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祝元荣 韩军伟:2022年大型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分析

2023-05-26 14:07:57 银行家杂志 微信号 

  2022年,商业银行顺应数字时代和财富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财富管理战略,业务转型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受宏观经济及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零售业务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定挑战。本文基于国有六大行2022年年报,分析零售业务发展面临的形势、发展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与新挑战,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业务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扩大内需、共同富裕带来业务发展新机遇。消费是内需的重要引擎。2022年受疫情扰动的影响,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为32.8%,相比2021年几乎下降了一半,但我国14亿多人口构成的消费群体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202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我国生产生活回归正常将带动消费加速回暖。在共同富裕、扩大内需的大方针下,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升、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以及更多合理消费需求的涌现,将拓宽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空间,如通过信贷、支付等业务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供更多元的金融服务,支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促进共同富裕等。

  战略引领推动业务发展转型升级。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公司业务对银行的贡献不断下降,商业银行也在以功能一体化、场景生态化及运营智能化为抓手,以“大零售”“大财富”为重点升级零售银行战略,零售业务发展正在进入全面线上化、智能化、开放化、综合化的新阶段。一方面,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日趋多样化,需要银行有能力提供更具综合性与定制化的财富管理与规划服务。另一方面,零售业务发展驱动力转换,需要银行从金融科技、资产配置、投资研究、风险管理和人才建设等方面加强能力建设。未来,零售银行业务由于收入来源广泛且长期保持稳定,对提高和稳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将发挥更关键的作用。

  科技赋能提升业务发展效率。传统的零售业务更多依赖于网点和人力,在利息收入下行、金融脱媒的冲击下,高运营成本正在冲击传统零售业务的利润率,导致发展效率不高。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科技不断创新突破,有效提升了银行服务效率,改善了客户体验,重塑了运营体系,优化了业务流程,降低了管理成本。可以说,利用金融科技赋能和数字化转型提升业务发展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以优化成本效益,是银行应对挑战的唯一选择。近年来,商业银行积极探索零售业务发展的新平台,从消费者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场景入手,将服务视角转向以客户为中心、服务渠道转向以场景为中心、服务模式转向客群经营,推动零售银行产品、服务、管理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提高业务发展效率。

  业务发展呈现诸多亮点

  2022年,国有六大行将零售转型作为优先推进的战略任务,多家银行提出要着力打造零售强行,零售业务发展开始从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过渡,呈现诸多亮点。

  营收与盈利贡献提升。2022年,六大行零售业务发展速度加快,贡献度持续上升,零售业收入总计达1.7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9.5%,远高于营业总收入0.3%的同比增速;占营业收入的48.3%,较2021年提高4.0个百分点。其中,邮储零售业务收入占比最高为70.3%,建行增速最高为22.0%。六大行零售业务利润总计达7878.5亿元,同比增长约4.0%,高于利润总额2.2%的同比增速;占利润总额的49.7%,较2021年提高0.8个百分点(见表1)。其中,农行零售业务利润占比超过60%,中行零售业务利润增速达到20%,分别为六大行最高。

  表1 2021和2022年六大行零售业务收入和利润情况

  数据来源:六大行年报,下同

  加快发展财富管理业务。2022年,国有六大行纵深推进大财富管理战略,围绕客户洞察与经营、客户资产规划与配置和投教陪伴三个方面持续完善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化与财富管理深度融合,引领零售发展动能转换。截至2022年末,六大行AUM(资产管理规模)总计超过85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个人客户是财富管理发展的基础,财富管理转型就是对个人客群潜力的又一次深度挖掘。AUM的持续增长,得益于六大行庞大的个人客户规模和对个人客户的“精耕细作”,个人存款与私人银行业务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22年,六大行个人存款总计达66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除邮储银行之外的五大行增速均超过15%,对AUM的贡献率接近80%;除邮储银行外五大行私人银行客户规模达到86万户,同比增长12.0%,管理的客户资产达到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着力加强生态化建设。一方面,深化分层、分群、分级的客户经营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以线上流量价值运营为核心的手机银行APP生态和生活场景生态,全面打造“全渠道、全场景、全链路”的闭环客户经营生态体系,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深化数字化与企业级思维,以信息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建强数字化转型业务与技术平台支撑能力,加快场景生态体系建设,打造了以“场景、办公、社区”三大生活圈为核心的非金融生态,完成政务、医疗、教育和交通等多个智慧场景的建设落地,并立足“大商户”经营发展理念,依托“GBC+”协同联动与综合化经营,构建商户泛金融生态体系。

  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能力已成为银行核心能力之一。近年来,六大行不断加大科技投入,2022年已达1165.49亿元,但同比增速从2020年的33.5%、2021年的12.3%放缓到8.42%,这标志着六大行的科技竞赛从高投入进入高质量阶段,更加注重业务应用和数字化运营,着力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渠道服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在产品创新方面,深入分析客户需求特征,洞察客户行为偏好,为客户选择“千人千面”的产品方案和营销策略,促进服务信息高触达、客户需求高转化。在渠道服务方面,构建整合协同的多元化渠道体系,持续完善手机银行功能,推进物理网点布局、功能优化调整。2022年末,国有六大行手机银行客户数总计已超20亿户,营业网点总数较2021年减少约470个。在经营管理方面,依托于数据深度挖掘、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服务分层分类的客户经营体系建设,盘活和深耕存量客户。在风险防控方面,以搭建个人客户统一风险视图为基础,着力提升智能化风控能力,提升风险的事前预警、事中干预和事后核查处理能力。

  业务发展面临一定压力

  2022年,在疫情与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个人信贷需求较弱,叠加2022年11月以来的债市波动,银行零售业务发展面临一定压力。

  信贷增速放缓。2022年末,六大行个人贷款余额合计36.8万亿元,同比增长4.9%,低于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5.4%的平均水平,较2021年大幅下降7.6个百分点。从新增结构看,六大行新增个人贷款合计1.8万亿元,仅贡献了不足两成的新增贷款规模,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仅新增了4725亿元,仅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66%,而2018年房贷新增占比曾接近50%,2020年和2021年虽有所下降,也在30%左右。从产品结构看,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微增1.5%,较2021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面对居民在购房上“加杠杆”意愿不足的情况,六大行转向发力个人消费贷和个人经营贷款,两项业务增量占个人贷款增量的比重超过60%,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均超过70%。信用卡透支余额总计3.38万亿元,与2021年持平,而2021年同比增长了7.4%(见图1)。

  图1 2021和2022年个人贷款增长情况(%)

  财富管理转型遇到挑战。全面净值化以来,理财产品规模渐与市场走势同频共振。2022年股债市场震荡,银行理财产品遭遇了两大轮“破净潮”,这给各行的财富管理转型之路带来了不小的挑战。2022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7.65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66%;除中国银行(601988)外其他五大行理财产品余额总计约8万亿元,较年初下降近1万亿元,同比下降11.1%。受资本市场整体表现偏弱和财富管理遇到挑战的影响,国有六大行理财、基金等相关代理收入等有所减少,导致六大行中只有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保持正增长,分别依赖于托管资产规模的较快增长和代理、投行业务的发展。总体看来,2022年六大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合计4719.53亿元,较2021年下降2.9%(见表2)。

  表2 2022年末六大行理财产品余额、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变动

  业务利差整体收窄。2022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1%,较2021年同期下降了17个基点。六大行中,除了中行略有上升外,其他五家大行的净息差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窄。其中,六大行零售业务利差平均值为2.87%,较2021年收窄了0.13个百分点(见图2)。原因在于,一方面,受资本市场震荡及市场利率持续下降等因素影响,个人客户倾向于通过长期的定期存款提前锁定收益,定期存款增速明显高于活期存款,资金呈现定期化和储蓄化的特点,导致负债端成本面临较强刚性。2022年,六大行个人活期存款占比38.9%,较2021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虽然存款利率年内两次下调,但六大行平均计息负债付息率仅微降1个基点。另一方面,受利率调降及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等因素影响,银行贷款收益率下降。2022年末,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65%、4.3%,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15个和0.35个百分点,带动2022年首套房利率累计降幅140BP,二套房贷利率累计降幅90BP。到2022年12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平均为4.26%,同比下降1.37个百分点。房贷作为个人贷款的大头,其利率下降必然会带来个人贷款收益率的下降,六大行个人贷款收益率由2021年的4.89%降至4.75%。

  图2 2021和2022年零售业务利差变化情况

  部分领域风险有所暴露。整体来看,2022年国有六大行资产质量有所改善,不良贷款率平均为1.27%,较2021年下降了0.26个百分点。但受房地产企业风险暴露、疫情反复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零售业务资产质量出现劣变势头,除中国银行外其他五大行个人贷款不良贷款额总计2095亿元,较2021年大幅提升30.6%,不良贷款率平均为0.76%,较2021年提升0.12个百分点。其中,房贷是零售业务主要的不良暴露点。2022年,六大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贷款额总计1165亿元,较2021年增长近60%;不良贷款率平均为0.46%,较2021年提高了0.15个百分点(见表3)。

  表3 个人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质量

  总结及相关建议

  总体而言,2022年国有六大行深入推进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着力加强生态建设,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客户和AUM稳步增长,营收和利润贡献有所提升。同时,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零售业务发展面临一定压力。2023年,全球经济虽面临众多挑战,但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整体向好,经济复苏动能逐渐增强,一季度消费明显走强,给零售业务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进一步重视零售业务的战略地位,推动零售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深入挖掘客户价值。随着个人客户数增速放缓、客户需求多元化及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零售业务发展阶段逐渐从增量为主向增量、存量并重发展,银行要依托科技赋能挖掘个人金融服务的新场景新需求、优化内部流程、提高客群经营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国有六大行已经有了规模庞大的个人客户群,但对客户仍存在认识不足、方法不当、产品不匹配等问题。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加强客户分层经营,运用技术手段细分市场和客群,挖掘存量客户的金融需求,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与客户群体需求匹配合适的金融产品,提升客户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全面激活客户价值。

  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定价能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2022年,国有六大行个人贷款收益率下降较大,表面上看是因为市场利率下降导致资产收益下降,实质上是对市场应对不足,资产端和负债端大多通过“价格战”来竞争,尤其是负债端成本并未明显下降。因此,要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努力形成差异化定价能力。在资产端,深入挖掘客户群体的风险偏好,通过产品创新、提升客户体验、提升服务效率等手段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综合收益。在负债端,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及时监测和预警负债成本变动,增强低成本负债吸收能力,使负债端与资产端的风险和收益相匹配。

  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大财富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角力点,虽然2022年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我国拥有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百万亿级别的居民金融资产,且政策取向积极支持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商业银行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仍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一方面要用合理的产品配置方案吸引客户行外资金,锁定客户存量资产,做大客户AUM。另一方面,要深化客户分层分类经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家庭保障等综合化服务方案。另外,要培养高质量的投顾团队,加强金融科技赋能,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管理客户需求,增强客户黏性。

  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伴随着科技发展,商业银行大量的零售业务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数字化转型贯穿银行零售业务始终,全渠道、手机银行超级APP、人机协同、新技术赋能将成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趋势。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渠道,将网点轻型化、便捷化、智能化,将线上渠道广覆盖化,并通过整合形成服务闭环。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态建设,通过场景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忠诚度;建立客户画像、完善客户标签、精准分析需求,综合运用客户数据为客户提供极致的消费体验。

  加强风险管理。2022年,不仅是国有六大行,整个银行业的个人住房贷款、信用卡等零售业务资产质量都面对着阶段性挑战。目前,随着房地产支持政策的连续出台,房地产行业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开始企稳复苏,但由于房地产项目周期长,风险完全化解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商业银行应及时监测市场新动向和新问题,在支持合理需求的前提下加强风险防控,确保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稳健发展。此外,随着居民收入确定性的增强,信用卡不良率也将有所改善,商业银行应持续提升信用卡风控体系的智能化水平,同时要加强合规管理建设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确保业务合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发展部,其中祝元荣系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责任编辑:董 治

  Yhj_dz@126.com

  文章刊发于《银行家》杂志2023年第5期「特别关注」栏目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银行家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