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协秘书长刘峰:增强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高质量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22-08-03 17:37:02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愿

  8月3日,由21世纪金融研究院举办的“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沙龙在京举行,中国银行(601988)业协会党委副书记、秘书长刘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增强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 高质量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的演讲。

  刘峰表示,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应该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切实增强政治性和人民性,高质量地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金融活水在农村大地充分涌流、精准滴灌,践行好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天职和宗旨。

  “近年来,全国银行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金融管理部门工作要求,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加强资源配置,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可得性、便利性和有效性显著提升。”刘峰介绍。

  例如,截至2021年末,银行业机构乡镇覆盖率达到97.13%,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9.97%,做到了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截至2021年末,全国建档评级农户数约占农户总数的65%,授信农户数约占农户总数40%,用信农户数约占农户总数的20%等。

  刘峰同时指出,乡村振兴涉及领域宽、地域广、对象多、投入大,需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积极调动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内的多方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弥补制度短板和薄弱环节,注重业务成本可负担和商业模式可持续,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支撑,并提出了打造广覆盖、有差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六方面的具体建议。

  “部分地方中小银行对大型银行业务下沉感到有压力,但‘三农’业务市场广阔,能够容得下各类银行良性竞争。”刘峰表示,建议不同类型银行应找准自身职能定位和优势,遵循错位发展、公平竞争、有序合作、高效规范的原则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应加大转贷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满足期限长、投入大、收益低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资金需求,探索针对“三农”业务的风险共担转贷款产品,通过与转贷行风险共担方式,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大中型商业银行应依托网点覆盖面广、业务类型全、科技实力强的优势,坚持信贷资金源于当地、用于当地、小额分散原则,加大首贷、信用贷投放力度,将县域分支机构存贷比提升至合理水平;地方中小银行应依托人缘地缘亲缘的距离优势、亲和优势,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精品银行。

  针对目前各地涉农信用信息的金融服务平台存在的痛点,刘峰建议,在完善各地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基础上,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各地平台间高效互联互通,通过可信手段建立涉农数据传输共享机制;推动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归集、共享和应用平台,整合农村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农业补贴、税收、保险、乡村建设项目等涉农有效数据,提高公共数据开放程度、效率,在信息查询、供需对接和抵押登记等方面为供需双方提供便利等。

  刘峰提出,目前涉农领域相关的5161亿元支农再贷款对于高达40多万亿元的涉农贷款余额来说,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进一步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用好涉农再贷款政策,如对涉农贷款增量部分可按比例提供激励资金等,同时积极发挥资本市场撬动社会资本、高效配置资金的优势,充分利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且利率中枢下移的窗口期,比照小微企业金融债发行模式,支持商业银行发行乡村振兴金融债,为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资金。

  刘峰还就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提出,银行机构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新需求,针对新市民群体灵活就业、流动性大等特点,通过优化已有产品、开发专属产品、创新信用评价手段、提高受理和审批效率等,扩大产品和服务供给。同时,进一步做好金融知识普及,合理减免费用,降低贷款利率,推动降低新市民金融服务成本,提高新市民获得感。此外,健全城乡金融资源双向循环的服务体系,畅通城市居民到农村投资兴业的渠道,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聚集。

(责任编辑:王晓雨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