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不佳,美元指数小幅回落,人民币等非美货币迎来反弹。
10月26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7.1638元,较上一交易日上调30个基点,但仍然位于近十年低位附近。
10月25日,美国公布的房价指数、里奇蒙德联储制造业指数和谘商会消费者信心指数均不及预期。数据公布之后,美元指数大幅下跌逾100点,至111关口下方,现货黄金短线拉升逾20美元,美股三大股指强势上扬,比特币则重返2万美元大关。
美元26日的回落,是数月以来持续强势的一个插曲。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美元指数上涨15.63%,日元兑美元下跌28.79%,英镑兑美元下跌15.26%,人民币兑美元下跌14.54%,欧元兑美元下跌12.40%。人民币和其他非美货币遇到的贬值压力,主要不是各自国内因素所致,而是来自外部美元走强的冲击。
10月24日,离岸人民币、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双跌破7.30,均创下2008年2月以来新低。10月25日,人民银行、外汇局出手,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该举措有利于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缓和现汇市场人民币贬值压力。
针对人民币汇率8月以来出现的新一轮快速贬值,市场投资者虽然能够冷静对待,但也不乏担忧。招商证券(600999)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从横向看,相对于其他非美货币,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并不大,而且衡量有效汇率的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仍然保持稳定。从纵向来看,美元指数上次到达114的高点是在21年前的2001年,日本央行上次抛储干预日元是在24年前的1998年,美元兑日元汇率上一次贬值到151.9是在1990年,英镑兑美元上次接近平价是在33年前的1985年。这说明当前各国货币面临的外部冲击都是多年不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也在常理之中,应该客观看待。
另外,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较今年初基本持平,且从长周期来看仍在高位区间,表明人民币汇率仍然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指数,比参考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更能反映一国商品和服务的综合竞争力,也更能发挥汇率调节进出口、投资及国际收支的作用。
具体数据来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0月21日公布的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101.60,按周跌0.23;BIS货币篮子人民币汇率指数报107.06,按周涨0.02;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8.36,按周跌0.04。
灵活汇率利于增强货币政策自主性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22年9月通胀数据显示,PPI和核心CPI双降,这决定国内货币政策仍需要保持宽松立场。我国货币政策与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之间的分化仍未收敛,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仍存。不过,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汇率的灵活性增加有利于发挥汇率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振器作用,增强货币政策自主性。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民币汇率政策也要服务于国内货币政策目标。当前,中美经济和政策周期的不同步导致中美的利率走势分化,带来阶段性的国际资本外流和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这种情况下,保汇率还是保利率被放上了讨论桌。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汇率政策应从属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配合宽松货币政策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和通货紧缩压力。通过提升汇率弹性并配合逆周期宏观审慎措施,缓解汇率贬值和国际资本外流压力,共同维护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汇率政策也应以我为主,以维护货币政策有效性为目标。
一位资深人民币汇率观察人士向记者指出,央行并没有表态汇率一定要守住哪个点位,实际上是希望汇率能够发挥自我调节作用,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在目前的情况下,内部均衡的重要性和外部性要远高于外部均衡,即汇率在发挥宏观调节上的重要性要高于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事实上,发挥人民币汇率的宏观调节作用是央行一直以来的态度。早在今年4月,美联储刚刚启动加息之际,央行有关负责人就在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表示,人民银行将坚持以我为主,主要根据国内经济形势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
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在9月2日的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也表示,汇率市场化改革,要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加强预期管理,发挥汇率的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的功能。
央行在9月29日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也明确提到,要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稳定市场预期。
正如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在《新征程上的汇率市场化改革》一文中所提,作为大型开放经济体,中国货币政策坚持对内优先,即主要基于国内增长、就业、物价稳定,而非他国货币政策或资本流动状况考虑本国货币政策的松紧。然而,开放经济存在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不可兼得的“三元悖论”。近年来,中国正是在保持汇率政策灵活的基础上,保障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汇率政策工具箱仍然充足
今年以来,央行主要采取了发行离岸央票、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手段调控人民币汇率。另外,市场也一直在猜测逆周期因子可能已经重启。不过,央行的汇率政策工具箱远不止于此。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向记者指出,若后期汇市波动风险增加,监管层还可能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应对:加大在香港市场的央票发行规模,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遏制离岸人民币贬值势头;调低企业境外放款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控制资本流出;正式宣布重启逆周期因子。另外,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也还有一定下调空间。
谢亚轩对记者表示,如果人民币汇率短期出现异常波动,动用外汇储备干预也应成为备选政策工具。目前为止,中国人民银行仍然是以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等宏观审慎手段来应对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并未持续在外汇市场上进行直接干预,但此工具仍应是政策选项。
另外,央行还可以积极运用宏观审慎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等措施。回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日元遇到严重的贬值压力时,人民币汇率同样遭遇1994年汇率市场化改革后的严峻挑战,当时能够战胜危机有两大“法宝”:一是依靠承诺不竞争性贬值以稳定预期,二是依靠严格的“结售汇大检查”以防范资本外逃。
9月29日,外汇局在《202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指出,针对下半年的国际收支形势,要完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同时建立健全实质真实、方式多元、尽职免责、安全高效的真实性管理机制,严厉打击外汇领域违法违规活动,维护市场良好秩序。
十一假期前后,外汇局先后发布两则外汇违规案例的通报,涉及20起企业和个人虚假、欺骗性外汇交易案例,均为违规办理跨境资金流出业务。外汇局表示,要继续加强外汇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虚假、欺骗性外汇交易,维护外汇市场健康良性秩序。
另外,央行的公开表态也是调控汇率的手段之一。10月11日,人民银行在《深入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一文中指出,人民币的趋势是明确的,人民币资产是安全的,未来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会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合中国国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经受住了多轮外部冲击的考验,人民银行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能够有效管理市场预期,为汇率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贸易顺差是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的坚实基础
人民银行在《深入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一文中还指出,近期我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在全球高通胀的背景下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贸易顺差持续保持高位,今年前8个月贸易差额5605亿美元,同比增长57%。随着宏观政策效应显现,经济基本盘将更加扎实,这是汇率平稳运行最大的基本盘。
10月24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31.11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9.9%。其中,出口17.67万亿元,增长13.8%;进口13.44万亿元,增长5.2%;贸易顺差4.23万亿元,扩大53.7%。按美元计价,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4.75万亿美元,增长8.7%。其中,出口2.7万亿美元,增长12.5%;进口2.05万亿美元,增长4.1%;贸易顺差6451.5亿美元,扩大51.6%。
10月25日,人民银行党委、外汇局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素条件较为充足,有效需求的恢复势头日益明显,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贸易顺差有望保持高位,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具有坚实基础。
同日,银保监会也在党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当前,金融风险整体收敛、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人民币长期走强的趋势不会改变,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巨额的对外投资净资产,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王青也对记者表示,受人民币贬值、中美利差倒挂等因素驱动,债市出现一定程度的资本外流,但整体规模可控,且被巨额贸易顺差对冲,不会改变我国国际收支较大规模顺差局面。另外,尽管短期资本净流出增加,但经常账户、直接投资等基础性国际收支顺差规模较大,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有效支撑。
展望未来,我国经常项目仍将保持较高顺差规模,直接投资有望延续顺差格局,证券投资项目下的资本外流将受到有效控制,人民币贬值预期难以有效聚集,当前衡量汇市强弱的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