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银行业在徘徊于技术性破产边缘之际,迎来了入市。经历了数年的“挣扎求生”,中国银行业在脱胎换骨之后迎来了“暴利崛起”。但过于迅猛的扩张,在银行业自身暴利大涨的情势下,其客户群体却倍显潦倒,中小企业面对缺钱倒闭的痛心、房奴们面对高息的无奈、储户们面对霸王条款的愤怒。
银行业此刻的集体暴利,顷刻间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中国银行业,已经到了悬崖勒马,寻求利益均衡式发展的边缘。
正如人生的三大境界“本能、功利、道德”,此刻中国银行业已经面临着根本境界的转变。“挣扎”、“崛起”之后,也该思考如何“共赢”,在行业自身快速发展之际,如何担当责任,寻求全社会的共同发展。[微博热议]
正如人生最基本的“自然境界”,中国银行业在不良资产缠绕、业务架构混乱的最初,本能地来剔除“毒瘤”,挣扎求得生存。
在1997-2000年间,中国银行业整体的不良贷款率非常高,甚至超过了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三个最受重创的国家——泰国、印尼与韩国。
1999年国务院开始剥离四大行、国开行不良资产约1.4万亿元,但2001年底,工、农、中、建四大行总体上仍然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
当时,国外市场上关于整个中国金融系统实际上已处于“技术上破产状态”的传言不断袭来。 |
中国的银行体系沉疴已久,给骗贷、渎职、呆坏账留下了充足的空间。1998年,我国银行业推出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标准试行办法。分类后确定的归属于第五级“损失类”的呆坏账数目以及年增长率惨不忍睹。为防范金融风险并解决中国银行业当时面临的资产质量问题,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以充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详细]
1999年,为了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宣告成立,并以账面价格收购了建、工、中、农四大银行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截至2006年一季度末,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其中现金回收1805.6亿元,阶段处置进度为68.61%,现金回收率为20.84%。[详细]
2004年,中行和建行股改试点方案确定,国务院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为其补充资本金,2008年,汇金公司分别向工行和农行注资150亿美元和1300亿人民币(约200亿美元)等值的外汇资产。至此,中央汇金公司向四大行注资合计超800亿美元。汇金直接向银行注资控股这一模式能否促进其控股银行的发展受到多方质疑。[详细]
四大行经过不良资产剥离、战略重组、汇金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IPO上市一触即发。从1987年深发展银行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浦发、民生、招行、华夏、交行、建行、中行、中信、兴业、南京、北京、宁波、农行、光大相继上市,目前国内16家上市银行业绩表现抢眼,坚守资本充足率、存贷比指标等考核指标,综合竞争力有了很大提升。[详细]
资产公司成立 剥离不良资产 |
汇金注资 引进海外战投 |
四大行股改完成 实现上市 | ||
·1999年,国家将四大行及国家开发银行近1.4万亿元不良资产剥离至四家AMC,采取的是账面价值收购方式。 ·2004年,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进行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不按账面价值转移,由财政部给出适宜价格比例。 ·2005年,工商银行4500亿元可疑类贷款分作35个资产包,按逐包报价原则出售。 截至2005年第3季度,四家AMC已累计处置第一次剥离的不良资产7366.6亿元,处置进度已完成58.71%。 |
·1998年,国家动用2700亿元特别国债充实四大银行资本金。 ·2004年,中行和建行股改试点方案确定,国务院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为其补充资本金。 ·2005年,建行与美洲银行签署战略投资合作协议。这是四大国有银行首次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 ·2008年,汇金向工行注资150亿美元。 ·2008年,汇金公司将向农行注资相当于1300亿(约200亿美元)等值的外汇资产。 |
·2004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分别完成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中国工商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6年,中行回归A股,创下当时A股IPO数项记录;工行A+H上市,成为全球最大的IPO。 ·2007年,建设银行回归A股。 ·2009年,农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创立大会,至此,四大行股改全部完成。 ·2010年,农行在A股和H股相继挂牌上市。至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顺利完成上市。 |
实际上,工农中建四家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呈现出了三种方案,即中、建两行模式、工行模式及农行模式。上述人士表示,三种不同模式体现了国家对国有银行改革成本支付的思考。汇金公司对于国有银行注资规模的确定,亦体现了有关部门对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奖励,亦体现银行改革逐步从国家包揽改革成本,到更多依靠银行自身未来业绩增长来支付改革成本的逻辑。[详细]
据官方估计,资产管理公司使最大几家商业银行的整体远超过30%的不良贷款水平降低了10个百分点,并帮助国有工业部门的资产负债率降低了30个百分点。虽然设立资产管理公司改善了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但被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已成为金融体系内部的隐性风险。国内四大AMC的转型发展成为业内关注焦点。[详细]
度过了“本能”期,银行业开始步入“功利”期。在商业环境中,个体的逐利性开始渐渐显现,“利益最大化”成为众多机构的本质追求。
激进的全国性扩张、积极的延伸海外触角、一轮又一轮的再融资补血,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时刻开动着。
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5.3万亿元,2010年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 |
|
|
回顾: 近年来银行业高利润、高增长的背后是对资金的极度渴求,各银行纷纷发布再融资方案,迎来了凶猛的银行再融资潮。曾经说过“再融资的事想想都丢人”的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也在今年进行了215亿的定向增发。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银行业再融资总额超过7600亿,几乎涵盖所有上市银行,而背后,却是少得可怜的分红。
回顾: 随着银行业务不断发展,收费项目也愈发增多,在行业整体快速发展的同时,银行违规收费项目招来了广大储户大声痛斥,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监管部门此前三令五申但成效甚微,银行巧立名目,将收费项目“改头换面”后仍“打太极”,相关规范亟待推出。
回顾: 2011年的存款尤为关键。自巴III新规要求以来,将银行资本压力推上历史高点,贷款派生存款急剧减少,加上通胀走高、存款负利率加剧导致存款被投资等渠道分流,银行存款压力逐渐增大。
“银行1年定期双倍利息”、“贷款涨价买房需存款”、“客户经理拉存款自掏腰包”、“变相揽储助推理财热”这样的一幕幕2011年发生在每个人身边。
回顾: 经过多年的“开疆扩土”与规模扩张,简单的存贷业务配上庞大的数量级别,造就了中国银行业的盈利传说。同时,以国家银行为主的较低的贷款利率,和众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民间资金用一些隐蔽的方式抬高贷款利率,造就了金融市场的双轨制。
时至今日,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金融风险集聚等诸多问题现出水面,利率市场化何去何从?
破题: 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指出,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将由过去的主要依靠外源融资,转向内源融资;商业银行要逐步通过内部转移定价等措施加强不同业务资本占用水平的考核,节约使用资本。
多位银行业分析师表示,基于明年银行整体信贷节奏和结构的调整,大部分银行资本消耗速度将会下降,银行业整体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将减小。
破题: 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2011年3月联合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自今年7月1日起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开户、销户、重置密码等十一类三十四项服务收费。
规定施行后,三部委曾多次暗访,查处仍存违规收费银行,并要求将所收违规费用如数退还。
破题: 时点是不是变日均考核是一个最大的挑战和考验。存款来源传统上大部分是从信贷上来,储蓄、信贷派生存款以及对公现金管理低成本是吸收存款的手段,但资金链紧张之后,揽储压力也不能得到解决。
“信贷紧张下,银行更多应通过中间业务开辟业务空间,用多元化低成本负债应对存款荒”广发银行行长利明献表示,“通过启动资本节约型银行战略,全面改革个人金融,借助贵金属交易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破题: 一种声音认为,当前商业银行的利润较高,吸纳存款的操作已相当市场化,能够承担相当程度的存款利率提高的风险和成本,而且也愿意接受市场的考验,利率市场化条件已较成熟。
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当前存款、贷款都显示出供求关系偏紧,并不是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最好时机,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最好是在市场融资供求关系相对比较平滑的时候推出比较容易成功。
在辉煌崛起之后,随着触角越来越深、辐射面越来越广、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其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要。 暴利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隐患,能否可持续长远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银行业思考的问题。
中国银行业当以放眼社会、放眼全球的心态,来追寻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利益。 |
目前我国银行的布局不均衡,要警惕同质化。有些地方银行总想跨区域扩展,一打个盹就跑了。从城镇化角度讲,银行扩张是好事,但银行跨度增加成本也会增,新建银行就要盖楼、招人,“银行表现得很有钱,但银行的钱是跟老百姓借的,用了老百姓的钱是要还的”。[详细]
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确实非常靓丽,尤其像今年,整个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经营压力很大,中国银行业一枝独秀、利润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详细]
央行除从宏观上调控银行货币创造行为外,还需审慎监管银行,从微观上调控银行行为,如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贷款集中度、资产流动性、拨备覆盖率、资产负债比率等风险控制指标提出要求,把银行“利润冲动限制在稳健范围内”。[详细]
商业银行必须严格坚守授信集中度底线,从“傍大款”、“垒大户”的传统发展模式中走出来。近年来,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不少做得较好的银行2010年零售贷款已占到30%—40%。这些银行的实践充分表明,支持小企业可以给银行带来风险分散和边际效益的增加,特别是灵活的风险定价往往使服务小企业能力较强的银行在竞争中更胜一筹。[详细]
“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在月末、季末变相调节存贷比等监管指标,进行监管套利,重点加强对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杜绝不符合监管规定的产品。”[详细]
银行业首先要彻底放下自己是“核心”的架子,真正把自己定位于“服务者”角色,甘心做好“绿叶配红花”工作,担当实体经济的助推器和润滑剂。否则也只能“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详细]
当前尤要防止“大股东控制”问题卷土重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最近几年境外“战投”屡次减持中资银行股权。换句话说,同一国有机构投资者反复“补位”只可临时为之,切忌成为常态。[详细]
银行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国门四处“取经学艺”;可逐步对国内各类企业包括民营资本及个人开放金融业务,特别是允许成为商业银行的主发起人。[详细]
应当保持“前进”的态度,同时防止“冒进”的倾向,特别是资本充足率不宜过于“多多益善”,大超国际标准;也不要实施步伐过于超前,过早完成任务。[详细]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在节约成本和技术升级的推动下,将服务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提供相关服务的公司并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已经成为银行业应对激烈竞争的有效策略。[详细]
如何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上,这既需银行加强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打造一个完善的内部机制,也需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详细]
一方面,应当打造行为监管与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银行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应当实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无缝对接。[详细]
从银行监管制度上看,重在加快实施有限牌照制度。要在业务范围上加以限定,要求若干比例(如80%)信贷业务必须面对小微企业,发挥“准入”指挥棒作用。[详细]
赚钱有多重境界,可分为“跑着赚钱”、“站着赚钱”、“坐着赚钱”、“躺着赚钱”,而中国银行业则是公认的“最高境界——躺着赚钱”。当然,能躺着赚肯定有躺着赚的理由,可以总结为民生所系之类,但这个境界却很难离开“垄断”二字。
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在全球都是知名的,但赚钱靠的却基本上是国家政策,国家给银行的存贷利率差高达2.5到3个百分点,很多大行就躺在这棵利率政策的大树下坐收其利。这种盈利能力根本不具有任何市场竞争力,也不具有可持续性。
但是,随着明年中国版巴塞尔协议的全面推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拨贷比、杠杆率、流动性全面要求;以及利率市场化的逐渐推进,再加上外资银行不断的竞争,以及中国银行业走出国门的步伐,单纯依靠利差模式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如何做大中间业务的利润,来抵消利差收窄,必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必须做出的抉择,关键在于银行是否对此已经做好了准备……