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并不意味着牺牲经济增长,朱民、刘世锦、张晓燕谈中国引领绿色发展新范式

2022-12-13 19:47:16 第一财经日报 

12月12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世界银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共同召开“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途径”高级研讨会,并发布重磅报告《拥抱绿色发展新范式——中国碳中和政策框架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报告》认为,碳中和目标是对工业革命后建立的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意味着发展范式的深刻转变。

《报告》指出,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全球范围内,中国有望从过去40年传统发展范式的学习者和追赶者,成为新发展范式的并跑者和领跑者。未来40年,中国将凭借明确的战略方向、强劲的储蓄投资、已有的科技能力等优势,有潜力引领全球转向绿色发展新范式,主导这一极具吸引力的可持续增长趋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等中外专家,共同探讨了碳中和对发展范式转变、对经济主要部门和系统的影响,分析了中国碳中和转型中面临的挑战、机遇和优势等热点问题。

朱民:“碳中和”政策有五大原则

碳中和不是一个简单的外部性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化石能源替代和技术进步问题,而是一个发展范式的深刻转变问题。

《报告》认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福祉。需要重新审视基本的价值理论并重构经济学效用函数,超越狭隘的GDP目标,以反映“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此外,新的发展内容必须反映对价值的最新理解。这就要求转变生产和消费系统,最终重塑整个经济体系。与此同时,新的发展范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类活动置于大自然的边界之内,考虑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生产要素之间的平衡和互相作用,并认识到这四类资本本身也作为产出对人类福祉具有直接贡献。最后,必须考虑发展模式的全球普适性。

朱民在会上介绍了“碳中和”政策五大原则的研究成果。

朱民称,一是必须要利用范式转型的广泛概念;二是必须利用中国的“1+N”的政策,要使“1+N”的政策真正奏效,执行起来;三是必须要了解政府发挥的作用,提升政府在提供指引、激励机制方面发挥的作用;四是必须要让市场发挥重要作用;五是要进行协调合作,来达成一种平衡,这是管理“碳中和”进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朱民表示,“碳中和”从本质上来讲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个公共产品,它并不是市场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一个新的目标、新的公共产品。在提供这个公共产品方面,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需要形成政策框架,提供明确的目标,给市场提供透明度。”

朱民认为,政府要把所有的政策工具结合起来使用,包括补贴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以支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因此,公共部门、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各个行业、各个区域有很大的多样性。因此,协作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一个详细的政策去了解不同的流程,在不同的阶段了解不同的利益,提供不同的框架,以及不同的激励措施。同时,推动总体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使整个体系平滑推进。”朱民强调。

《报告》提出,确保安全、协调和平衡的转型。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与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先立后破,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有序降碳。

张晓燕:推动绿色金融有两大关键政策重点

为了实现碳中和,《报告》认为应在核算体系、金融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以及碳中和的管理体制上构建全方位的支撑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碳核算体系;二是构建世界领先的零碳金融体系;三是构建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加强碳中和转型的管理机制,建立协调平衡制度。

在零碳金融体系方面,《报告》提到,构建领先的零碳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包括扩大财政对零碳金融的支持规模,丰富支持工具,明确碳中和下财政和金融协调的长期路径。实行同碳中和目标一致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同时,构建领先的监管和披露管理机制。突破性构建“新巴塞尔零碳资本管理原则”(BIS-ESG)的监管框架,探讨符合中国实践的零碳金融信息披露框架;另外,完善绿色技术投融资创新体制,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构建复合性零碳金融市场生态。

谈及中国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的政策重点时,张晓燕认为,一个重点是界定标准,设定信息披露的监管框架、碳核算框架;另一个重点则是进一步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

“绿色金融现在还缺乏一个一致性的定义。比如,包括标的资产的类型以及相关的披露要求,这使得资本市场不能够很有效的支持绿色金融,并有可能带来‘漂绿’。”张晓燕称,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第一个重点就是考虑进一步加强披露要求,要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验证和审验。

此外,张晓燕认为,应进一步加强监管机构间的协调,包括央行、部委等之间的协调。“整个市场的参与及共同努力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目前绿色金融的市场仍然比较割裂,碳的衍生工具的产生是需要各个市场间进行协调的。”张晓燕希望监管机构能够进一步加强协调,设计相关的监管标准。

刘世锦:确保经济增长和减碳的根本出路是绿色技术创新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如何处理经济增长和减碳的关系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

《报告》分析了中国碳中和转型中面临的挑战、机遇和优势,认为未来40年,中国必须对巨大的经济存量和增量进行绿色转型,并需实现协调和平衡的转型,任务艰巨。但碳中和更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机遇,碳中和并不意味着牺牲经济增长。相反,它可以在许多方面促进增长,尤其是在就业、效率提升和经济转型升级等重要方面。

研讨会上,刘世锦认为,中国一方面仍然要增长,当前中国人均GDP是1万美元,中国确定的目标是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最少是3万~4万美元。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均碳排放已经超过了全球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了欧盟一线国家的水平,所以排碳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对此,刘世锦认为,根本的出路是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一方面使减碳的效率更高,另一方面,绿色技术发展的另外一个方向是使成本大幅降低。

刘世锦表示,中国的能源转型,首先是增量部分推广新技术,进行技术替代;然后是存量部分逐步进行新的绿色技术替代。技术创新之后,使碳排放的总量和强度同时下降。不过,刘世锦也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境,也是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就是新技术缺少足够的激励,这可能是我们需要格外关注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