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银行涉农支小问题凸显

2020-08-29 11:24:51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秦玉芳 广州报道

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涉农支小的主力军,近来却频因虚报涉农、小微企业贷款数据遭监管处罚。

银保监会官网8月25日公告显示,九江银保监局一日开出4张罚单,4家农商银行因虚报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数据遭监管处罚。

业内人士认为,疫情后监管对金融机构在小微普惠信贷业务领域引导政策更加深入,地方农商行指标压力更大,但受自身风控水平及区域经济环境影响,地方金融机构涉农小微放贷后续动力不足,导致虚报数据以满足考核等问题频发。

多家银行虚报涉农支小数据遭罚

近来,地方银行频因虚报涉农、小微企业贷款数据被监管处罚,且处罚情况愈加密集。据银保监会官网公告显示,仅6月份至8月底,就有近30份虚报涉农、小微企业贷款数据罚单,主要为地方农商银行。8月25日公告显示,九江银保监局一日开出4张罚单,因虚报涉农、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数据,4家农商银行收到监管罚单。

某农商银行广州支行小微业务负责人透露,农商行、农信社等地方金融机构业务大多处于城乡结合部,很多业务不属于涉农业务,为了业务规模或优惠政策支持等原因,将其纳入了涉农扶农等领域,导致数据不实。

该农商银行广州支行小微业务负责人表示,地方银行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根本,也是涉农、小微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在监管考核中占比更大。“但小微、涉农业务因其不稳定性高,对于地方银行来说风险大,很多银行因规避风险不愿放贷,导致考核指标难以完成,只能变相将不属于扶农小微领域的企业纳入进来,导致出现违规情况。”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表示,普惠金融是世界性难题,对于科技能力、风控水平、人员团队等各方面较弱的地方金融机构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的发展,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实际操作中就可能出现谎报、虚报甚至作假等违规情况。

黄大智认为,普惠金融业务很难一蹴而就,地方金融机构管理层也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在对客户经理业务考核上具有一定灵活性,尤其在竞争加剧、风险上升的环境下,任务考核压力也不应过大,同时加强内部监管。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指出,服务小微、支持“三农”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定位,此前很多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偏离主业;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地,地方金融机构对普惠业务的考核从软指标转为硬指标,但实际上受自身风控能力、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准等多方面限制,很多机构为了达到监管要求进行作假虚报。

在杜晓山看来,近年来地方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支持“三农”业务领域发展迅速,但仍有一段调整的过程,监管在硬性考核的同时也应适度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银保监会8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村中小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重持续上升至53.7%,已占银行业13.4%的资产,贡献了28.9%的涉农贷款和26.5%的小微企业贷款。

涉农、小微业务不良率偏高

涉农小微业务频遭处罚的背后,反映出地方银行发展小微涉农业务仍面临多方面问题。

黄大智指出,涉农、小微业务不良率偏高,是目前多数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对此类业务拓展的畏难情绪,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金融机构的可持续经营。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总顾问吴晓灵在近日发布的《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提升服务小微企业质效——当前中小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小银行在小微金融服务领域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第一,中小银行息差收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现金流状况恶化,经营风险上升;第二,部分地区中小银行难以获得足够的小微企业客户,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第三,中小银行资本不足问题较普遍,资本补充较困难;第四,中小银行获得小微企业大数据以及场景入口的成本较高,用于支持获客和风控的数据来源不足。

《报告》建议,对中小银行阶段性地实施差异化、逆周期监管;并对中小银行在小微金融服务方面的业务创新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包容等。

在黄大智看来,加强与同业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借助外部科技力量提升农村金融机构自身风控水平及普惠业务展业能力,是农村金融机构实现业务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强化风险管控和内部治理,做到合规经营。

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地方中小银行风险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祝树民此前发文指出,一方面,公司治理要全面融入农村金融服务要求,在战略制定、经营决策和绩效考核全流程中,充分体现支农支小服务定位,引导扎根当地,服务县域和社区,保持战略定力;另一方面,要持续健全支农支小导向的内部经营机制。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