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全球资管高峰论坛开幕,中外机构云集热议资管新趋势

2022-11-29 20:11:35 第一财经日报 

备受业界关注的一大资管盛会在上海召开。11月29日,由第一财经、中国银行(601988)联合主办的“2022上海全球资产管理高峰论坛”正式举行,此次峰会为期两天,主题词为“开放多元 共赢致远”。

随着过渡期结束,2022年正式迈入资管元年。历经四年多,资管行业各项改革目标取得积极进展,行业生态不断完善,在实现自身“洁净起步、轻装上阵”的同时,也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助力普惠小微、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双碳目标等贡献了力量。

如今,在全球经济复苏迷雾重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居民财富管理需求逐步增长的背景下,资管行业迎来更多挑战与机遇。本届峰会设置了11场主旨演讲以及12个垂直圆桌,涵盖资管业高质量发展、金融对外开放、养老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公募REITs发展、慈善资产投资等多个热门议题,并邀请了来自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全球知名资管机构、本土龙头资管机构、金融基础设施等多位境内外人士,共同探讨资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为峰会作开幕致辞,称上海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水平。加快建设重要功能性平台,探索在资管数据跨境流动、资金跨境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资管行业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国泰君安(601211)董事长贺青、上海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解冬、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局长王俊寿、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孙念瑞、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秘书长黄丽萍、中国信托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蔡概还等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

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幅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完全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同时,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形成涵盖股票、债券、衍生品及外汇市场的多渠道、多层次开放格局。

开放程度高是上海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先天优势。作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标兵”,上海已成为外资资管机构进入中国的首选地。当前,上海拥有各类持牌资管机构近200家,包括国内全部3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4家合资银行理财公司,全国38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中有32家在上海发展。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持续推进。债券通、南向通开通,沪伦通扩容至中欧通,沪深港通投资标的范围稳步扩大,中日ETF、境内与香港ETF互通,86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参与了上海QFLP的试点,59家参与了QDLP试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吴清在论坛上总结称。

转视当下,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并提出了“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等具体要求,进一步充实了开放发展的内涵,也为资管行业的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吴清表示,下一步,上海将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水平。一方面,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快建设重要功能性平台,探索在资管数据跨境流动、资金跨境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资管行业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另一方面,积极营造宜居宜业的营商环境,更大力度吸引海内外各类资管机构及专业子公司能够在上海落户,集聚更多的高端资管人才。

王俊寿提及,上海是中外资理财公司的重要战略制高点,希望中资理财公司能够深耕本土客户,外资理财公司能够学会“用筷子吃好西餐”,更好地本土化和专业化,中外合资公司要实现“1+1〉2”,体现中西合璧效果,促进各参与者良性竞争、有机互动、相互赋能,立足自身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寻找属于自己的蓝海空间,监管部门也会为大家的发展保驾护航。

来自银行业协会、上市公司协会、基金业协会、信托业协会的多位参会嘉宾也分享了开放下的银行业、上市公司、基金业和信托业的发展新动态。刘峰提出,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理财子公司应使全球化资产配置成为趋势,通过海外多元化的资产配置,达到地域性的多元化和资产类别的多元化,帮助投资者在经济下行周期保证投资收益及资产保值增值。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助推对外合作,本届峰会特别设立了“国际化专场·欧洲峰会”,为中欧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建言献策。自2020年起,中国已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中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发展、中欧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以及深度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中欧战略的落地。

此次国际化专场邀请了中欧资产管理行业的领军人物围绕全球资本新趋势下的中欧金融市场合作前景、人民币资产配置对全球资管行业的影响以及未来中国金融高质量开放与上海全球资管中心打造等话题进行探讨,谋求世界新形势下的中欧资管市场合作。

强调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资管机构逐步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质。2018年资管新规的发布,被视为资管行业迈向健康发展的“加速器”,促使资管行业正本清源,推动金融行业转型发展。

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资管行业作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的重要资金来源,更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通过积极的资产配置,引导长期资金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不断创新产品,提高支持实体经济效能。这就对资管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资管机构要不断提升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的匹配性。”刘金在会上称,建议各机构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合力构建高质量资管发展体系。要完善资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专业投研能力,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升业务发展的普惠性。

与此同时,助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刘金表示,资管机构需主动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展业务布局,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战略性、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倾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另外,要牢牢守住风险防控底线,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资管机构需强化底线思维、忧患意识,辩证看待风险防控和业务发展的关系,把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刘金称。

在具体支持领域上,“专精特新”企业、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是重点支持对象。因而本次峰会也围绕绿色金融、ESG投资等话题设置了圆桌论坛,多位嘉宾分享了精彩观点。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1.26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对全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黄丽萍称,目前,我国绿色投资力量日益壮大。基金行业绿色金融体系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投资者践行绿色投资理念进一步提升,一大批公私募基金管理人积极纳入绿色投资战略,加强投研管理,发行各类主被动绿色主题产品。她同时表示,要进一步明确绿色投资覆盖范围,鼓励为大量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升级提供资本支持,促进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具有显著碳减排效果的领域,减少不合理绿色标准带来的投资扭曲。

挖掘养老金融新机遇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养老金融被视为资管行业的一大机遇。近来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银保监会、证监会和相关部门同步出台了相关办法,个人养老金迎来了新的政策红利期和战略机遇期。业内的共识在于,这将是资管机构未来发展和挖掘蓝海的重要机会。

贺青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老龄化呈加速态势,但养老金积累尚显不足,养老第三支柱发展空间广阔,加快我国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兼具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仍然存在一、二、三支柱之间缺乏统一的账户体系,税收优惠力度不够,养老金融产品不足以及城乡居民投保意愿不强和证券行业在其中参与不充分等系列问题。”

对资本市场而言,养老金入市也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向好,同时资本市场可以通过自身的制度安排和体系建设反哺养老金融发展,包括为养老金提供多元化的投资产品,满足受益群体财富的保值增值;为养老金提供增量资金,以维持基本养老金可持续发展。

同时,养老金融对全球资管中心建设意义重大。“在支持养老金融政策方面,上海具有先行先试的诸多优势。”贺青称,建议上海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达、政策先行先试和财税综合实力强劲的优势,在打造全球资管中心的进程中,加快对养老金融的布局和创新扶持。

两大重磅发布仪式举行

除了探讨多个议题外,开幕日当天,还举行了两大重要发布仪式。首先是,“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上海国际活动周”正式启幕,本次国际活动周以“前沿、科技、开放”为主题,活动周期为11月29日至12月7日,由上海资产管理协会举办,中国银行为特别支持单位,第一财经等为特约媒体。

其次是,发布最新出炉的2022版《海外资管机构赴上海投资指南》,为有意来上海开展业务的海外资管机构提供政策指引和实务指导。相比去年,2022版指南有四方面更新,分别是上海对外开放政策的更新、公募和私募监管制度更新、上海金融机构发展数据更新、上海资管业务数据更新。

据悉,2022版指南仍延续此前宗旨,以优化外商便利化进程和促进本土化融合为原则,覆盖地理区位、行业概述、政策法规、申请审批等多个种类,并结合行业实践和行业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指南是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上海证监局的指导下,由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牵头编撰。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