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月秋「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5期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有序实现经济结构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21年末,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接近15.9万亿元,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绿色债券余额达到1.16万亿元,同样居于全球前列。
大型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新实践
银行是绿色投融资的主力军,也是持续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商银行是责任投资原则的积极倡导者、绿色信贷标准的主动践行者,在绿色金融队列中居于“头雁”位置。近年来,工商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积极履行了大型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完善绿色金融战略体系
绿色金融治理架构不断完善。自2007年将绿色金融定位为全行发展战略以来,工商银行不断完善治理架构,形成了党委战略决策、董事会与绿色金融委员会统筹领导、部门协同分工、分支机构积极创新、全员共同参与的绿色金融推进体系。2021年,为更好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工商银行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董事长担任组长,进一步强化绿色低碳的经营理念,优化资源保障与激励机制,推动各项“双碳”工作高质量完成。强化绿色金融委员会统筹组织职能,完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及重要制度,协调总行绿色金融委员会20多个成员部门共同推进绿色金融相关工作,工作推进和运行机制不断发展成熟。
战略体系逐步夯实。在工商银行“十四五”发展规划中,重点布局绿色金融发展、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践行绿色发展的领先银行”战略目标。仅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就先后印发《中国工商银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建设的意见》,围绕国家“双碳”工作总体部署与工商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绿色金融目标、原则、路线及主要工作措施。印发《关于完善碳市场金融服务业务布局的意见》,描绘碳市场金融服务与碳金融发展蓝图。在完善的战略体系支撑下,绿色金融目标清晰,部门分工明确,为全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构建起强大的合力。
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
明确绿色投融资导向。工商银行制定行业信贷政策并逐年更新,目前已形成16个板块50个行业的投融资政策,全面突出“绿色”导向,实施差异化政策,加大支持与管控力度,将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定位为积极进入类行业,将企业技术、环保、能耗等指标列为对重点行业、客户及项目选择的重要标准。在明确的政策引导下,投向实体经济的绿色融资规模持续领跑同业。按照银保监会口径,2021年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2.4万亿元,稳居同业首位;同期共发行6笔合计130.6亿美元境外绿色债券,并获得香港《财资》杂志“银行及类主权最佳绿色债券”奖项等累计11项国际奖项。
积极响应企业多元化的绿色资金需求。整合各条线与各板块产品体系,形成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为目标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矩阵。基金方面,截至2021年末,工银新材料新能源基金、工银生态环境基金及工银新能源汽车基金规模累计超200亿元,支持相关行业助力经济绿色发展。理财方面,创设业内首只以绿色金融命名的主题产品,促进更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碳金融方面,在绿色金融试验区探索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融资产品,有效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为地方工业低碳转型争取了更大空间。
实现绿色金融业务的稳健经营
构建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体系。高度重视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构筑起“三道防线”:业务部门作为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落实绿色金融业务准入标准;风险管理部门作为第二道防线,独立监控环境风险状况和变化情况;内控、审计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负责对环境与气候风险治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同时,注重发挥金融科技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构建企业环境风险多维度数据库,支持企业环境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呈现,对环境相关风险实现系统自动提示。
开展环境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前瞻性预判风险。工商银行已经形成覆盖政策、灾害和价格三大维度的研究模型和压力测试体系,基于全球领先方法建立转型风险、物理风险传导路径,为我国商业银行环境风险量化和传导机制研究作出积极贡献。工银亚洲作为工商银行在香港的全资机构,不仅是香港首批提交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结果的银行机构,也是工银集团首家完成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分支机构。工银亚洲的积极探索,为全集团在经营层面开展压力测试实践、进一步推动压力测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切实承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绿色发展责任
持续开展绿色金融前瞻性研究。工商银行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研究工作,探索形成研究支持决策、服务业务发展的良性机制,以及集团研究力量协同共进的绿色金融研究体系。例如,跨部门、跨机构共同研发ESG指数,合作推出中证180ESG指数及与该指数相连接的ETF产品,成为研究与业务联动创新的成功实践;研究发布的“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投资)指数,被列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官方成果清单,并在2021年第四届进博会顺利发布更新版指数。主导开发“一带一路”项目环境风险分析工具(CERAT),实现对建筑、交通、工业、电力四大类项目及其碳排放、污染物、水、生物多样性四类风险的测算。
加强信息披露,接受社会监督。自2007年起,工商银行连续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并于2021年8月首次发布半年度ESG专题报告,就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大要素进行高质量的责任信息披露。对标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综合参考《负责任银行原则》(PRB),连续三年编制发布《绿色金融专题(TCFD)报告》。依托良好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实践,牵头开展中英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项目,并在人民银行指导下牵头完成《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编制,为我国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化提供基本框架。
为国际绿色合作发出中国声音。工商银行积极加入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行动机构(UNEP FI)、负责任银行原则(PRB)、TCFD、“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等国际主流可持续金融组织,并在其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主动发起国际原则倡议,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如发起成立“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BRBR),并在该机制下成立绿色金融工作组,在国际舞台积极宣传“一带一路”金融机构的绿色实践成果;2021年,在组织召开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上,推动发布《气候友好银行北京倡议》,成为我国首次主导发布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可持续金融倡议,为未来金融机构促进气候友好、推进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遵循和自律参考。
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形势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全球经济发展面临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党中央统揽全局,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部署绿色产业复苏提速,谋划新的市场机遇,对绿色金融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更高要求。
疫后复苏带来绿色发展新机遇
疫情在短期内对绿色发展构成较多冲击和掣肘,但随着各国经济从疫情中艰难复苏,从中长期来看,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总体格局和趋势没有改变,追求绿色复苏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一是越来越多的国家作出碳中和承诺。2021年,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在疫情环境下召开,近200个国家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就消减煤炭使用、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能源等提出更清晰的目标。二是主要国家坚持绿色复苏方案。2021年11月,中美联合发布气候宣言,提出控温减碳目标和电力脱碳、甲烷减排等合作方向;2022年7月,欧盟公布“Fit for 55”计划,提出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在内的12项低碳发展举措。三是碳中和成为全球投资重要动力。根据IEA(国际能源组织)测算,碳中和领域投资规模将由当前的每年2万亿美元提至2030年的5万亿美元,绿色产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更加需要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绿色金融需要加快向纵深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大助力。一是助力发展和减排的平衡,以精准金融服务实现安全降碳。二是助力整体和局部的协调,引导绿色资源在区域和产业之间实现更有效配置。三是助力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协同,设置稳健有序的发展目标,引导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四是助力政府和市场的结合,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之间搭建绿色金融桥梁。
绿色发展面临全球能源危机的挑战
不可否认,全球绿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乌克兰危机以来,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行,引发全球通胀。2022年6月,美国CPI同比上涨9.1%,创41年新高,欧元区CPI达8.6%,创历史新高。通胀促使美国和欧洲央行纷纷加大加息力度,加快紧缩节奏,给疫后经济复苏进程蒙上阴影。更重要的是,部分国家能源安全陷入困境。可以预见,全球各国能源政策将更加重视维护能源安全,在发展新能源和退出传统能源之间,各国都需要重新找到更加稳健的平衡点。
为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面向未来,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应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目标,保持定力,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坚守底线,为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坚定绿色金融发展方向
深刻的变革更需要坚定的信心,金融机构唯有深刻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方可坚定绿色金融发展的脚步。一是做好清晰明确的规划,探索建立并逐步细化绿色金融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为稳健有序降碳提供指引。二是搭建起协同推进的框架体系,持续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构建上下同欲的绿色金融框架体系,实现内外部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三是持续培育低碳企业文化。以生动多样的形式宣导绿色理念,激励员工养成绿色低碳的办公习惯,将绿色因素更全面地落实到各项业务的体系和流程。
积极把握绿色金融发展机遇
一是适应新需求。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以市场化的方式为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在风险防范方面,积极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风险应对方案。二是赋能新市场。服务好小微企业和乡村市场,将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有机结合起来,以金融力量助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绿色农业、实现低碳惠民;做好结算、清算服务,支持发展碳市场,提升市场活跃度、流动性和碳定价能力;发掘绿色零售市场,引导绿色生活风尚,扩大绿色消费规模。三是创新产品与服务。强化科技与业务的融合,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绿色金融管理系统,同时,为企业提供创新的产品与服务,帮助企业提升绿色发展能力。特别是要创新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简化业务流程,降低准入门槛,改善产品体验,以绿色产品创新助力稳链、延链、补链、强链。
踏准绿色金融推进节奏
一是把握好减碳与发展的关系。增强大局意识,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在先立后破中服务低碳转型。避免“一窝蜂”式的涌入低碳领域和项目,或者“一刀切”式对高碳项目抽贷、断贷。二是对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融资。大力发展转型金融,加大对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交通、低碳建筑的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向低碳领域转型。三是全面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和化解风险的内驱力,是“立”的关键,也是“破”的底气。支持新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扶植碳捕集、碳封存、氢能、绿色生物技术、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题中之义。
加快绿色金融开放步伐
与全球同业共同坚守《巴黎协定》成果,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加强绿色金融的国际协作。一是携手推进“一带一路”绿色、责任投融资,加大绿色金融合作,为发展中国家低碳转型、减少贫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帮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二是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全球治理,为绿色标准协同、气候信息共享、环境风险防范贡献中国智慧,为全球绿色资金的跨境流动拓宽通道。三是深度参与多边合作平台建设,推动绿色金融务实合作与研究交流,助力全球金融业达成绿色发展行业共识。■
(责任编辑 植凤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