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金融峰会在线上举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业务总监张为忠在主题为《数字普惠时代,银行业如何“贷”动实体经济行稳致远》的圆桌讨论中表示,数字经济下的数据要素对商业银行来说极为关键,如何连接、引用、挖掘、应用好数据要素,让它真正变成商业银行经营的要素,从而对客户进行有效的画像分析,把客户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风险状况描绘出来。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信息保护、隐私保护、数据断直连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
金融供给面临的四大问题
张为忠表示,近年来,国家层面一直在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对金融机构来说,这既是使命也是战略选择。金融机构作为供给方,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应该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解决融资问题需要把融资对象的需求挖掘和对接问题解决好,因此融资产品供应端的创新就非常关键。近年来,金融机构能够保持对实体经济整体上很大的资金投放力度,与金融科技赋能下的金融创新产品分不开。金融服务的供给创新,不仅是融资产品,更是要提升对整个小微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这也决定了金融机构的战略和未来。
第二,解决好金融机构供给的意愿和动力。金融管理者一直在强调“能、愿、敢、会”,首先让金融机构有能力做,第二是有意愿,还要敢做、能持续做,第四基层实操时要会做。这些条件都具备了,金融机构的供给能力就会大大提高,而且会做得更好。
第三,要解决资金供给到底应该给谁、应该给多少合适。金融向市场投放了很多资金,但是到底应该给谁,可能不同的机构有自己的策略和目标。总体而言,针对中小微企业,既要解决总体覆盖问题,也要解决精准性问题,这也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第四,普惠金融又普又惠到底怎么安排。实际上,当前“普”的工作做得还不错,但是精准的“普”还有很大差距。“惠”的问题,又要讲一个平衡,要通过机制建设,达到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平衡,防止“大水漫灌”,防止市场混乱和市场套利,这些都是值得行业思考的。
数字普惠破解下沉市场信用难题
近年来,面对疫情影响,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并多次下调了利率水平,力求为企业纾困降压。金融机构也一直在加力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不过资金从总量上来看虽然不少,但如果从精准滴灌的效果上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张为忠看来,这几年市场下沉的趋势明显,商业银行一定要考虑怎么服务好下沉主体,其关键是挖掘和分析市场主体的信用。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连接、引用、挖掘、应用好数据要素,对客户进行有效的画像分析,把客户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风险状况分析出来。
比如建设银行“五化”信贷模式,就利用通用的数据模型来解决客户风险问题,从客户画像开始,一直持续跟踪,通过工具、模型、平台这些方法,能够及时追踪、及时解决、及时排除风险,能够及时处置不良,建立前中后完整流程体系,使得数字普惠从宏观概念落地为具体模型和标准化的产品,让数字作为资产,体现出具体的价值。
同时,张为忠认为,还要解决信息保护、隐私保护、数据断直连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让数据真正变成商业银行经营的要素。
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近期建设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600036)、微众银行正在研究一个数字普惠的新模式,以解决新环境下如何做好标准化服务的问题,包括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控险和综合化服务,来研究客户的信用,以及帮助金融机构重构自身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
张为忠认为,标准化是要针对细分行业和市场,推出定制化的产品供给。比如商业银行利用批量化储蓄数据、创新模型,进行审批、额度等流程的自动化,通过把标准化产品嵌入到数字化的服务流程中,实现降本增效,也重塑商业银行的服务和作业流程。
构建生态场景提供深度服务
数字化转型已经行业的共识,但是数据来源的问题也很关键。张为忠认为,数据源头的解决应该内外两向结合,一个是政府重要平台、重要品类的数据接入,二是自身的信息系统和平台建设,收集数据来装进分析模型,再把模型转化为标准化产品,这样破解传统的评级授信方式,在数字普惠上实现突破。
目前,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等各方都在建立各自信用信息体系,这些基础设施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企业需要的服务,能够形成场景和生态,帮助金融机构掌握企业的经营环境和信用意识,并且可以融入金融服务的业务流程和体系。
在张为忠看来,基础设施非常重要,关键是能够提供中小微企业所需要综合服务和深度服务。目前各方基础设施建设表面上看非常热闹,但是有通用性的、好用的基础设施仍存在空白。需要通过各方合力,把基础设施真正连接起来。
比如,建设银行推出了“惠懂你”APP,就是一个基础设施平台,其目标是成为一个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小微企业接入该平台后,不仅能够找到融资,还能够找到其他的金融服务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比如财务、司法、差旅、人事、财务管理各方面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能够借助平台成长壮大。
张为忠认为,如何通过服务平台的建设,牢牢把握住经营方的信用情况,更好帮助企业实现信用聚合,不断发力成长,是目前各家银行还在探索的方向,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不过,这种平台并不需要各家金融机构都自建,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如果4000多家中小金融机构都采取自建,不仅多而繁杂,而且会带来昂贵的运营成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