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生态融合发展已成必然趋势,长三角做得如何?

2023-01-12 08:06:21 第一财经日报 

人口老龄化叠加人均寿命增长的当下,大众的养老需求已发生巨大变化,不仅需要进行资金端的养老金积累,对于长寿时代的养老服务需求和健康管理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养老生态融合这一概念出现,并在近几年中变得越发重要。

这一趋势下,第一财经携手中国太保(601601)旗下长江养老近日发布的第四份长三角养老金融系列报告,聚焦在了养老金融生态的融合发展上。

在这份《长三角养老金融生态融合发展报告》(下称《报告》)中,创新性地提出了“1+3+N”的养老金融生态圈层,即1个核心生态(养老金融账户体系)、3个驱动生态(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N个外延生态(金融科技、老年人权益保护、资本市场的改革创新、消费者教育等)。

《报告》发现,在“1+3+N”圈层的各个要素中,长三角在多个方面的发展已在全国前列,但总体而言,其发展程度与长三角的老龄化发展速度及老年人对养老生活的期望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养老金融生态融合发展的“1+3+N”圈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21年,我国老年抚养比已从9.9%跃升至20.8%。除了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报告》认为,我国养老生态发展还面临着养老财富储备仍有欠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等挑战。但另一方面,巨大的需求叠加近几年养老政策发布的明显提速,让我国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如此背景之下,国家为未来养老体系发展制定了方向。2022年2月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已经明确,“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将成为未来养老体系发展的三大主线。

在这份纲领性文件的基础上,《报告》认为养老金融领域的生态融合,需要建立“1+3+N”的生态圈层:即1个核心生态、3个驱动生态和N个外延生态。

具体来说,在核心生态方面,相对于过去的养老金融工具的“产品制”,2022年4月推出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从顶层设计层面正式明确了“账户制”的概念。以“账户制”为核心的养老金管理作为养老金融生态圈的核心生态,能够更加系统地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资金管理服务,助力养老金保值增值,增加养老财富储备,为居民获得高质量的养老和健康管理服务打下“核心基础”。

“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则成为3个驱动生态。这三大驱动生态概括了目前老龄人群的主要养老需求。这三大驱动生态之间,养老保障体系为养老服务和医养康养提供支撑,养老服务中医养康养结合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而养老服务和健康支撑体系的繁荣又可以促进养老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总结来看,这三大驱动生态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无论对于多方位满足银发一族的需求还是推动养老事业发展均可以发挥更大功效。

在1个核心生态和3个驱动生态之外,养老金融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报告》将这些外部环境作为养老金融生态圈层的外延生态,包括金融科技发展程度、资本市场的改革创新、法制化环境、投资者教育、专业养老机构的发展等。

《报告》认为,通过生态的建立及融合发展,养老金融生态中的各个要素可达到互相赋能、互相推动的作用,以此产生的乘数效应,必将成为养老金融发展的“加速器”,从而更好地应对我国老龄化深化带来的挑战。

长三角养老金融生态融合发展领先,但仍处初级阶段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养老金融生态的融合发展在这片区域中成效如何?

《报告》给出的结论是:在“1+3+N”圈层的各个要素中,长三角在多个方面的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但总体而言,其发展程度与长三角的老龄化发展速度及老年人对养老生活的期望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也有部分长三角养老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养老金融生态圈各要素之间的融合发展,但不管是开始探索的机构数量还是融合程度,总体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还需进一步发展。

在核心生态方面,以“账户制”为核心的养老金管理是养老金融生态的核心,也是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基础。从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来看,第一支柱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形式,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也为个人账户制形式。而随着2022年4月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第三支柱账户制的形式最终被确定。这使得账户制贯穿了整个养老保障体系,形成了完整的养老金融账户体系。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在2022年末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以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多个基金公司、银行保险公司已相继开通了相关业务并发布了相关产品。

而三大驱动生态方面,《报告》也通过数据分析等方式展示了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情况。

在社会保障方面,《报告》数据显示,长三角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速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增速在近两年均有所下降。2020至2021年期间,长三角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账户结余增速处于负增长阶段,不过已呈现了一定回升态势。

相对于长三角地区在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领域的压力,第二支柱方面长三角地区无疑走在全国前列。《报告》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2021年末的企业年金资产金额为2844亿元,大幅高于京津冀地区的1442亿元以及珠三角地区的686亿元。

尽管我国第三支柱仍处起步阶段,但长三角无疑承担着试验田的角色。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产品、特定养老储蓄等产品的试点城市中,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等长三角地区的省市均在首批试点范围内,其中税延养老保险的首单即在上海落地。并且,长三角部分试点产品的保费规模也处于领先地位。

养老服务方面,《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末长三角地区的养老机构数量在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个地区中是最多的,有7449家,全国占比为18.7%。但从同比增长率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养老机构数量增长率在上述三个地区中则最低。但总体而言,全国和三个地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人均床位数均在23~33张/千人的范围内,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同时,长三角地区是普遍定位中高端的“保险系”养老社区的重点布局区域。《报告》数据显示,目前至少有7家保险公司在长三角地区落地了18个养老社区项目。

而在健康管理方面,《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接受健康管理的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约为66%。而从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率情况来看,均达到或高于这一水平。

在外延生态方面,《报告》认为,长三角地区在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方面也不遗余力。在992个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中,长三角三省一市一共上榜183个,占比18.45%。

在“1+3+N”圈层中各要素发展的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协同在未来我国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过程中是重要趋势。在这一点上,长三角地区已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报告》显示,纵向融合角度上,长三角地区目前已有部分养老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养老金管理、养老服务、健康管理之间的互相融合,例如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太保就整合了旗下长江养老、寿险、健康险、养老投资等子公司的资源禀赋,持续打造全方位、全场景、全覆盖的“保险+健康+养老”生态圈。从市场总体情况来看,由于资源分布等因素,目前较为深度的融合更多集中在体量较大的大型险企中;从区域发展情况来看,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已开始进行区域内跨省市的联动。

长三角具备融合发展良好基础

尽管长三角地区的养老金融生态融合发展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报告》认为,由于长三角地区的老龄化较为严重,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预期寿命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又聚集了众多养老金融要素,因此在长三角地区进行养老金融生态融合发展不仅有必要性,且有很好的基础。

《报告》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的老年抚养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我国几个主要的发展区域中是最高的,并且在近几年上升速度较快,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同时,长三角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平均约80.8岁,高于OECD国家平均约80.2岁的水平。从老龄化程度和人均预期寿命角度来看,在长三角地区进行养老金融“1+3+N”圈层的发展更为迫切。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年人数量的庞大以及平均年龄的上升,也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养老复合需求大增,而长三角地区的人均收入基础及养老金融基础则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上佳的土壤。

《报告》数据显示,从居民人均收入来看,2021年,长三角地区中,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市的78027元为全国平均水平35128元的两倍多。而不管是金融要素的基础发展、养老金融机构数量还是养老金融创新性等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养老金融发展目前都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下,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养老产业不仅各自有均有长足发展,且区域协同也不断推进,这无疑将共同推动长三角养老金融生态融合发展。

那如何加速长三角养老金融生态的融合发展?《报告》建议,在核心生态方面,可加快“三支柱”间账户打通;在驱动生态方面,可加大长三角地区第二、第三支柱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养老健康服务供给的丰富度和质量,并在横向、纵向方向增强长三角养老金融生态融合程度;在外延生态方面,则可从投资者教育、金融科技发展等多方面加强养老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撑力量。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