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金融街论坛|助力新市民幸福生活,银行、保险怎么做?大咖们这样说……

2022-11-23 09:22:57 北京商报网  宋亦桐

  目前,我国约有3亿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成为新市民,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已成为金融机构新的“课题”。11月22日,在2022年金融街(000402)论坛“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奋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主题论坛上,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表示,新市民金融需求呈现很大差异,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细分客户、细分市场,提升服务精准性。多位银行保险机构等与会嘉宾也就如何精准把握新市民需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等议题一一做出了分析展望。与会嘉宾认为,应进一步对接各个层面的新市民主体需求,有针对性加大金融创新和资金倾斜,做好分层分类经营,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尝试开发“新市民综合保障保险”,让新市民群体获得尽可能全面的保险保障服务。

  细分市场提升新市民服务精准性

  2022年3月,银保监会、央行《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印发后,各地细化了具体落地措施,金融机构积极推出专属产品,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要看到金融服务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

  “新市民群体的广泛性、差异性决定了金融服务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精准性,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肖远企指出,要善于创造新市民金融需求。一些新市民对金融产品了解不多,甚至比较陌生。金融部门要多加宣传,增加供给,丰富品种,提供多样化选择。通过供给创造需求,为新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同时,增加金融供给也能发挥“良币驱逐劣币”效应,使不规范甚至具有欺骗性质的“伪金融产品”越来越少,直至退出市场。

  对于如何精准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肖远企认为,新市民金融需求呈现很大差异。城市创业人员、新就业白领和快递服务、建筑工人、家政安保等人群的金融需求不尽相同,同一群体在不同城市的需求也很不一样。

  “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细分客户、细分市场,提升服务精准性。” 肖远企强调称,新市民流动性强,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账户开立、工资发放以及征信查询等标准化基础金融服务,确保在不同城市之间的一致性、均等性和互认性。同时还要提供特色化金融产品,例如,针对创业人员的担保贷款、针对快递和建筑工人等灵活就业人员的各种保险产品等,这些都需要有足够个性化的设计和安排。

  熨平周期波动对新市民带来的影响

  “新市民”是原籍不在当地,因工作或上学等各种原因来到一个城市的各种群体的集合统称,三分之二以上是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和收入受经济周期、所从事工作性质、甚至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可能存在更大波动和弹性。例如,在经济上行时,就业容易,收入也较多;经济下行时,就业困难,收入会下降。又如,在北方建筑行业冬天有很长时间不能施工,建筑工人就可能暂时性不能就业,收入会下降,甚至暂时没有新的收入。

  对此,肖远企认为,金融机构可以发挥优势,帮助新市民做好财务规划和财富管理。特别是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平滑这种波动对其个人和家庭金融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金融产品在波动曲线的不同时点上最好能灵活调整,与新市民就业和收入弹性较大这一特点相匹配相适应,要努力避免因财务接续可能中断和财务脆弱而使金融健康遭受损害。另外,金融部门也要帮助新市民做好金融健康管理,避免过度负债过度杠杆,拒绝高息诱惑高息陷阱。”肖远企如是说道。

  作为金融行业的主体,银行、保险机构在扶持新市民的过程中也应率先发力。正如农业银行副行长张毅所言,助力新市民融入城镇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金融、民政、教育、医疗等行业齐心协力,共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做好前瞻性统筹协调和规划。

  北京银行(601169)董事长霍学文表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践行金融为民、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良性善治的金融可以成为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动能,为新市民谋求新发展的根本诉求提供助力和保障。

  加大金融创新和资金倾斜力度

  受限于资产不足或是就业方式灵活度不足等多重因素,新市民并不属于传统金融机构眼中的“优质客群”,但对于金融机构来讲,不能把服务好新市民看作一种负担。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有多家银行针对新市民中人数较多的毕业大学生、创业人员、农民工和快递员作为重点服务群体率先发力,从信用卡、支付结算、资金需求等多方面进行政策支持。多家保险公司通过设置新市民服务窗口,配备经验丰富、业务娴熟的服务专员,提升基础保险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为新市民提供“一揽子”“一站式”高质量保险服务。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挖掘新市民金融业务一方面能够为银行拓展新客群,对银行信用卡开发新产品与新功能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将新市民信用卡业务与贷款、理财等各类需求连接起来,为丰富银行生态打下优良根基。

  对于下一步在新市民金融服务方面的规划,霍学文提到,北京银行将进一步对接各个层面的新市民主体需求,有针对性加大金融创新和资金倾斜。以“全生命周期”延展新市民金融服务“宽度”,围绕新市民不同阶段金融服务需求,构建全生命周期、普惠型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

  张毅指出,应做好分层分类经营。对于超大、特大及大城市,重点关注互联网、建筑业、制造业等领域,聚焦就业创业、租赁住房等金融服务;对于中小城市,侧重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紧扣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等金融需求,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祁祥建议,保险公司可以尝试开发“新市民综合保障保险”,涵盖家财险、人身意外险、第三者责任险等险种,由新市民自己组合搭配,以获得尽可能全面的保险保障服务。

  “3亿左右的新市民群体是消费金融重要服务对象。”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应充分应用金融科技理念和手段,通过获取多方数据和信息等方式对新市民进行精准画像,创新对新市民的信用评价方式,针对新市民就业、创业、消费等不同阶段的需求,推出期限灵活、额度和费率适中的产品。

(责任编辑:王晓雨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