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IPO在即,金融科技公司迎来一次价值重估的机会 | 馨金融

2020-09-04 20:04:40 和讯名家 

巨头们的IPO为整个金融科技行业带来了一次估值坐标重塑的机会。

——馨金融

洪偌馨、伊蕾/文

1

蚂蚁集团披露招股书后,市场对于其估值的讨论再次尘嚣甚上。

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拟A+H股发行的新股数量合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300.3897亿股(绿鞋前),意味着将发行不低于30亿股新股。

如果按以收入作为坐标来估算,2018年蚂蚁估值1500亿美元时对应的收入是857亿元,那么2019年1206亿收入理论上至少对应2110亿美元估值(约合1.44万亿人民币)。

相较于这种保守的估算,但市场给出的预期似乎更令人振奋——针对蚂蚁集团披露的近三年业务数据,美银证券发表研究报告称,蚂蚁集团估值可升至3180亿美元(约合2.17万亿人民币)。

其在报告中提到,蚂蚁集团正设法降低营销成本,从中获利,上半年疫情下其市场营销活动的减少,令其营销费用比率从2019年的15%降低到8%。同时,蚂蚁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利润率高,上半年该业务收入占比超过60%。

确实,蚂蚁在科技收入方面的增长和表现,是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给予其高估值的关键。

中泰证券也在报告中提到,蚂蚁未来价值延伸的重点之一是科技赋能金融下的需求再造,通过输出产品模块和解决方案,帮助金融机构进行基础设施的升级转型,甚至是金融向非金融的需求再造。

2

相较于蚂蚁的富贵「身价」,之前已经上市的几家头部金融科技公司的股价则有些「矮矬穷」,市值最高也不过十多亿美元。

金融科技中概股(比如乐信,360数科、信也科技)股价处于低位,二季报发布后,市场给出的市盈率均不到10倍。随着行业巨头蚂蚁IPO,重新审视这些中概股,真有一些「白菜价」的感觉。

尤其是对比蚂蚁,他们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以及科技定位方面,与蚂蚁集团的很大一部分业务有着高度的重合。

以乐信为例,其刚刚发布的二季报显示,报告期间公司实现营收30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互联平台收入(依托互联网技术而非金融业务带来的收入)近10亿,在总收入中占比达到三分之一,这是乐信首度披露该部分业务收入,也是其to B服务模式初见成效的标志。

乐信CEO肖文杰也在财报中提到:「今年以来,公司全面发力新消费,金融业务转向to B服务模式,互联网平台收入明显上涨,为公司创造出一条新增长曲线。」

财报显示,二季度平台无风险收入达4.19亿元,占收入比重达14.2%,同比大幅增长109%;其中,无风险to B分润业务收入3.94亿元,同比增长171%。值得一提的是,二季度,新增撮合交易中,乐信的无风险to B分润业务占比近30%,到年底有望突破50%。

事实上,不只是乐信,其他头部金融科技平台的财报也透露出了一样的趋势——二季度,360数科科技服务促成交易金额逾146亿元,同比增长282.3%。科技业务占比提升至26.9%,预计到年底,该比例将提升至35%-40%。

对于这些金融科技中概股而言,将科技收入作为新的增长极,不仅意味着更高的业务和财务增速,也意味着进一步提升了行业「天花板」,其能够以更轻的模式、更低的资本金撬动起大的发展空间。

金融科技中概股此前股价被低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影响,既有监管层面的、市场层面的、还有中美关系的影响等。但近两个月的一系列变化让金融科技行业的前景逐渐明朗了许多。

一方面,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的发布,让不少金融科技公司都有涉及的「助贷」模式有了合规的依托。另一方面,监管对于蚂蚁这样金融科技头部企业的上市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姿态。

最高法下调了民间借贷利率红线之后,短期对行业有冲击,但长期来看,行业将成马太效应,发掘优质客户人群将成为各家争夺的重中之重。蚂蚁金服、乐信等拥有优质客户的头部助贷平台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3

在每一个细分领域,标杆企业往往都会成为资本市场定价的「坐标」。

就像今年6月市值超越丰田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汽车制造商特斯拉,虽然特斯拉在2019年销量不足40万辆,而丰田的年销量在1000万辆左右,但伴随着创新者的突围使得汽车行业从「功能性」向「智能性」发展,整个汽车产业的估值体系已经被重塑。

甚至有投资机构认为,虽然特斯来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汽车销售,但它更具价值指出在于能源部门——作为能源存储和太阳能(000591,股吧)解决方案的领导者的地位,这是以往的车企所无法比拟的。

也正是因为有特斯拉的标的在前,包括理想、蔚来、小鹏等在内的国内造车「新势力」纷纷冲刺IPO,并且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追捧。

金融科技领域也是同样的逻辑,全球金融科技巨头的上市本身就是一次估值体系重塑的机会。

无论是在投资角度还是业务发展的角度,巨头们被市场认可、创新被监管包容都是整个行业的重大利好,相关领域的企业必然也将面临一次价值重估的机会。

当然,能否抓住这次估值修复的机会,还要根据各家公司的科技能力和发展情况而定。

除此之外,另一个估值修复的机会是「二次上市」。伴随着科创板的开放,港股市场的活跃,二次上市也会带来更多空间。今年已有京东等公司选择回港二次上市。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许多此前在美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即将或者已经迈过在港二次上市的门槛,包括:

合资格发行人必须是符合“创新产业”范畴的公司;

合资格发行人必须已在合资格交易所上市并且于至少两个完整会计年度期间保持良好合规记录;

上市时的市值至少400亿港元,或上市时的市值至少100亿港元,及最近一个经审计会计年度的收益至少10亿港元。

其中,「创新产业」的要求金融科技企业大多可以满足,而在合规与财务表现方面,在2017年底上市的乐信已经满足两个完整会计年度保持合规记录、以及市值和收益要求,360数科则将在明年初满足两个完整会计年度要求。

此外,伴随着包括蚂蚁集团、京东数科、银联商务等一系列公司准备登陆科创板,A股的大门也正向更多金融科技公司敞开

之前和投资人们交流时,他们普遍认为疫情后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将持续利好资本市场,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金融科技中概股们或许也不会放弃这样一个好的时间节点。

—— 推荐阅读 ——

1985-2020:中国信用卡大革命网络小贷沉浮录:从盛世狂欢到大厦将倾担保业之殇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你我都该珍惜原创的价值,相信优质内容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号及作者

联系我们请发邮件:xinfinance@126.com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馨金融。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冉笑宇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