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全球资管高峰论坛收官,探索养老、绿色金融、财富管理新趋势

2022-12-01 14:09:04 第一财经日报 

11月30日,由第一财经、中国银行(601988)联合主办的“2022上海全球资产管理高峰论坛”顺利收官,该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正式举行,此次峰会为期两天,主题词为“开放多元 共赢致远”。

论坛进入第二日,来自国内各大资管机构的专业人士共话中国资管新趋势,聚焦多个热点话题:高质量发展中的财富管理新机遇、养老金融如何“老有所依”、探索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扩容扩募下的公募REITs新机遇等话题、全球视野下慈善资产管理的中国实践等。

高质量发展中的财富管理新机遇

财富管理行业迎来2.0阶段。一方面,中国居民财富不断积累,投资需求日益旺盛,财富发生了从住房资产到金融资产转移的重大变化,这都给财富行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资管新规落地后,全市场无风险收益率下行,行业自身的转型也迫在眉睫。

随着全面净值化转型,刚兑会打破,近期债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关注。国泰君安(601211)资管公司固定收益首席投资官丁杰能表示,固定收益产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波动,“破净”不断出现,给财富管理带来了不小挑战。“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是除了存款外最大的一块财富管理市场,客户需求巨大。把客户的需求维护好,对财富管理端至关重要。”

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谷媛媛表示,目前财富管理行业迎来的机遇包括——理财需求规模化,产品选择多元化,养老投资体系化,居民理财机构化。

2016年,整个资管行业规模为104万亿,2021年已经快速发展到132万亿,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第二大的财富管理市场。单就公募基金行业来看,规模从2016年9.2万亿,发展到去年底的25.6万亿,今年突破了27万亿,规模也给投资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

除了财富规模的较快增长,几个重要的结构性变化值得关注。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中心总经理王亚表示,居民财富需求的结构在发生变化,特别是高净值客户人群。从客户简单的财富保值增值,现在扩展到财富的传承、财富的结构化安排,包括个人财富与家庭财富、企业财富之间的结构化安排,境内境外财富的结构化安排;更多的年轻客户,即更多“new money”(新钱) 正在进入市场,不同年代客群的教育背景、经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财富管理机构提出挑战。

对于券商渠道端而言,国泰君安零售客户部总经理王新宇表示,如果说财富管理1.0以投顾驱动,那么目前行业正转向以科技赋能为标志的财富管理2.0,“开放证券”的理念被提出,各方需要共建、共享、共治的数字化财富管理生态。

王新宇称,财富管理转型已经成为业内共识。目前主要的特点包括:客户——对客户进行细分,成立若干客户部门,围绕机构客户、企业客户、零售客户凝聚各种牌照资源,以客户为中心进行服务;呈现产品的特点——产品的专业化和服务的差异化,成为财富管理转型的趋势;队伍建设——行业越发重视投资顾问能力的建设;渠道——线上渠道智能化,线下差异化,成为一个主流趋势。

养老金融如何“老有所依”

养老金融也将是未来资管行业的重要机遇。经历了多年的筹备,个人养老金制度终于进入实质性推动落地阶段。在这背后,一场机构竞赛也就此拉开。

由于个人养老金投资的参与流程包括:开户、缴费、投资、领取,开户的第一步则是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必争之地,同时养老储蓄的发行机构也是商业银行;养老理财则是银行系理财子公司(下称“理财子”)的阵地;公募基金则瞄准了TDF(目标日期基金)和TRF(目标风险基金)两类,主要运作形式是FOF(基金中的基金)。

中银理财董事长刘东海表示,针对养老金业务特点,为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养老需求,需要重点加强产品设计、投资运作和风险管理。目前个人养老理财主要通过首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23家商业银行销售,“为了提升客户投资的便利性,需要积极拓展有业务资格的全部23家银行,完成代销银行和理财行业的系统对接,帮助客户实现一键介入。”

借鉴西方的实践,在养老金投资方面,公募基金扮演了主要角色。从发达市场经验来看,截至2021年末,美国养老第三支柱占美国总体养老金市场比例超60%。其中投资于公募基金的比例超过一半,高达52%。

汇添富基金副总经理娄焱表示,基金行业参与养老金始于2011年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对于全国社保、基本养老、年金业务,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已超4万亿,占全国总体养老金投资管理一半以上。基金公司在产品体系的布局、团队建设、管理能力建设、系统建设和投资者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养老金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非常考验基金公司全方位的资产配置能力,也对基金经理提出了高要求。证监会暂行办法要求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建立长周期的考核机制,无论是个人养老金的投资、业绩、个人绩效的考核周期都不能短于五年,不进行短期的收益和排名,娄焱认为这对于个人养老金的长期投资以及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的稳定操作,都具有特别好的引导作用。

探索绿色金融新实践

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将是未来中长期的重要趋势之一。2021年,中国“30?60”承诺开启了极具挑战性的绿色转型之路,转型既意味着挑战,更意味着众多投资机遇。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称,绿色金融发展到今天,挑战在于标准不统一、数据缺失、定价困难等问题。她提及,“今年8月,国家主管部门推出了针对碳排放在整个统计考核的指导意见,将会在区域层面、行业层面、产品层面,逐步建立相应的碳排放数据体系,这对于我们未来解决绿色金融碳相关基础数据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标准方面,国家有一些统一的标准,包括环境、碳排放、绿色目录等核算体系,希望在各个地方、行业探索大框架下的细则,真正探索适合不同场景和领域的绿色资产的识别、绿色定价的标准。”

金融机构目前也在探索更多绿色产品。兴银理财总裁汪圣明表示,兴银理财总体的理财战略是“8+3”,八大核心产品,三大特色产品,其中之一就是ESG产品。该机构的绿色金融和ESG产品规模超过900亿元。

汪圣明也表示,目前绿色投资有很多投资策略,例如:负面清单管理。运用公司的数据和外部的数据,在事前尽可能筛选出漂绿、洗绿项目,这是ESG的风险底线问题;筛选出绿成分比较重的项目,这有利于机构规避洗绿、漂绿的风险;用量化的方法,对特定的行业、有方法论支持的项目做量化的甄别和筛选。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企业主动求变,寻求绿色低碳发展,这也引领着相关的投融资行为。春华资本创始合伙人汪洋称,过去五年中,春华资本累计在绿色概念不同赛道内总共布局的股权投资约100亿元人民币。

他举例称,2021年10月,春华资本超6亿美元战略投资绿色科技公司远景科技集团旗下两家企业,这是目前碳中和投资领域金额最高的一笔投资,这笔长期战略融资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的全球化、科技研发,以及旗下风电、储能、电池等业务的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企业、金融部门、资本合力推动,将是有效的实现路径。

扩容扩募下的公募REITs新机遇

公募REITs在过去两年受到资管市场更大的关注。也为公募基金参与另类资产开辟了一个新战场和领域。

中国REITs联盟执行会长王刚提及,沪深交易所一共批了24只REITs,审批的发行规模是776亿,已上市的有22只,截至29日的市值为828亿。“因为REITs强分红,二级市场平均溢价是10.13%。迄今为止,因为REITs要满一年才能扩募,现在宣布扩募的一共有5只,规模达到62亿元。”

扩容扩募下的公募REITs将迎来新机遇,而扩容主要是三点——扩新的类别;扩只数;市场规模做大,现在是800多亿的市值未来将向几千亿的规模迈进。

目前,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成为亮点。今年8月,首批三个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募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试点项目正式公开发售,市场扩容再进一步,底层资产分别位于深圳、厦门和北京,处在城市中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就业集中区域,租户稳定,出租率均长期处在90%以上的水平。

上海临港金融发展部总监周广宇表示,中国房企过去传统依赖于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发展模式,行业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带来了负债率的不断攀升,行业风险集聚。基础设施REITs能够引入权益基金,有效降低房地产企业最大的问题。

此外,对于房企来说,现在目前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发展规模从原先的重开发逐步转型为重运营,转型关键在于变革投融资的机制。通过发行基础设施REITs提高资产盘活的效率,为房企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有助于房企打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国泰君安资管总裁陶耿表示,2020年4月30日,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了REITs试点的规则后,金融市场REITs业务在过去两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预计明年REITs将达到60只,三年左右将达100只。即使是REITs发展多年的美国,上市的REITs个数也就在200只以下,可见国内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22家上市REITs项目中,国泰君安资管做了3单,我们看好这个行业,未来将全力投入。”

“REITs对于公募基金公司拓宽自身的业务领域是非常有价值资产类别。公募REITs机遇与挑战并存。”中银基金党委委员、中银资管总经理宁瑞洁表示,“为了拥抱REITs时代,内部从组织架构、专业队伍搭建、产品准备、系统运营等一整套体系都在做相应的准备,并积极准备的包括产权类、特许经营权类REITs。

生命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晶认为,保险机构可以更深入参与Pre REITs领域,参与公募REITs潜在资产的培育。通过长期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积累的经验,以原始权益人参与公募REITs的发行中,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投资收益和资金使用效率。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