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6日晚间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
谈及下一步政策思路,《报告》表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政策重心转向防风险
国金证券指出,报告中,货币政策“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基调表述不变,但不再提及“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提振信心”等;政策重心明显向防风险倾斜,除需求侧变化带来的通胀潜在风险,还有房地产领域风险。
该机构进一步表示,防风险下,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空间有限,货币流动性环境最宽松的阶段或已经过去。“准财政”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的关键,政策性开发性贷款和金融工具或进一步扩张。
东吴证券也表示,8月央行主动降低政策利率10bp,未来货币政策维持稳健宽松,增量空间有限。
招商证券认为,相比之前,此次报告透露出明年货币政策将向中性回归的信号,“稳就业、防风险与控通胀”将成为新的政策目标,结构性功能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降准仍存在一定可能
报告指出,我国有效需求恢复的势头日益明显;要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据Wind数据,本月央行预计逆回购和MLF到期量近2万亿,将带来一定的流动性缺口。
中信证券认为,11月资金面偏紧和MLF缩量续作可能与央行的通胀担忧存在关系。但当下经济仍低于潜在增长水平,短期通胀压力不大,货币政策需要对实际经济保持支持并缓解资金过于紧张的局面,降准仍有必要。另外,央行提到保交楼专项借款可适当加大力度,或通过PSL的方式提供资金。
广发证券认为,接下来降准降息仍可期,时间窗口可能在12月或明年初。除了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补充流动性缺口,在10月经济数据边际放缓的背景下,后续降准降息仍然是可选项。关注11月金融数据和经济数据走向,受局部疫情拖累,如11月金融数据和经济数据延续10月的状况,降准预期可能再度明显升温。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则强调,央行此举意味着,短期在内外兼顾的要求下,货币政策将主要通过结构性工具定向发力,其中包括下调5年期LPR报价、加大对房地产的定向支持力度等,而着眼于稳汇市、以及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年底前实施降息、降准的可能性较小。
汇率市场化决定仍是主基调
今年以来,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市场预期总体平稳。《报告》指出,下一阶段,人民币汇率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具有坚实基础,有基本面和政策面两大支撑因素。
《报告》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坚决平抑汇率大起大落,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金公司认为,本次报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态度更为积极,从“稳慎推进”调整为“有序推进”,并新提出“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前不久,中国工商银行11月上旬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正式启动人民币清算行服务,目前全球已经有30多个国家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向前看,该机构预计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步伐可能将有所加快。
国联证券认为,在央行看来,人民币汇率弹性有所增强,央行降低干预力度,伴随着美元指数可能见顶回落,人民币汇率压力最大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
兴业研究表示,11月,随着人民币相对美元锚进入低估区间,在美元指数回调、A股资金流入、国内防疫措施优化之际,人民币相对美元开启升值反弹波段。展望2023年,本轮美元兑人民币趋势上行尚未见顶,但随着人民币相对美元指数均衡乃至进入低估区域,行情流畅度下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