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需求侧管理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2023-01-11 11:04:20 中国金融杂志 微信号 

作者|杜庆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扩大内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要“加强需求侧管理”。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两者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推动大国经济安全发展,必须要着力解决供求失衡问题。解决供给问题可以提高发展的安全性,解决需求问题可以确保发展的稳定性。我们既要从供给端发力,也要从需求端着手;既要有效扩大投资需求,也要重视扩大消费需求。通过加强需求侧管理,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进而提升国民经济体系的整体效能,有效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

需求侧管理是主动求变的战略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可见,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建强国内消费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增速低于收入增速,消费呈现疲软态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3%,而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0.8%。近三年居民消费平均增速也显著低于居民收入平均增速。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居民存款同比多增4.72万亿元。这些数字反映出收入、消费与储蓄的不协调问题,既有受疫情影响、经济活动尚未恢复的原因,也是居民不愿消费、采取预防性储蓄的结果。实施需求侧管理能够从政策上刺激需求,有助于释放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我国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社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是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消费需求。近年来,中国消费者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对高档消费品的购买力不断提高。《202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显示,中国2021年奢侈品消费达4710亿元,同比增长36%。消费需求是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消费需求的升级会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载体传递给产业链上的企业,一些企业能够快速捕捉市场变化、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和企业转型成功,另外一些企业可能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不能及时优化产品而被淘汰,在这一过程中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实施需求侧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通过需求牵引供给,为提高供给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战略抉择。需求侧管理不是简单的扩大需求,而是要在激活潜在需求、释放新需求的同时,注重需求质量的提高,通过高质量需求牵引高质量供给,核心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一方面,引导社会消费聚焦高科技产品、新型服务业,以此带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带动前沿技术、颠覆式技术的发展应用,带动高端制造、新型服务业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坚持绿色消费,通过消费引导渠道转型发展,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通过制度性安排,引导消费向低碳化、绿色化发展。

适应新消费趋势的战略抉择。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变化呈现新趋势。一方面,商品消费呈现高端化。居民对消费产品的质量要求日益提升,各类智能化、品牌化消费产品日益受到市场欢迎。消费结构从实物消费占主导日益转向服务消费占主导,2021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4.2%,信息通信、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等服务消费成为消费新热点。另一方面,消费方式趋向网络化。随着移动支付普及率快速提升,网络零售全方位融入居民生活。2022年前10个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7.2%。此外,新一代青年消费群体成长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更看重消费体验和消费质量,成为催生新型消费的主力军。实施需求侧管理适应了消费变革和结构升级的新趋势,有利于培育新型消费和发展服务消费。

应对新变化挑战的战略抉择。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发挥制度优势,千方百计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随着疫情影响呈现持续化发展,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产业链、供应链呈现碎片化趋势,外部环境更加不稳定不确定。中国作为大国经济体,必须要在继续融入全球贸易和经济分工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消费能力,以强大的内需市场带动形成较为完整的经济体系,以自身的稳定发展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实施需求侧管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所处环境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沉着应变、因时而变、主动求变的战略选择。

把握好需求侧管理中的几个辩证关系

把握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解决结构问题,需求侧管理侧重解决总量问题。在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表现出的主要矛盾不同,所采取的调控手段也有所侧重。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总量问题,要侧重加强需求管理,通过需求牵引供给,实现经济总量的增加。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结构问题,要侧重加强供给管理,通过供给创造需求,切实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既要坚持解决结构问题不动摇,又要维持经济增速在合理水平,这就需要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动摇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把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有效结合起来。

把握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我们对总需求的管理先后经历了扩大内需、稳定总需求和需求侧管理等时期。在扩大内需、稳定总需求时期,主要采用货币、财政等短期调控工具,以达到扩大需求的调控目的。现在强调需求侧管理,主要聚焦解决制约总需求增长的长期性、系统性问题,侧重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社会就业,致力于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面对新冠病毒感染对经济造成的深远影响,单靠减税降费、调整利率等短期政策难以确保经济长期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必须及时启动涉及制度变迁的需求侧管理,有效解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长短错配问题,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握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内需指的是国内投资和消费,外需指的是货物和服务的出口,经济发展要靠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从深层次角度看,内需与外需不是对立的,两者互为依赖、互相拉动。一方面,满足内需离不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当一个国家内需扩大时,其进口需求往往也会增加,因为国内资源和商品的供给,在结构或成本上很难满足国内需求,这一点在大国经济体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因此,从满足国内需求来看,内需实际包含着外需。另一方面,出口实质上也是在创造内需,因为出口会增加国内投资主体或贸易主体的收入,而增加的收入最后也会转化为国内投资或消费。因此,需求侧管理不是简单的扩大内需,而是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平衡好外需,实现内需、外需的均衡发展。

把握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投资与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力量。过去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率较高,消费率偏低。要在“十四五”时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改变这种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状况。在需求侧调控方面,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主要着眼于调节投资需求,通过引导政府和企业扩大投资,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投资调控体系,但针对扩大消费需求的调控手段相对有限。随着我国需求结构的变化,依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明显收窄。2021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出51.7个百分点,经济对投资的依赖度明显下降,从投资驱动为主转向消费驱动为主的特征更加明显,消费已无可辩驳地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加强需求侧管理,既要确保有效投资维持在一定增速,更要积极扩大消费。

需求侧管理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需求侧管理的目的是扩大消费,主要途径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根本举措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方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着力消除劳动力流动障碍和就业歧视;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占比;建立起符合教育、医疗等各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力;加大对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机制和政策。此外,要加快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通过数据等新型要素使用权、收益权扩展收入增加渠道。另一方面,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中等收入群体是中高端服务消费、商品消费的主力军,是引领消费结构升级的中坚力量,对于扩大消费、扩大内需有强大支撑作用。要瞄准中等收入群体边缘人群,通过就业、社保、培训等多种渠道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的“扩群”。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无忧、放心消费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一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推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积极落实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简化社保参与、转移、接续等手续,加快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二是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深入挖掘各类市场主体的用工需求,释放更多就业岗位;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拓宽农民工、贫困地区劳动力就近就业渠道;积极发展灵活用工模式,鼓励平台经济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新型就业形态。此外,要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充分考虑疫情冲击带来的影响,将困难群众按规定纳入政策保障和就业援助范围。三是解决好大城市住房问题。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实施需求侧管理,既要深挖消费潜力,更要努力创造新的消费机会,关键是推动消费提质扩容。一方面,积极创造新的数字化消费。在5G、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消费互联网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链接信息变成了链接行为、活动。要加快培育网上零售、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扩大线上消费能力;大力发展智能健身、智能骑行等新消费体验,不断创造新的消费机会;要顺应数字化消费发展趋势,加快出台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相关规章制度,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积极构建良好的数字消费环境。另一方面,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培育、扩大城市消费群体。有关测算显示,农民工市民化后,人均消费支出将增长27%。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畅通现代流通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重在采取有效措施,在打通流通堵点、畅通国内循环方面形成有效制度安排。当前,我国流通体系存在流通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不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需体系的畅通。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优化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加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另一方面,要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推动建设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流通体系中各种所有制、各种规模的企业提供公平获取资源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加大对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的技术性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限制竞争的条件,更好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政府投资特别是中央预算内投资具有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等特点,对其他投资具有引导和撬动作用。在投资方面,政府支出是撬动社会投资的重要支点。加强需求侧管理,手段之一就是要注重投资主体和投资结构的变化,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大力发展“新基建”。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有利于稳增长、稳投资,也有利于消费升级,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动5G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加快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设备更新。二是加快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加强居住社区建设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通过有效投资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三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乡村公路、电网、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投资,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富裕,进而带动乡村消费潜力的释放。■

(责任编辑 许小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