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上半年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监管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制造业、普惠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各项业务稳中有进。
8月27日,中信银行以电话形式召开2020年上半年业绩发布会。报告期内,中信银行主动向实体经济让利,不断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实现营业收入1,020.13亿元,同比增长9.51%;实现归属于银行股东的净利润255.41亿元,同比下降9.77%;不良贷款率1.83%,拨备覆盖率175.72%,比上年末上升0.47个百分点。
中信银行上半年营业收入平稳增长、资产质量总体可控、业务规模稳步提升,能够取得上述成绩,与中信银行坚持回归本源,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持续提升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水平密不可分。
普惠金融贷款增幅超10%
上半年,中信银行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全力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规模增长、户数增加、质量稳定"良好发展局面初步形成。
贷款规模增长。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银保监会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918.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22.17亿元;人民银行定向降准口径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474.7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1.93亿元,在全行人民币贷款增量中占比11.58%,阶段性满足人民银行定向降准最高档考核条件。
客户数量增加。报告期末,中信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有贷款余额客户数12.9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65万户,基础客群更为夯实,为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产质量稳定。上半年,中信银行全力克服新冠疫情影响,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风险防控,始终将防风险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生命线。报告期末,中信银行普惠金融贷款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低于全行总体不良率。
受疫情冲击影响,上半年传统的线下营销和客户服务面临较大困难。中信银行以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一方面,持续完善线上化服务渠道,在门户网站、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建立超过1000人在线的普惠金融"云端营业厅",提升业务效率。另一方面,不断丰富线上化产品体系,优化"链金融"等产品功能和服务体验,基于特定的场景化大数据开发"物流e贷、银税e贷、关税e贷"等线上化信用类贷款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体验。
"下一步,我们还将普惠金融业务考核政策传导到分支机构,用好考核指挥棒;保障专项信贷规模配置,推动行长奖励基金、考核利润补贴等专项资源落地见效,确保将政策红利反哺小微企业。"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制造业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6.61%
上半年,中信银行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支持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在原有的专项资源配置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贴力度,出台激励措施,全力支持"六保""六稳"政策。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为3,004.67亿元,占比较上年末上升1.20个百分点。
从增速看,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贷款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分别较上年末增长22.47%、16.61%、12.46%、11.28%,均高于公司贷款平均增长率。此外,中信银行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医药制造业等积极支持行业贷款余额占比较上年末提升2.14个百分点。
针对疫情影响,中信银行还陆续推出相关措施,不断加大重点领域投放力度,全力支持企业抗疫、复工复产。例如,中信银行开展了支持医药医疗领域重点客户及扶持标杆客户的"护卫计划"和"阳光计划",共计发放抗疫贷款860.28亿元,惠及2,151家企业。
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中信银行制造业、医药医疗、一般服务业等领域贷款均实现了较好增长,贷款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夯实。
持续加强内控合规与风险管控
内控合规与风险管控对于一家银行而言是"卫士""保安",唯有以合规促发展,多效并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才能行稳致远。
报告期内,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和持续时间超出预期。此外,国内居民消费意愿及能力有所降低,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中信银行主动加强各类风险管理,健全各项政策制度,夯实三道防线职责,推动建立责、权、利相匹配,客户经营和风险管理相统一的责任机制。
中信银行始终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牢固树立"合规创造效益"的经营理念,持续强化内控合规管理。报告期内,中信银行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多渠道开展合规培训,发挥5C平台线上化培训作用,开展全员性合规考试,实施"三新"人员岗前培训,严把人员上岗准入关,着力提升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能力。
下阶段,中信银行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监管机构和中信集团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继续把支持制造业发展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和关键,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推动全行业务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