较OECD《小微企业融资2020》的调查数据,发现我国小微金融的某些特点。例如,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比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不良率相对来说处于低位;贷款利率与美国接近,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要低得多。这些研究结论,实际上可以引起诸多反思。一方面,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另一方面,随着中小微企业信贷规模迅速上升,究竟如何认识和把握融资难?
事实上,我们可以做几个简单判断。一是需进一步明确小微金融发展的目标次序。给小微企业贷款支持不是最终目的,归根结底的政策目标,是希望小微企业活下来还是生存得更好?是重点解决就业、服务技术进步还是产业链重建?不同优先次序会导致不同的政策重点与发展路径。二是当前小微金融发展中的矛盾,或许已经逐渐从供给方转向了需求方。三是支持小微企业真正练好发展“内功”,才是政策着力的根本,否则,即便让中小微企业再加更多杠杆,可能也无法解决其持续发展的难题。四是需要不断完善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土壤与环境要素。五是需关注金融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包括税费、营商环境、行业生态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加具体地思考,金融科技能否在这些方面缓解矛盾?
首先,在供给层面,虽然我们认为中小微企业信贷规模已经不低了,但从供给面来说,还可做很多优化,比如推动机构数字化与产品线上化,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使得传统金融机构也能把中小微金融服务领域作为新的蓝海。再如,可以利用新技术加上直接融资,来努力优化金融服务结构。还有,可以使金融科技充分运用到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的创新探索中。
其次,在需求层面,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给小微企业进行数字化赋能。小微企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不仅仅是融资,而且有大量支付结算、信息管理、内部管理优化、内部机制改善等。除了提供资金之外,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可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协助小微企业提升管理能力、人才能力,以及对产业和市场的把握能力。这样才能使其获得资金后,真正有效用于提升自身生产效率并实现可持续运营。
再次,是小微金融的环境优化。例如,包括保险、担保等在内,小微金融业务面临的综合风险管理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征信体系仍需健全,对此,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其中大有可为。还有服务中介与标准建设,如在无形资产、单据票据抵质押融资发展中,都需要第三方对相关要素进行标准化、进行信用评估和评价,这些都是金融科技完全可以参与的。甚至可探索利用新技术,建立某种激励相容的算法机制,使金融机构、各级政府、中小微企业、产业链大中型企业,都能够在其中获得共赢的发展模式与方向。
最后,在其他很多方面,也可以利用新技术解决很多难题,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例如,目前中小微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体现在大量中小微企业困在应收账款问题上,包括账期太长、难以回收等。其中,有的是因为中小企业的交易对手太强势,甚至处于垄断地位;有的可能是行业和市场特点,使得账期太长。对此,完全可以考虑用新技术匹配相应制度来加以缓解。一是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制定《准时付款法》来约束应收账款拖欠;二是运用前沿技术模式,进行信息登记和技术规则约束。同时,运用科技手段也能使小微企业更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和现金流管理,运转更加顺畅,自然对融资的需求就会下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