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试水个人碳账户 绿色行为可兑换绿色权益

2022-09-13 10:05:34 青岛财经日报 

今年以来,包括平安银行(000001)在内的多家银行纷纷试水个人碳账户。专家表示,银行尝试将个人碳足迹与金融服务挂钩,在促进绿色消费的同时,将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场景。建议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安排,建立个人碳账户全国标准,同时出台措施鼓励银行创新支持碳减排的产品和服务。

积累能量换权益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纷纷试水个人碳账户。“低碳家园”是平安银行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的实践。

“产品的基本模式是,用户的绿色行为可获得绿色能量,进而兑换绿色权益,激励用户践行绿色行为,形成绿色闭环。通俗理解,银行账户当中存的是现金,碳账户中存的则是碳资产。”平安银行战略发展部董事总经理卢乐书向记者介绍。

在绿色能量的积累方面,“低碳家园”中积攒绿色能量的方式主要有三类,即低碳出行、数字金融、在线办理业务,共涉及17种具体行为。比如,步数每天最多可兑换180点能量,骑共享单车每笔可以获得18点能量,新能源充电每笔可获得58点能量。

在权益兑换方面,北京上班族李晗说:“现在攒够16016点能量,可以在河北省丰宁县种一棵山樱桃树。我已经快攒够了。靠自己日常的行为能种出一棵真树还是挺酷的。”

卢乐书表示,区别于互联网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平安银行碳账户运用丰富的零售端金融工具和绿色权益体系来运营。比如,通过单车出行积攒碳减排量和绿色能量,以绿色能量兑换共享单车优惠券,形成绿色流量的闭环。

事实上,除平安银行外,今年以来,建设银行中信银行(601998)、浦发银行(600000)、日照银行等均加快了个人碳账户的探索。在权益奖励方面,除了积分兑换、消费返现等,有银行还尝试根据碳积分将客户进行分级,在授信额度、贷款办理等方面提供差异化的优惠政策等。

可以预期的是,未来随着银行在个人碳账户方面的探索逐渐深入,碳积分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在场景端,我们将继续扩大绿色行为覆盖范围;在权益端,我们会持续丰富公益类、生态保护类等内容;在用户体验端,持续优化平台体验和加强平台运营,增加用户的获得感,与用户一道践行低碳理念。”卢乐书称。

助力银行完善金融服务

专家认为,个人碳账户的设立,无论从社会公众角度还是银行角度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公众而言,设立个人碳账户有助于促进绿色消费。卢乐书介绍,发展消费端绿色金融是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个人碳账户作为一个公益平台,运作逻辑就是通过资源来激励用户践行绿色行为,累积的绿色能量能兑换绿色行为、公益行为的奖励。

对于银行而言,发展个人碳账户有利于其业务发展。“商业银行碳账户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客户管理与绿色权益有机结合,是商业与公益并举的创新尝试。”卢乐书认为,商业银行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自身获客资源的布局调整来引导客户进行绿色消费和践行绿色行为,这是商业和公益的良性结合。

在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看来,接下来相关部门对于银行绿色业务的考核会越来越严谨,银行探索个人碳账户是符合绿色转型方向的。同时,碳账户也能让银行更全面地了解客户生活、消费、出行等各方面的行为习惯,从而开拓新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碳账户标准有待统一

当前,银行主要是基于自身优势布局个人碳账户。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认为,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碳账户标准,统筹各方力量设立居民碳账户。同时,增加碳积分可兑换的范围,让个人碳账户既“叫好”,也“叫座”。

卢乐书表示,业内期待各方合力打造居民碳账户。当前,各类主体都在利用各自优势布局碳账户。头部互联网公司具备场景和用户优势,能够快速将场景铺开;商业银行则运用丰富的零售端金融工具和个人信用体系将碳的类货币属性做深。

卢乐书建议,政策端可加大对绿色零售端的支持引导力度,适当扩大绿色零售业务认定口径,引导金融机构资源向绿色零售倾斜,进而引导个人用户践行低碳理念。行业标准方面,尽快制定统一的个人碳减排量核算标准和绿色零售数据的认定依据。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服务合伙人、ESG管理办公室主任李菁也认为,可考虑通过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碳核算体系,量化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同时,碳账户的有效管理离不开碳信息收集与核算,还应培育发展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通过开展碳信息鉴证类业务,进一步规范碳账户管理,增强绿色行为可信度。

此外,董希淼表示,在数据采集方面,银行应加大对个人消费、企业经营等行为数据的保护,同时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碳账户数据互通机制,形成数据互补、场景整合。在数据应用方面,银行应纳入用户衣食住行用等多种场景,增加碳积分的使用范围,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向全社会普及碳账户的作用和权益。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