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公司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理财产品“自购”。12月3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日,已有渤银理财、兴银理财、招银理财相继宣布以自有资金投资旗下理财产品,“自购”金额均是千万以上级别。
回顾理财公司“自购”经历,最早开始于2022年,彼时,在市场波动情况下,多家理财公司出手“自购”,合计金额达数十亿元。在分析人士看来,此前的“自购”行为多发生在债市波动较大的时期,安慰意义更强,而本轮“自购”时,债市已经企稳,波动不大,更多是为了提高理财产品资金募集规模和稳定理财产品的流动性。
多家理财公司购买自家产品
又有多家理财公司出手“自购”。近日,招银理财宣布,以自有资金1000万元投资旗下股票型理财产品,但并未透露具体产品名称和“自购”时间。
而在招银理财之前,兴银理财也透露,计划运用自有资金投资“富利兴合富达红利一年最短持有期1号”(以下简称“富利兴合富达红利1号”)理财产品。
12月3日,北京商报记者查阅产品说明书发现,富利兴合富达红利1号属于混合类理财产品,目前尚处于募集期,将于12月18日结束募集,初始募集规模为5亿元。
兴银理财表示,“自购”富利兴合富达红利1号的金额将不超过该产品净资产10%,最高投资3000万元,最终以产品募集量为准。
除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之外,今年2月发布首只理财产品的渤银理财,也于近日宣布“自购”旗下理财产品,该公司称,已投入自有资金3亿元用于申购发行的理财有术系列理财产品。北京商报记者查阅中国理财网发现,目前渤银理财存续的有术系列理财产品共有15只,均为固定收益类开放式产品。
谈及此轮理财公司“自购”旗下理财产品的原因,兴银理财表示,主要是为了提振市场和客户信心。渤银理财透露,主要基于对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以及该公司持续提升投研能力的决心,本着与投资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决定“自购”。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此轮理财公司“自购”旗下理财产品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理财公司对自家理财产品有信心,想提高其他投资人的购买信心,以“自购”激励投资人跟进;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理财产品销售不够理想,想用“自购”来达成销售目标。理财公司“自购”可以提高理财产品资金募集的规模,当理财产品出现集中赎回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自购”来稳定理财产品的流动性。
预计后续仍有“自购”可能
回顾理财公司“自购”经历,最早开始于2022年,彼时,在市场波动情况下,多家理财公司先后自购,合计金额达数十亿元。
2022年3月,在理财产品“破净”风波之下,光大理财、南银理财、中邮理财、兴银理财、招银理财在内的5家理财公司“自掏腰包”购买旗下理财产品,合计“自购”金额约为28.5亿元。其中,光大理财“自购”2亿元,南银理财投入5亿元,中邮理财耗资6.5亿元,兴银理财投资10亿元,招银理财投入自有资金5亿元,用于认购旗下理财产品。
时隔8个月后,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理财产品净值再度受到冲击,为提升投资者信心,杭银理财宣布投入近1亿元自有资金认购旗下理财产品。
相比于2022年市场波动时期的“自购”行为,此轮“自购”发生在市场相对稳健的时期,且“自购”的产品扩大至正在募集期的理财产品。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兴银理财除在富利兴合富达红利1号募集期表明“自购”决心外,还提出该产品“破净不收管理费”的收费模式,即在产品成立之日起的1年内,若产品估值日前一日累计单位净值小于1时,则该估值日不收取投资管理费。这是继招银理财后的又一家提出“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理财公司。
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表示,此前理财公司“自购”多是在净值下跌期间,而此次在产品发行初期就有理财公司宣布以自有资金购买,体现与投资者一路相伴的理念,同时对管理费模式创新,提出“破净不收管理费”,也体现对自身投资能力的信心,将产品费率和产品表现挂钩,这些行为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认为,前两轮“自购”发生在债市波动较大的时期,自购的安慰意义更强,而本轮自购时,债市已经企稳,波动不大,更多体现了理财公司对当前理财市场的信心较强,投资者此时入局也是相对较好的选择。
对于后续理财市场行情以及趋势,明明认为,综合来看,理财市场近期发生大规模赎回的概率不大,11月理财规模仍在继续修复,12月会迎来季节性回撤,但无需担忧,明年1月会很快修复。在此行情下,后续可能会有理财公司跟进“自购”,现金理财和最短持有期产品跟进“自购”的可能性较大,原因在于流动性较强,可以方便理财公司随时取用。
“理财市场行情不能一概而论,低风险理财产品还是较为稳定,中高风险理财产品可能缺少足够的流动性”,盘和林表示,而为了带动销售,更多理财公司会跟进“自购”,其中,中风险,即以货币、债权投资为主,权益投资为辅的理财产品“自购”可能性较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