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和3年期存款利率倒挂背后:银行净息差承压、资产荒持续

2022-06-29 06:13:18 第一财经日报  亓宁

  [ 银行正在调整负债端策略,由于短期内流动性较为充足,且面临贷款利率长期下行带来的净息差压力,加上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银行吸收存款尤其中长期、高成本存款的动力大大减弱。 ]

  在银行存款,5年期最后结算利率可能还没有3年高?

  近日,第一财经发现,包括建设银行招商银行(600036)等在内的多家银行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出现“倒挂”现象。与此同时,大额存单收益率持续下滑,部分产品利率已经与同期限定存持平。

  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正在调整负债端策略,由于短期内流动性较为充足,且面临贷款利率长期下行带来的净息差压力,加上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银行吸收存款尤其中长期、高成本存款的动力大大减弱。

  事实上,自从今年4月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机制以来,银行业已经进行过一轮利率调整,当时的重点调整方向就是2年期以上的中长期存款。有银行业人士分析,按照利率下行趋势,银行当下并不希望客户通过3年期及以上的存款来“锁定”某个利率,增加银行付息成本。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当前环境下,银行的主要压力来自净息差和信用风险等,前者需要银行进一步平衡资产端与负债端的成本,相信银行通过调整负债结构,以及随着信贷需求恢复,相关压力会在下半年有所好转。

  存款利率倒挂,“保本”保险产品成香饽饽?

  最近不少储户发现,在银行存款3年和5年的利率已经几乎没有差别。

  第一财经在多家银行手机APP中搜索发现,目前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普遍已降至3.65%以下,3年期存款利率低于3.5%,但部分银行通过“有条件”上浮之后会超过5年期利率水平。

  以建设银行为例,该行3年期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为2.75%,但3年期定存达到5万元可上浮至3.15%,5年期存款利率并不上浮,出现明显的利率倒挂。

  “最近一两年这个趋势慢慢明显了,因为接下来可能还会降息,像5年期(存款)这种最后结算利率可能还没有3年期高。”某大行客户经理对记者表示,当前银行更希望客户选择短期存款,实现与贷款利率的匹配,控制成本。

  除大行外,股份行和城商行、农商行也有类似现象出现。比如招商银行,该行3年期与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显示为2.75%,张家港行(002839)两种期限存款利率均为3.15%。

  不仅如此,大额存单利率也持续下行,与普通定存出现利率“倒挂”趋势。光大银行(601818)手机APP显示,该行3年期大额存单(20万元起存)利率为3.4%,与同期限普通定存的最高利率基本持平。

  事实上,在监管限制高息揽储和银行主动控制成本背景下,最近两年大额存单一边压规模一边降利率。最近一次利率的大规模调整是在今年4~5月。为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后,6家国有大行和大部分股份行在4月末率先下调了1年期以上定存和大额存单利率,调整幅度多为10个基点左右。

  其中,招行大额存单利率大幅下调至2.9%。而在2021年6月存款利率报价机制改革前,还有不少银行的大额存单顶格执行3.55%的年利率,如今已经销声匿迹。

  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下一阶段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存款利率监管,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5月,多家中小银行跟进调整定存和大额存单利率,下调幅度也多在10个基点左右。

  但多数银行3年期大额存单额度“告急”才是常态。此前,第一财经了解到,多数银行的大额存单需要通过客户经理预约、定制或定期定时“抢”额度,尤其在存款利率下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加大等背景下,能“抢”到3%以上利率的大额存单已经变得“奢侈”。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不同银行间差异较大,虽然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货币供给较为充裕,但仍不排除部分银行提升存款利率揽储。

  随着各类存款吸引力普遍下降,加上理财净值化转型后收益随市场波动加大,还有更优的替代选项吗?记者了解到,不论是大行、股份行还是城商行,客户经理普遍加大了前期大力推销的“保本”银保产品的推荐力度。

  记者对比多位客户经理推荐的保险产品发现,此类产品多为3年期/5年期年交型增额终身寿险/养老年金保险,以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水平的收益率进行复利计息,可到期取出,也可选择存续随用随取或定额给付终身领取,其间始终“锁定”同一利率。此前“保本”利率最高可达到4.9%,随着利率下行,目前多数已降至3.5%。据某大行客户经理表示,尽管如此,这些银保产品较大额存单明显仍然“更胜一筹”。不过有保险从业人士提示,此类产品并非“万能”,仍然要根据个人需求综合选择。

  息差压力下,银行多维度降负债成本

  存款利率“倒挂”背后,银行息差压力不减。尤其5月20日5年期以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超预期下调15个基点,进一步挤压了银行息差空间,银行亟须改善资产端与负债端期限错配带来的压力。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主要监管指标,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7%,较2021年全年的2.08%下降0.11个百分点。

  曾刚认为,当前银行主要面临三大压力,即净息差收窄、信用风险以及资本补充压力,其中最为棘手的就是净息差压力,而存款作为被动负债,利率调整机制相对稳定,尤其中长期存款利率调整往往相对资产端滞后。

  在此背景下,各银行已经行动起来,调结构、降利率是主要方向。以江阴银行(002807)为例,该行一季度存款付息率为2.12%,较2021年下降了12个基点,存款增速也有所放缓。对此,江阴银行在近期一次机构调研中表示,该行今年主动加强了负债结构的管理,通过绩效考核引导分支机构逐步降低高付息成本存款的占比,进而促进存款付息率的降低。“一季度我行增量存款中,高付息存款占比显著下降,同时对结构性存款的规模也进行了限制。”江阴银行表示,该行正加大对企业的走访力度,紧抓企业结算类资金、货款回笼资金,进一步提升低成本对公存款的占比。

  而随着监管引导和存款利率定价市场化机制的设立,银行控成本有了更多可能性。今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可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齐鲁银行表示,近期监管部门接连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压降,该行于一季度下调了部分存款定价,并持续加大低成本存款营销和央行资金运用,引导负债结构优化,存款成本率有所下降。

  此外,央行密集推出的再贷款工具也将为银行控制负债端成本提供便利。齐鲁银行表示,随着央行济南分行推出科创贷等再贷款支持政策,该行通过高效运用央行资金支持,在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也有助于降低该行负债端成本率。

  “今年(净息差)尽管有下降压力,但是随着各银行在监管引导下作出一系列调整,预计下半年继续下行的压力会减弱,之后会慢慢好转。”曾刚认为,银行业净息差有望在今年年中见底,但仍然建议银行增加多元化的负债渠道,必要时可以适度增加主动负债。

  信贷需求不足,资产荒何时缓解?

  除了净息差压力,银行揽储“不积极”与疫情导致的宏观经济下行也有关。

  从金融数据来看,虽然5月社融与信贷较4月明显改善,但需求主力仍以短期为主,企业和居民的中长期贷款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宽松货币背景下资金空转现象明显。而同期,居民储蓄意愿不减,5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04万亿元,同比多增4750亿元。前5个月,居民存款累计增加7.86万亿元,同比增长50.6%,增加额也超过疫情首年(2020年前5个月居民存款累计增加6.15万亿元)。

  “经济下行,国家鼓励消费和投资,存款利率肯定越来越低,银行现在不缺钱。”一位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流动性充足背景下,银行揽储动力减弱,而当前宏观环境也需要通过低利率促进消费和投资。

  为了解决资金空转问题,各银行也想尽办法减少损耗。比如青岛银行(002948)在机构调研时表示,今年二季度负债端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获取多元化的低成本资金的同时,资产端将持续加大贷款投放,并且适度增加地方政府债和信用债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对于接下来信贷需求的恢复,董希淼认为,随着有效需求逐渐激发,6月份数据会有明显改善。从平衡收益来看,西部证券(002673)分析师雒雅梅认为,压力较大的银行可以从普惠金融和个贷中寻找机会。数据显示,一季度银行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40%,同比下行22个基点,但仍略高于一般企业贷款。下沉市场虽然收益率较高,但面临的费用压力也较大,未来“高成长+高定价”的消费贷或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而随着信贷需求正在逐步恢复,银行的存款利率也有望迎来小幅反弹,近期部分银行存款利率已经出现回升。“(利率回升)其中既有贷款需求回升的因素,也有月底节点(冲量)的阶段性因素,不同银行的情况不同。”董希淼认为,考虑到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的概率较大,因此即使资产端恢复需求,对银行内部流动性影响也较小,未来一段时间银行总体流动性仍会保持宽裕,对存款业务的整体影响不会太大,但不同银行会有不同的负债策略。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